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欧洲能源格局被重塑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多国不断在经济、金融、外交等领域加码对俄罗斯的制裁。48日,欧盟通过第五轮制裁,决定从今年8月起对俄罗斯进口煤炭实施禁运。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能源产品占欧盟自俄进口总额的62%,欧盟进口商品中45%的煤炭、25%的石油、逾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显然,俄乌冲突对欧洲能源政策、格局将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溪-2”天然气管线德国卢布明段。图片摄于202237日。 

  欧洲能源的“泛安全化”  

  欧盟27个成员国在2007年签订《里斯本条约》后,能源问题仍属联盟和成员国共同管辖的领域,但一旦被贴上“安全利益”标签,能源问题便拥有了超越普通决策程序的“特别待遇”。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时任波兰总理、前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提出,欧盟应成立“能源联盟”,以免受“俄罗斯的能源压制”。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煤钢联营”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到1990年代以来欧洲能源市场改革,欧洲能源政策的影响早已远超其地理边界。欧盟通过“能源共同体”建设和外交工具,不断将其能源政策影响范围向东、向南扩大,直至形成一个延伸至西巴尔干、地中海南岸、高加索地区的“泛欧能源市场”。2011年,乌克兰成为“能源共同体”正式成员。次年,乌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开始执行欧盟的能源政策。 

  在欧洲能源问题“泛安全化”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北溪-2”天然气管线项目立项开始,美国便在欧洲“拉帮结派”,试图搅黄该项目。2019年,在丹麦政府发放建设许可证后,“北溪-2”项目便遭到美国、波兰、乌克兰等国的强烈反对。美国坚称,这一项目将加深欧洲对俄能源依赖,危及欧盟的能源安全,损害乌克兰的经济与战略安全。同年底,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对所有“北溪-2”天然气管线项目的参与方实施制裁。 

  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019年底上任伊始,便将其领导的“班子”定位为“地缘政治委员会”,其以安全为导向的决策偏好也为能源政策“泛安全化”提供了土壤。今年2月冯德莱恩公开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俄罗斯正利用天然气供应作为政治筹码”。随着俄乌冲突影响的发酵与外溢,预计欧洲能源问题的“泛安全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短期难以“去俄罗斯化”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21年间,欧盟进口天然气总量翻了一倍多,达到1092亿立方米。2021年,欧盟每天为从俄进口能源支付的资金超过十亿美元。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等国超60%的天然气来自俄。在芬兰、保加利亚等欧洲国家,进口自俄的能源占比甚至高达90%以上。俄乌冲突爆发后,欧委会38日发布“能源独立路线图”,力求在2030年前摆脱对俄能源进口依赖,然而寻找替代能源并非易事。俄专家则认为,欧盟实现完全替代俄能源需十年,甚至更长。为反制西方制裁,俄提出天然气卢布结算法令,一些陷入能源危机的欧洲国家很快失去“定力”,匈牙利、意大利等国表示会继续购买俄天然气。 

  为缓解俄乌冲突对欧洲能源供应的剧烈冲击,多数欧洲国家都在努力寻找能源替代。321日,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访问阿联酋时宣布,两国企业已签署建立全面氢能供应链的协议。411日,意大利与阿尔及利亚达成协议,将把从阿进口的天然气增加约40%。这些举措虽能在一定程度缓解能源短缺,但欧洲国家将为此承担较高的能源价格及上涨的运输成本。 

  让欧洲摆脱对俄能源依赖是美国多年寻求的战略目标。美国兰德公司在2019年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能源是遏制俄罗斯性价比最高的选项”。作为北约的领导者,美希望盟友摆脱对俄能源的依赖。此外,失去俄能源供应的欧洲将给美能源行业注入生机。3月底,欧美达成新的能源合作计划。按计划,到今年年底,美国将为欧盟提供150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欧盟2021年从俄罗斯进口总量1550亿立方米的10%。从长期看,欧盟1/3的俄气进口市场将由美国页岩气替代。 

  能源冲击后果日益显现  

  “泛安全化”和“去俄罗斯化”均难为欧洲提供充足的能源安全保障。高企的能源价格、海运以及存储等成本将给欧洲带来沉重的额外经济负担。欧洲消费者将以三四倍于俄气的价格购买美国页岩气。此外,对能源供给安全变得异常敏感的欧盟在今年3月通过一项法规草案,要求成员国在2022年冬季来临前将天然气储量维持在总储量容量的80%,而在接下来的几年储量要达到总储量容量的90%。这一要求会使荷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存气费用大幅上涨。 

  俄乌冲突还给欧盟的“绿色战略”带来巨大挑战,欧洲在“去碳化”道路上的“倒车”现象将更加明显。202110月以来,如何补缺能源、降低通胀、缓解供应链问题震荡,成为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当务之急,一些国家不得不重启或重新倚重高耗能的燃煤电厂。据欧洲能源智库恩伯(EMBER)报告显示,2021年欧盟燃煤电厂的碳排放总量上涨了17%,创2015年以来新高,约占欧洲碳市场(EU-ETS)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波兰和德国成为主要煤电碳排放大国。 

  飙升的碳价也不利于欧洲碳市场的有序发展。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碳市场碳价曾一度飙升逾93欧元/吨。目前,碳价稳定在77欧元/吨左右,仍高于去年的最高价。高碳价推高了欧洲企业的生产成本,阻碍了其产业竞争力的良性发展。 

  202111月以来,欧洲经济饱受着欧元区居高不下的通胀率困扰。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价格加速上涨使欧元区通胀雪上加霜。202241日,欧盟统计局公布,3月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率从2月的5.9%跃升至7.5%,创纪录新高。严峻的通胀形势让长期寻求稳定物价的欧洲中央银行陷入窘境。在执行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欧央行应对通胀、能源危机的政策“工具箱”里的可选项其实并不多。 

  西方全方位的制裁的确能削弱俄能源贸易,但却不具“致命杀伤力”。在相互制裁的拉扯中,俄欧能源贸易仍在继续,欧洲的能源政策则逐渐偏离“供给稳定、廉价、去碳化”的目标。欧洲国家追随美国的能源政策,既不符合其经济利益,也不符合“能源自主”战略。欧洲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受能源短缺严重影响带来的怨气积累必将反映在欧洲政治生活中,这将增大欧洲国家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 

  作者简介:曹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2022年第10期。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