为中欧学术交流贡献期刊力量 ——“中欧学术对话:知识生产与学术期刊角色”学术研讨会在匈牙利举行
2025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双方共同坚守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以开放合作为动荡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力量。在中欧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包括学术交流在内的人文交流在铸牢中欧友好的民意基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欧洲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以及中国—中东欧研究院承办的“中欧学术对话:知识生产与学术期刊角色”学术研讨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来自中国与欧洲国家高校、研究机构与知名期刊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以学理研究回应现实关切
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研究者与学术期刊共同的责任,引领学术界聚焦重大现实问题、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的欧洲和中欧关系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学术期刊应当及时做出理论回应。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共同市场研究》杂志主编保罗·卡德韦尔介绍了自英国“脱欧”以来欧洲一体化研究的变化趋势。他表示,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脱欧议题的热度和影响力在下降,但英国在欧盟和欧洲一体化研究中仍然是一项重要议题,尤其是在有关欧盟安全与防务的前沿领域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编辑部主任赵青海重点关注了中国学术界对于欧洲海洋政策的研究。在他看来,中国学术界将欧盟与欧洲国家视为推动蓝色经济与海洋治理的重要合作伙伴,中欧海洋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但也日益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掣肘。中欧应以“蓝色伙伴关系”为基础,加强渔业资源、环境治理和国际海洋安全合作。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沈伟认为,当前中欧学术交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安全化压力。为打破这种局面,应推动更多制度化的开放合作,从“低敏感度、高共赢性”的问题入手,充分发挥好第三方的作用,重新焕发中欧学术合作的生机。
积极塑造共同研究议程
设置研究议程是期刊对学术研究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塑造共同的研究议程吸引与汇聚志趣相投的研究者,学术研究得以不断向前发展。在中欧关系的发展方面,塑造共同的研究议程是双方增信释疑、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欧洲科学院院士、《中东欧》联合主编康斯坦丁·约尔达基提出,《中东欧》办刊宗旨是在全球语境下促进中东欧本土学术成果与其他区域研究成果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跨学科的耕耘,该刊已成为一个关于区域比较研究的重要平台。
谈及知识生产与期刊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研究》总编辑宋晓敏表示,知识生产的核心在于产生新认知,而期刊发表是将其转化为公共知识资产的重要渠道和机制,两者存在双向塑造关系。中国的欧洲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的发展阶段,目前正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期刊应主动应对挑战,将其转化为推动学科创新的动力。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荣休教授、《国际移民》联合主编扬·拉特看来,移民问题是一项具有广泛政治经济社会影响的重要研究议程。他认为,随着中国与欧洲在移民与社会融合议题上的交集增多,双方有望展开合作研究。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巴特·德桑回顾了欧洲中国学的发展历程,指出欧洲中国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古典语言与文学为主,已经扩展至历史、政治、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作为小规模的学术共同体,欧洲中国学因资源不足、小语种限制、评价体系压力以及抄袭与学术不端等因素正面临生存困境,但开放获取和研究网络的重新整合将为破除这些障碍提供新思路。
推进更广泛的国际出版合作
从学术层面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是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使命,对于学术期刊而言,通过国际出版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可为中欧智识资源的交汇与深度融合提供畅通渠道。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国际问题出版人安德鲁·泰勒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出版业的运行逻辑,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审查与伦理把关变得更为迫切,如何提供“值得信赖的知识”成为出版方最为关心的问题。中欧学术界应共同探索,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同时适应新的技术环境。
欧盟亚洲中心欧洲部主任乔纳森·施韦斯特卡对智库成果与学术出版物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都处于“思想市场”的竞争中。智库通过资金来源多元化、持续性的学术交流和聚焦气候、农业、公共健康等非敏感议题,可形成稳固的跨国合作网络。在中欧智库合作中可借鉴成功经验,推动青年学者培训与网络建设,从而增强学术研究的政策影响力。
与会者认为,学术期刊不仅是知识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平台,更在跨文化相互理解与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在全球多极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时代,中欧学术界唯有深化合作,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共同探索新的知识边界与合作路径,为中欧人文交流奠定更为深厚坚实的学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