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灵凤:格陵兰岛背后的历史经纬与地缘博弈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表达夺取格陵兰岛控制权的强烈意愿。与此同时,丹麦政府宣布大幅增加格陵兰岛防务开支,以加强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于特朗普的言论,欧洲各国反应强烈。一时间,外界对格陵兰岛及欧美博弈格外关注。
2025年2月4日,格陵兰岛首府努克。
格陵兰岛为何归属丹麦
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的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总面积216.6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位于北极圈内,气候严寒、地广人稀。岛上现总人口约5.7万,原住民因纽特人占85%,世代以捕鱼狩猎为生。
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批人类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达格陵兰岛。之后几百年里,这里逐渐出现了北极狩猎部落,这些部落的主人就是古代因纽特人。维京海盗时期(公元8世纪到11世纪),北欧人开始向北大西洋迁移。985年,挪威人开始拓殖格陵兰岛,此时出现了挪威人与因纽特人开展贸易的记载。1261年,格陵兰岛成为挪威王国的殖民地。1380年丹麦与挪威结成联盟,格陵兰岛由丹麦、挪威共同管辖。1397年,卡尔马联盟成立。该联盟是以丹麦、瑞典(包括芬兰)和挪威(包括冰岛、法罗群岛、格陵兰岛、设得兰群岛和奥克尼群岛)为主组成的共主邦联。随着时间的推移,瑞典贵族日益不满丹麦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要求保持自治权,但丹麦王室却以重税收盘剥、兼并土地等手段强化对挪威和瑞典的控制,联盟出现裂痕。1520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出兵镇压瑞典境内的反卡尔马派,屠杀了大批要求独立的贵族。这引发古斯塔夫·瓦萨率瑞典民众揭竿起义,1523年驱逐丹麦军队,瑞典宣布独立,卡尔马联盟瓦解。但丹麦、挪威仍然保持联盟关系,挪威人在北大西洋的领地(包括格陵兰岛)归丹麦所属。
随后的几个世纪,英荷法德及北欧国家在北海、波罗的海地区开展贸易竞争、争夺霸权。17世纪,丹麦追随欧洲的殖民浪潮,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争夺全球殖民地,包括亚洲的丹属印度(特兰奎巴、塞兰坡、尼可巴群岛),北美的丹属西印度群岛(今美属维尔京群岛),非洲的黄金海岸(现加纳)以及欧洲的冰岛等。1767年,丹麦宣布同俄国结盟。18世纪末新的关税法颁布和自由贸易政策实施,给丹麦经济带来活力,丹麦的航运业大幅发展。但在之后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中,丹麦败落。1814年,丹麦同瑞典、英国举行谈判,签订《基尔条约》,割让挪威给瑞典,但保留了格陵兰岛、法罗群岛和冰岛等属地。此后丹麦的海上贸易遭到严重破坏,在欧洲的地位一落千丈。
尽管丹麦获得了格陵兰岛的主权,但格陵兰岛的归属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1931年,挪威宣布占领格陵兰岛东部,与丹麦对簿海牙国际法庭。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将整个格陵兰岛的主权判归丹麦,至此,格陵兰岛的归属权才真正确定。然而,这一判决并未平息所有争议。
美国曾开出丰厚条件以交换格陵兰岛
1890年马汉提出“海权论”,即谁掌握了世界核心的航道、运河和航线,控制海上物流路线,就可以掌控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进而掌控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格陵兰岛地理位置关键,一直是欧美地缘政治争夺的热点地区。
二战期间,丹麦向纳粹德国投降,美国担心德国占领丹麦后会吞并格陵兰岛,威胁美国本土安全。1941年美国政府与丹麦签署协定,允许美在格陵兰岛建立军事基地,供战时使用。二战结束后,丹麦作为北约创始国之一,继续与美国合作。美国将格陵兰岛主权归还丹麦,但美军的图勒空军基地保留了下来,2023年更名为“皮图菲克军事基地”。该基地部署了情报搜集设施、导弹预警系统和卫星监测站点,用以监测来往船只信息、预警袭击美国本土的弹道导弹。
二战后美苏对抗加剧,美国担心北极可能成为苏联战略轰炸机袭击北美的潜在路径。1946年杜鲁门政府提出以一亿美元等值黄金和阿拉斯加油田权交换格陵兰岛,丹麦没有同意。但是,美国仍然通过与丹麦的盟友关系,不断加强其军事存在。1951年,丹麦与美国达成《格陵兰防务协定》,使得美国在该地区拥有实质性军事权利。
格陵兰岛是美国北极战略中的重要一环。2010年美国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将自身定位为“北极国家”。在2022年发布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中毫不隐晦地指出北极地区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美国国家安全的优先级排在环境、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之前。美国还成立北极战略与全球应对办公室,任命专门负责北极地区事务的大使。2024年,美国防部发布《2024年北极战略》,以中俄为假想敌,谋划加强军事控制北极航道的能力,将北极打造成向亚太投送军事力量的基地,对其他国家形成绝对军事优势和先发制人的威慑能力。
2025年1月,在特朗普发表有关格陵兰岛言论后,丹麦国王腓特烈十世修改了丹麦国徽图案(右图),放大了象征格陵兰岛的北极熊和象征法罗群岛的公羊标志。
本土认同感强,丹麦态度复杂
格陵兰岛人有着强烈的本土认同感,一直追求脱离丹麦,实现独立。1979年丹麦议会通过了《格陵兰法》,赋予其高度自治权,地方政府和议会可制定地方法律,格陵兰岛成为丹麦王国的海外自治领。2009年,格陵兰岛全民公决批准了《自治法》,进一步扩大了自治范围,包括内政、司法、教育、文化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但外交和国防事务仍由丹麦掌管。
格陵兰岛的经济支柱为渔业,占出口额的95%以上。丹麦政府每年对格陵兰岛援助约五亿美元,占该岛公共预算的近一半。由于公共财政严重依赖丹麦政府,格陵兰岛自治政府积极寻求经济多元化战略。格陵兰岛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稀土、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多数格陵兰岛民众支持开采资源并从中获利,但是非常关注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格陵兰岛积极加强与美国的关系。2004年,格陵兰岛、丹麦、美国三方签署了《伊加利科协定》,提升图勒基地的雷达设施。格陵兰岛自治政府作为一方代表独立参与了协定签署。2014年,格陵兰岛在美国设立了代表处,寻求绕过丹麦政府,与美国直接对话。美国对格陵兰岛自治权利的提升一直持默认态度。特朗普提出“购买格陵兰岛”意愿后,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穆特·埃格德回应称:“格陵兰岛属于格陵兰人民。……虽然其他人,包括丹麦人和美国人,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我们……不应让外部压力迫使我们偏离自己的道路。”
面对美国的“购岛”要求,丹麦政府一方面拒绝放弃在格陵兰岛的利益,强调其是“非卖品”,另一方面也表示愿意在军事基地和矿产开发方面与美国进行更多合作。但是,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咄咄逼人之势,丹麦不得不寻求欧洲盟友的支持。
欧盟对美国说“不”
对于特朗普“购岛”言论与举动,欧盟国家的态度非常明确。北欧国家和德、法两国表示,尊重领土和国家主权对在二战后共同建立的国际社会至关重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表示,欧盟支持丹麦和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欧盟不在格陵兰岛问题上谈判。
事实上,欧盟对于格陵兰岛的战略地位从未忽视。1973年,格陵兰岛通过丹麦的成员国身份成为欧洲共同体的一部分。1982年经全民公决后,格陵兰岛于1985年退出了欧共体,但作为海外国家和地区与欧共体以及后来的欧盟联系在一起。格陵兰岛有资格通过欧盟—格陵兰伙伴关系从欧盟总预算中获得资金。在2021~2027年期间,格陵兰岛将获得欧盟提供的2.25亿欧元,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绿色增长部门。2024年欧盟在格陵兰岛首府努克开设了办事处。
特朗普发表“购岛”言论后,欧美之间展开了关于格陵兰岛的舆论攻防战。1月上旬,美国非政府组织Patriot Polling对416名格陵兰岛人进行民调。结果显示,57.3%的受访者支持加入美国的想法,37.4%的受访者表示反对,5.3%的受访者表示难以回答。1月下旬,格陵兰岛报刊Sermitsiaq和丹麦《贝林时报》委托民调机构Verian在网上采访了497名18岁及以上的格陵兰岛人。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不想加入美国,9%的受访者尚未作出决定,仅6%的受访者愿意加入美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按照斯皮克曼的规划,全面介入欧洲与亚太事务,通过北约为西欧各国提供军事保护,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通过与韩国、日本的安保条约,在亚洲制约中国;同时,将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规划与威尔逊主义的国际秩序理想相结合,通过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向全球传播西式自由民主价值观。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美国在全球建立了超级霸权。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特朗普借右翼民粹思潮上台,抛弃全球化话语体系,提出“美国优先”,回归现实主义政治。特朗普抛出的购买格陵兰岛、将加拿大并入美国等种种设想,都是这种外交战略调整的表现。美欧跨大西洋联盟在地缘政治新时期已初现裂痕,但一切也许才刚刚开始。
作者简介:郭灵凤,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2025年第4期。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