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欧盟试图构建全球绿色标准的“三板斧”
欧盟在《欧洲绿色协议》中提出到2050年成为世界上首个“零碳大陆”,这一目标不仅是欧盟的绿色愿景,更引领着欧盟经济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方向。为此,欧盟制定了涵盖工业、交通、能源、农业等几乎所有经济领域的绿色转型路线图。这些绿色标准不仅规范了欧盟内部市场,也通过“布鲁塞尔效应”辐射全球,影响着企业行为与国际合作。
具体而言,欧盟主要通过三大方式输出绿色标准:设定进口标准、实施关税措施、强化企业责任。这些举措推动全球低碳转型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全球供应链的合规成本与市场准入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全球南方国家开展环境治理的负担。

2025年7月2日,欧盟执行副主席里韦拉出席新闻发布会,重点讨论欧盟拟通过的2040年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90%的目标,这是《欧洲绿色协议》的关键里程碑。
产品标准构筑市场门槛
欧盟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以高环保标准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生态设计指的是把环境账算进产品全生命周期——从生产、使用到回收,每个环节都需符合可持续要求。该条例几乎适用于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产品,尤其是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如纺织品、家具、钢铁、铝、轮胎、油漆、润滑剂和化学品,以及能源相关产品、信息与通讯技术产品和其他电子产品,还包括这些产品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全链条主体都有需要完成的生态责任,如制造商负责产品生态设计的合格评定程序,线上销售商应与市场监管机构合作打击不合规产品。消费者、企业或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数字产品护照”追溯材料来源、制造过程、使用效率、回收途径等环保信息。条例规定,只有遵守生态设计要求的产品才能进入欧盟市场,为欧盟在全球环保和经济创新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动力电池成为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的“心脏”。2023年,欧盟出台了与此前相比更严苛的《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一方面强制动力电池制造商提交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报告,覆盖原材料开采、生产、运输全环节碳排放数据;另一方面明确锂、镍、钴等关键材料的最低回收率标准,并要求自2027年起,所有动力电池必须配备“电子电池护照”。该数字化凭证将完整记录电池的原料来源、成分构成、碳排放轨迹及循环利用信息,为监管部门提供全链条追溯依据。此外,新规还要求制造商确保关键原材料的可持续采购,降低环境与社会风险。
欧盟90%的化学品依赖进口,《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是其化学品监管的核心工具。该法规自2007年生效以来,欧盟一直在不断地升级监管清单,目前已将253项物质列入“高度关注物质”清单。这部法规适用于所有在欧盟销售的产品,直接抬高了各国相关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品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要求动力及储能电池中使用的锂盐、电解液、金属氧化物等化学物质甚至所有进口整车都需要符合其规定。
欧盟研究显示,棕榈油、牛肉、木材、大豆、可可、咖啡、橡胶等大宗商品消费导致了全球约10%的森林消失。2023年,欧盟出台《零毁林条例》,全面管控可能引发毁林的供应链。在农业、食品及制造业等领域,欧盟强制要求所有涉及毁林风险的进口商进行供应链尽职调查,确保产品没有破坏森林,符合原产国及采伐国的法律。不管是欧盟本土生产的,还是进口到欧盟或从欧盟出口的商品,都在监管范围之内。违规企业最高会被处以年营业额4%的罚款,甚至被逐出欧盟市场。

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多台风力发电机,该地区在可再生能源转型与气候保护方面成效显著。
关税措施抵挡竞争压力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欧盟“绿色新政”的一项主打举措。CBAM本质上是针对从碳排放管控相对宽松国家或地区进口的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氢能等商品征收碳关税,未来还可能扩展至化工、塑料、纺织等更多的高碳行业。目前该机制处于2023~2025年的过渡期,仅要求进口商报告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无需缴费;待明年起全面运转后,进口商需购买与排放量对应的CBAM证书,证书价格与欧盟碳市场的碳价挂钩,以此形式缴纳碳关税。与此同时,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欧盟主导的全球最大碳市场,欧盟及冰岛、挪威等地高排放企业通过买卖碳排放配额强制减排——企业每年免费获配固定排放额度,超排需高价购买配额)的免费排放配额将逐步被取消。
当前欧盟碳价已突破100欧元/吨,本土高耗能企业成本压力增加。CBAM通过让进口商承担与EU-ETS相当的碳成本,既能扭转本土产品与低碳价地区进口品相比的成本劣势、防止“碳泄漏”(即本土企业因成本压力将产能转移至海外),又能将减排压力传导给出口国。更为关键的是,它有助于欧盟实现2030年减排55%、2050年净零排放的气候目标。而且通过与EU-ETS改革联动逐步取消免费配额,碳关税还能为欧盟绿色转型提供资金,保障气候路径的可行性。
今年,欧盟对CBAM条例进行修订,虽然豁免了近90%的中小企业的缴税义务,但仍能覆盖相关行业99%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既可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又能减轻监管负担。说到底,欧盟的碳关税有着“一箭三雕”的用意:既保护欧盟企业的竞争力,又助力欧盟实现气候目标,还凭借欧盟大市场的规模推广其全球绿色低碳标准。
企业责任助力环境保护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下,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ESG)已从道德口号逐渐变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挥棒。欧盟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正以“绿色新政”织就全球最严格的ESG监管网——其本质是将ESG从模糊的道德概念,转化为有法律约束力、可量化审计的系统性规则,既引导资本流向可持续经济活动,又强制企业承担环境与社会的双重责任。
早在2014年,欧盟就通过《非财务报告指令》(NFRD),开启ESG信息披露的法规化进程,要求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2018年推出《可持续发展融资行动计划》,明确三大目标、十大行动,推动资本向绿色产业倾斜。2023年1月生效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是这一领域的核心政策。它取代NFRD,将合规范围扩大近四倍,要求企业披露更详细的ESG数据并接受第三方审计,直接提升信息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与CSRD配套的《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进一步细化披露指标与格式,让企业有明确规则可循。2024年欧盟又推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将监管延伸至供应链,不仅要求欧盟大型企业自查,还要审查上下游产业链的人权与环境风险,迫使全球供应链形成“共享责任”的互联生态。
如今,ESG早已不是企业的“撑场面外衣”,而是关乎市场准入与财务健康的生存法则。欧盟的ESG监管更加不只是强制报告,而是系统性推动市场主体绿色化的抓手。对全球企业来说,懂规则、跟着玩,不是一道“选做题”,而是进入欧盟市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必答题”。
全球南方怎样接招
欧盟凭借市场体量,正在把自己的一套绿色标准逐步转化为全球性的“事实标准”。它们虽具备保护环境的“初心”,但也在客观上筑起了壁垒,并引发摩擦。域外企业若想进入欧盟市场,必须适应它们,否则将吃市场准入的“闭门羹”。
欧盟推行严苛的绿色标准对中小企业构成了尤为严峻的挑战。碳排放监测与报告制度迫使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升级技术和管理体系,显著推高了生产成本。而且这些标准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实际情况,既有失公平,又具有保护主义倾向。研究显示,诸如CBAM这类措施,对全球减碳的实际作用有限,反而对贸易往来产生了明显的负作用,可能让发展中国家的低碳转型速度变慢。今年欧盟开始简化部分环境监管举措,这恰恰说明,若绿色标准的推行速度超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反而会成为自身竞争力的桎梏。对于基础薄弱的全球南方而言,这些标准更会从助力变为负担,甚至成为“绿色压榨”,直接削弱它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要破局,全球南方需从国际合作与国内治理两个层面协同发力。在国际层面,抱团取暖是关键。加强南南合作与政策协调,利用东盟、非盟等区域组织拧成一股绳,统一绿色标准与谈判立场,探索建立区域性环境产品互认与绿色技术转移平台,提升集体议价能力。
在国内层面,政府要加快建立本土绿色转型法律体系,这既可构建低碳发展的制度基础,又能变成绿色外交的政策工具。还要通过多边、双边渠道主动参与绿色可持续贸易规则的磋商,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对企业而言,要主动适应国际规则,尽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推进供应链的绿色化改造,优化产品的生态设计,培育重视环境责任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合规能力,把挑战变成提升竞争力的机会。
作者简介:傅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2025年第22期。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