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史 拓展对中欧关系的认识——“中共百年与欧洲”专题研讨会与党史学习活动在井冈山举行

2021102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学好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深入理解中国与欧洲交往的历史经验,中国欧洲学会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该院成功主办中共百年与欧洲专题研讨会,并在当地开展了党史学习活动。

将党史学习活动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梅黎明,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陈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所长吴白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匡胜主持。

梅黎明在致辞中指出,这次研讨会在井冈山举行,有着特殊的意义。欧洲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井冈山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发源地,井冈山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当年在井冈山战斗过的朱德、陈毅、何长工等人都曾经有过在欧洲学习的经历。历史的红线就是这样把远隔重洋的欧洲与地处湘赣边界山沟沟里的井冈山联系在一起。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积淀,坚持永不封闭、永不僵化,博采世界文明之长、迸发中华文明强大力量的不朽成果。在这一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早期留学群体特别是留欧学生群体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希望以这次专题研讨会为契机,从中欧文明交流的视野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研讨,并取得丰硕成果。

陈新在讲话中介绍了欧洲研究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开展的系列庆祝和学习教育活动,包括《中国共产党百年与欧洲》学习资料的编撰。他说,参编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是欧洲所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欧洲研究事业的希望。通过党史学习以及编撰活动,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拓展了对中欧关系的认识,并将党史学习活动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此次党史学习资料编撰活动,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领导的支持。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共同举办的专题研讨会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社团活动资助,也得到了中国欧洲学会一些会员机构的大力支持。

吴白乙强调,井冈山根据地是我党初创阶段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历史性坐标,毛泽东等一代先进知识分子观世情、讲国情,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中国革命的方向、路线、战略和策略进行不懈的理论和实践上求索,确立起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基础和历史基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源自于井冈山时期党的“独立自主”意识,学习井冈山精神要深入理解和切实赓续其核心要义,结合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要求和使命,把不畏艰险,勇于为真理而奋斗的信念融汇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日常行动当中。一是学习革命前辈远大的理想抱负、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脚踏实地的思想作风,自觉地将个人发展的命运融入民族振兴的伟业,牢记党和人民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为新时代立说,为人民树德,为党旗添彩。二是学习革命前辈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新的伟大斗争前沿,秉持中国立场,放眼百年变局,为创建中国特色国际问题研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砥砺前行,厚积薄发。三是学习和传承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宽阔的历史视野、博大的人类情怀和守正创新的学风文风,坚持唯物史观,胸怀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用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谋略,真正担当起国家对欧政策的智囊团和中西文化沟通交流使者的重任。

回溯历史 总结与欧洲交往的经验

与会代表围绕赴法勤工俭学与中共旅欧支部建设”“建国与中欧建交改革开放与中欧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环节由中国欧洲学会秘书长宋晓敏主持。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中国进步青年远渡重洋、远赴法国,探索救国方向、思想、道路,并接受共产主义启蒙。他们从法国起步,走上了革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结合为什么去法国、去法国做什么两个问题,介绍了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表示,发生在100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革命者,他们接触到马列主义的真谛,加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过程,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党输送了一批有充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斗争经验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齐天骄博士讲述了朱德在旅德期间探索中国道路、参加革命斗争的故事。她认为,青年党员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坚持理论学习,勇于创新;保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奋斗姿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师代表们围绕“旅欧学生与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们指出,留学生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近现代体系的建立作出了独特的杰出贡献。根据现有资料考证,有朱德、陈毅、何长工、王如痴、史训川等直接参加了井冈山的斗争,他们曾在欧洲留学或勤工俭学,从留学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引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贺之杲结合史料,从当时的国际局势,中国和德国的政治形势回顾和分析了中国和德国建交的历程。他认为,中德建交的成功彰显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正确的战略判断和细致入微的外交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元对建国初期中共外交立场与实践进行了简要分析。他指出,在当时“两个阵营”外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新兴民主国家“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体现了中共审时度势、实事求是的外交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衡总结了1950-1964年中英建交谈判的历史,认为其特点是“承认早建交晚、先代办再大使、前伦敦后巴黎”,反映了中国早期对欧外交“洞若观火、实事求是”的特色。南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琳在发言中介绍了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斯巴诺访华的系列报道及其影响。杨琳表示,斯巴诺的访华报道为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做出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共产党与意大利共产党的关系,加强了中国与意大利的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马骏驰博士陈述了鞠维伟和陈思扬关于新中国与东欧国家建交历史的研究成果要点,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东欧国家是首批建交的欧洲国家。双边建交后,东欧国家对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帮助,如接受留学生,加强贸易往来,帮助援建项目等。这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徐若杰博士介绍了法国历史学家让-努马·迪康热的文章。该文发表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因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论调;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贡献;同时基于历史比较,肯定了中国道路世界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张超博士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位驻西方国家的大使,也被称为“将军大使”的耿飚的事迹,并总结了自己进行党史学习的三点感悟:第一,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第二,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第三,学习他们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改革开放后,中欧关系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南开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力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与中欧经贸关系的新调整趋势》为主题发言,分析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核心内容、推进受阻因素、重启条件、面临的冲击等。德国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在欧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德国大选举世关注,选举结果对中德关系、中欧关系走向以及对中美欧三方力量博弈有着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闫瑾结合德国大选及其对中德、中欧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陈新在总结中指出:会议选择了旅欧时期、建国与中欧建交、改革开放与中欧关系发展等重要时间节点展开了研讨。在旅欧时期,回顾了早期共产党人在旅法和旅德期间所遇到的艰辛万苦;受益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老师们的讲解,还进一步了解了旅欧共产党人与井冈山以及中央苏区之间的联系。建国和中欧建交的讨论,不仅加强了对党史的认识,还加深了对外交史和中欧关系史的理解。而对改革开放与中欧关系发展史的探讨,再次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选择。经过一整天的研讨,与会者加深了对党史的认识,思想上也得到了升华。

1022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革命旧址群、黄洋界哨口、神山村为与会者进行了现场教学。至此,中国欧洲学会开展的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第一次社团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供稿:《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明海英、中国欧洲学会秘书长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