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竞合下的绿色转型与数字化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创新工程“中欧数字、绿色伙伴关系研究”项目支持的“中欧竞合下的绿色转型、数字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背景下,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已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支柱。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等挑战,中欧在气候变化与数字技术领域仍具备广泛合作空间,亟需学界深入探讨,为双边关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欧洲研究所副所长赵江林研究员开幕致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欧在绿色与数字领域的合作路径与治理挑战展开深入交流。
一、绿色转型:合作空间与制度挑战
第一单元聚焦“中欧竞合下的绿色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强研究员指出,能源安全与供应链重构已成为中欧共同关注的议题,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张莹副研究员聚焦即将召开的COP 30气候大会,强调中欧需加强协调,共同推动核心议题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小溪研究员分析了全球ESG标准体系的分化趋势,建议中国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治理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鹏副编审解读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影响,提出中国应通过完善碳市场、发展绿电等方式应对挑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闫云凤教授通过对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分析,揭示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资源与外资实现转型突破的可能路径。
二、数字治理:规则博弈与协同路径
第二单元围绕“全球治理与数字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磊研究员指出,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带来深刻影响,建议建立人机协同治理框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卢春阳副总工程师提出,我国在碳足迹数据库建设方面亟待突破国际垄断,而数字技术通过流程优化可实现显著减排。中国人民大学张钟文研究员分析了《欧盟数据法案》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强调应从政府引导、技术攻关等方面应对合规压力。复旦大学刘典副研究员认为,中欧可在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寻求合作突破。山东大学李昕蕾教授系统梳理了欧盟绿色与数字化协同转型的战略框架,指出其面临内部分歧与外部环境的多重制约。
三、青年力量:前沿探索与学术创新
青年论坛环节展现了新生代学者的研究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博提出,气候风险可推动企业通过清洁创新对冲转型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晋立发现, ESG报告的适度可视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杜婉婷的研究显示,我国电力行业ESG披露率显著高于能源行业,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高伊帆通过分析欧盟案例,揭示了气候政策制定中多方博弈的复杂机制。
在会议总结阶段,曹慧副研究员指出,中欧在绿色与数字领域的合作虽面临挑战,但对推动全球治理和双边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通过多角度交流,为理解中欧在关键领域的互动逻辑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次会议汇聚跨学科学者,形成了具有实践价值的讨论成果,为推动中欧在绿色与数字领域的务实合作提供了学术支撑。
供稿: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