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暨“全球秩序重构背景下的意大利和中意关系”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

  20251122日,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暨全球秩序重构背景下的意大利和中意关系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与外语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外交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天津港保税区中意产业园办公室代表以及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共约5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部分在校学生也旁听了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菡副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强教授,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罗红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熊李力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田文泉先后致辞。 

  王强副校长首先代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始终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意大利研究在中意经贸合作、中意产业链协同等方向持续发力,形成了一支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雄厚研究实力的专业队伍。强调,本次年会主题契合当前国际形势,为凝聚全国意大利研究力量提供了重要平台,期待会议产出富有洞见的思想成果。 

  罗红波研究员回顾了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指出意大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与现代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成员,是将古代现代、经典创新相结合的理念贯穿于生活和生产之中的典范,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意大利作为欧盟创始成员国和全球第八大经济体,在全球秩序深度调整背景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希望学界继续拓展视角、创新方法,为中意两国深化双边关系与合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熊李力院长重点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发展历程意大利研究中心作为区域国别研究院12个备案中心之一,在智库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中取得了突出成果。他指出,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期待意大利研究学界与对外经贸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继续深耕意大利及中意关系研究,产出更多优质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田文泉书记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在国家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经贸+区域国别研究交叉体系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对外经贸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创立于1954我国高校最早开设的意大利语专业。历经数十年发展,该专业已在语言教育、国别研究、中意交流等方面形成深厚积淀,并于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他表示,今年恰逢中意建交55周年、中欧建交50周年,本次会议主题既立足重大现实问题,又紧扣学科发展前沿,相信将为相关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贡献真知灼见。 

  主旨发言环节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熊李力院长主持。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罗红波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孙彦红,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文铮教授,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先后发言。 

  罗红波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对当前中意关系发展的几点看法和建议。她从全球秩序的结构与变迁谈起,指出二战后形成的国际体系正面临深刻重组,单极格局衰落新兴力量崛起,地区板块呈现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态势在全球秩序重构中,中国一方面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另一方面希望扮演重要参与者和规则重塑者的角色。而意大利梅洛尼政府在北约与欧盟两根外交政策支柱不变的前提下,强调通过务实外交,提升意大利在欧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注重国内改革与国际议题的平衡,更为主动地参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全球议题。在此背景下,当前中意关系呈现五大新特点:经贸合作仍压舱石同时更加聚焦互利共赢模式;绿色能源合作成为互利共赢合作模式的新领域;中意文化交流合作将持续升温;中意两国将加强在多边框架下的沟通和协调;地缘政治因素增加了中意合作的不确定性。 

  孙彦红研究员以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对意大利经济影响及中意经贸关系为题发言。她指出,意大利是高度出口导向型经济体,2024年出口占GDP的比重高达32.7%多年来,意大利对外贸易整体呈顺差,美国是在欧盟外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顺差来源国。20258月欧盟与美国达成的经贸协议大幅提意大利对美出口关税,加之特朗普政府针对意大利面食等产品加征的反倾销税,严重压缩了意大利企业对美出口的获利空间。在此背景下,意大利正积极寻求对外经贸伙伴的多元化。近年来,中意经贸合作稳中有升。2024年,中意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2024-2027)》,开启了两国加强务实合作的新阶段。未来,中意两国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空间仍然广阔,但也面临着地缘政治因素上升、欧盟推进对华“去风险”政策等挑战,需要双方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看待彼此合作,共同推动新的合作行动计划加快落地。 

  文铮教授围绕意大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与问题”发言。他指出,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大国,目前已有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涵盖音乐、手工艺、饮食、节庆、农业、技术等多个领域。总体而言,意大利非遗保护呈现四大原则与特色:一是社区主导从专家认定转向主体参与;二是多主体协作从单一管理转向网络治理;三是活态传承从冻结保护转向动态创新;四是法制化保障从多层立法转向社区自主。与此同时,意大利非遗保护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是立法脱节,国际公约与国内导向冲突;二是体系缺陷,国家补救措施局限于局部;三是效力不足,间接法规与公约缺失;四是局部探索为主,缺乏国家统一框架,登记标准与保护措施不一。最后,他指出,中国的非遗保护可为意大利至少提供三条经验:突破重物质、轻非物质的思维,制定专门的非遗立法;平衡精品保护与普遍保护,扩大保护覆盖范围;强化社区主体地位、完善资金和区域平衡机制。 

  崔洪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意大利的政治变化和对极右翼政治的再认识。他提出应从二战后政治文化及其传统、当前政党政治与制度之间博弈以及极右翼政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实践三个维度来认识当前意大利的政治变化。由此不仅可以梳理出从贝卢斯科尼到梅洛尼的根深蒂固的右翼政治传统,能够理解在从传统左右翼政治到技术官僚政府都归于失败后,民众为何将支持极右翼政党视为一种替代性的政治解决方案。以变革力量自居的梅洛尼政府执政至今,始终在政治主张和政策可行性之间寻找平衡,体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此举虽为意大利政局带来了一定的稳定,但并未经济和社会领域催生实质性变革。尽管欧洲各国政治实践各有特色,但意大利政治变化的完整形态可以作为观察欧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政治变化的重要样本,尤其是在考察极右翼政党在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反对者转变为执政者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其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要素以及民众心理和社会现实来实现其目标。 

  随后,熊李力院长为罗红波老师颁发意大利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聘书。在之后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全球秩序重构背景下的意大利全球秩序重构背景下的中意关系与交流合作两个主题做了发言,并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于19881115日在北京成立,是国内唯一一个研究当代意大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外交、中意关系等问题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意大利研究分会成立37年来,其会员撰写和出版了数十种有关意大利的学术著作,组织和举办了上百场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推动了国内对当代意大利的研究及对意学术交流。自2019年起,由分会秘书长孙彦红研究员主编的《意大利蓝皮书:意大利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六本年度报告,在国内和意大利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供稿:王莹、孙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