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全书同)是21世纪初在欧亚大陆新出现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伊始就给国际政治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国际社会关注这个新型的区域合作机制的发展走向。与其他一切国际组织一样,上海合作组织也经历了一个从酝酿、诞生到发展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可谓是水到渠成。
一 上海合作组织是从“上海五国”机制演化而来的
(一)“上海五国”机制产生的最直接动因是为了解决边界问题以及在边界地区实现军事信任问题,避免对抗状态
“上海五国”机制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自然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大转变时期,东欧和苏联剧变导致国际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持续几直年的冷战结束。在这个大背景下,中苏关系出现了正常化的趋势。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确定了发展新型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中双方同意采取措施将中苏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两国正常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并提出两国应在边境地区加强信任,维护安定。这表明,中苏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信任程度有很大的提高,标志着中苏关系完成了正常化的历史进程。1990年4月,中国外长钱其琛与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共同答署了《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关于中苏边境地区裁减武装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指导原则协定》。该协定确定的主要原则是:第一,增进与发展长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第二,巩固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第三,促进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第四,根除谋求单方面的军事优势;第五,缩减边境地区武装力量并将其变成纯防御性质的部队。这个协定进一步促进了两国边界地区的军事信任。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苏两国曾于1964年开始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1969-1978年两国进行了多次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但因双方分歧严重,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1991年5月,中苏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两国按照边界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线划分边界的国际法原则进行划界,两国继续就尚未商定的地段加紧谈判,以便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中苏国界东段协定》的签署是中苏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表明中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正朝着务实合作的方向前进。但该协定尚未得到中苏两国立法机构的批准,苏联就轰然解体了。苏联解体后,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变为中俄丈系,同时中苏边界问题由中苏两国之间的问题变为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的边界问题。从1992年上半年开始,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联合代表团继续就中苏两国边境裁军问题进行谈判(该谈判始于1989年11月),这次谈判的特点是中国为一方,四国联合代表团为另一方。由此可见,面对苏联解体、中亚国家成为独立国家的现实,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为解决中国与苏联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以及加强边境地区的信任和裁军问题是上述五国走到一起、进行谈判的最直接原因。
(二)中俄关系和中国与中亚各国双边关系持续和稳定的发展为“上海五国”多边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苏联解体后,正常化了的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新型的中俄关系。1992-1996年,中俄国家元首互访频繁,1992年叶利钦总统访华,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俄;1995年江泽民主席出席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50周年庆典,1996年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两国元首的频繁互访带动了两国关系的迅速发展,中俄由“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再发展到“平等信任、面向2l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四年迈上三个台阶。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1992年起,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领导人先后到中国访问;1996年,江泽民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中亚国家。中国领导人和中亚国家领导人的互访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方面还明确提出了关于发展同中亚各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这期间中国与中亚邻国边界谈判进展顺利,199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第—个国界协定,1996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也签署了国界协定。
(三)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催生了“上海五国”机制的形成
1996年4月26日,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总统、阿卡耶夫总统和拉赫莫诺夫总统在中国上海展览中心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根据协定,双方部署在边界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双方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相互通报边境100公里纵深地区的重要军事活动情况;彼此邀请观察实战演习;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加强双方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边防部队之间的友好交往;等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多边合作文件。第一,这项协定是一份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军事文件,它说明五国人民希望与自己邻国互相信任、友好相处
第二,这一文件对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也将会为五国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持续和卓有成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第
三,经过漫长谈判道路而签署的这一协定,说明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和平谈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协定的签署,促进了中国同上述四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宁,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冷战思维的新安全模式,签署协定就是为了加强双方在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相互信任,保持边境地区的安宁与稳定,促进中国同四国之间长期睦邻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签署这一协定,对亚太地区各国之间增进相互信任、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启示、探索和创举。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协定是一个多国参加的双边政治军事文件。
协定的一方为中国,另一方为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个国家。达成该协定是双方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五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互关系持续发展的结果和标志。
1997年4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饮、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在莫斯科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文件。这是中国与上述四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和巩固的结果,是五国之间相互信任的生动体现。该文件作为亚太地区第一个关于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国家间文件,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它的签署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同俄、哈、吉、塔四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宁,促进五国间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冷战思维的安全模式,为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开辟了一条有益的途径。
(四)多边会晤机制的形成
1996年五国元首在中国上海举行会晤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使外交史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上海五国”。从此,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会晤逐步机制化。1998年7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和俄罗斯总统特使普里马科夫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五国会晤,讨论两个有关边境地区军事互信与裁减军队协议的执行情况。这次峰会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即五国对活不应仅仅满足于军事政治及边界问题,建立经常性安全与合作机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各国领导人还讨论了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加强五国及地区经济合作问题。这次会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由以前的以中国为一方,俄、哈、吉、塔为另一方的双边会晤转变为五国间的多边会晤。1999年8月24日,“上海五国”元首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第四次会晤。这次会晤意义非同寻常,因为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逐步恶化,恐怖活动频繁发生,峰会主办国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着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因此,比什凯克元首峰会对地区安全问题给予了强烈关注,明确表示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走私贩毒及其他跨国犯罪行为。五国领导人还对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予以关注,强调积极寻求开展多边合作的途径和意义。2000年7月5日,中国、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期斯坦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五国元首共同签署了《杜尚别声明》。五国元首认为,“上海五国”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体现了建立平等合作、互信互利基础上不结盟的、开放的、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丰富了当代外交和区域合作的实践,对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次会晤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会晤,这表明“上海五国”机制具有吸引力;二是五国元首从战略的高度勾画“上海五国”机制在21世纪的发展图景,谋划新型的地区国际组织的蓝图;三是中、塔、吉三国元首签署了《中塔吉三国国界交界点协定》,标志着“上海五国”框架下的多边合作正在务实推进。
自1996年开始,“上海五国”会晤逐步走向机制化,不同级别的会晤频频展开,如执法安全部门领导人、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的会晤等,例如,2000年3月30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国防部长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会晤并签署了《联合公报》,旨在加强军领域信任措施,加强五国边防部门间的合作,联合打击非法贩卖毒品、走私武器等跨国犯罪行为;旨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旨在保持长久和平的合作,而且不应受地区外势力干涉的破坏。
二 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势头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了。8年过去了,上海合作组织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一个新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令人感到欣慰。
上海合作组织是—个不断发展着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伊始就致力于组织的机制化建设,成员国元首会议年年举行,从总体上把握该组织发展的方向和战略,解决该组织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为该组织发展发动机:成员国政府(总理)会议规划该组织发展多边合作的战略、前景和优先方向,重点推动经济领域发展合作的原则问题。此外。成员国外长会议、国家协调员理事会会议、各部门领导人会议相继展开,各司其职。如果说上述机制主要涉及的还仅仅是会议机制的话,那么常设机构的设立标志着该组织具有国际组织的典型特征,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怖机构的设立使得该组织的机制运转日常化、持续化和秩序化。如果说上述机制建设属于该组织的“官方”机构,那么实业家委员会、银行间联合体、上海合作组织论坛属于该组织的“非官方”机构。从机制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具有承载该组织决策、发展、运转、对外交往、日常活动等各项功能,机构骨架的确立标志着该组织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新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它的“新”表现在该组织是超越冷战思维的产物。该组织的突出特点是它具有自己的灵魂——“上海精神”。上海合作组织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视为自己的行动理念和精神,标志着这个组织完全摈弃了冷战思维,顺应了历史潮流。该组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即提出了新型的安全观念,其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正好与“上海精神”相吻合。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主张通过多边合作来共同维护地区安全,主张现时代要特别关注安全的多面性,既要关注传统安全,又要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综合性地制定维护地区安全的各项措施。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充分肯定了“上海精神”和新安全观。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平等合作的地区性国际组织。 我们从“言”和“行”两个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上海合作组织宪章明确指出要挖掘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团结、合作”的潜力。该组织的宗旨、任务、原则和合作方向都明确规定了各成员国平等合作的思想,特别强调了所有成员国—律平等,在相互理解及尊重每一个成员国意见的基础上寻求共识。该组织的其他文件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思想。在实践中,上海合作组织无论在各种会晤方面还是在各种行动中都体现了各成员国平等合作的原则和规范。
安全领域的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点合作领域。从“上海五国”到后来的上海合作组织,从边境地区军事互信到联合演习,从签署《上海公约》到成立反恐机构,从反毒合作到联合执法,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合作逐步扩大,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2001年正式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始终将打击和防范“三股势力”作为主要任务,在中亚反恐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9·ll”事件之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就缔结了打击“三股势力”的《上海公约》,为中亚及全球反恐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方面是具有预见性的。上海合作组织多次进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些联合军事演习和观摩活动,加强了中国和中亚国家军事力量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力度。例如,2003年8月6-12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举行代号为“联合—2003”的联合反恐军事学习,这是该组织框架内首次举行的多边联合反恐军号学习。这次军事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先在哈萨克斯坦东部边境乌恰拉尔市,随后又转移到中国新疆的伊犁地区举行。2006年3月初,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举行了代号为“东方—反恐2006”的联合军事学习。此后,上海合作组织先后建立了反恐中心,组织了多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展开了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和能力。此外,中国与中亚各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寻求多边安全合作,例如,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签署了《关于合作打击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及其前体的协议》,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签署了《关于国际信息安全的声明》。
经济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另一个重点合作领域。上海合作宪章将经济合作作为该组织的重点合作方向,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逐步实现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通,有效使用交通运输领域内的现有基础设施,挖掘成员国的过境潜力
,发展能源体系。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一系列有关经济合作的文件,例如2001年的《关于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2003年的《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2004年的《〈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落实措施计划》、2005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措施计划实施机制》。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逐步深入。2004年中国主动在金融领域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多边合作,中国提供总额为9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这个多边合作计划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组织。这期间,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愿意与该组织发展合作关系:一些国家希望能够加入这个组织,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一些国家希望成为该组织的观察员国;还有一些国家希望能够与该组织保持某种固定而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希望通过不同层次的联系渠道与该组织发展合作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和伊朗已经成为该组织的正式观察员国,这是上海合作组织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步扩大的最重要标志。2008年上海合作组织提出了设立对话伙伴设想,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条例》,这使上海合作组织与外界的联系渠道带回宽广,也是上海合作组织越来越成熟的体现。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还与联合国、独联体等国际组织展开合作,密切交往,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面对国际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上海合作组织根据事件的是非曲直,能够表明自己的意志和态度,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形象。
三 上海合作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在充分肯定该组织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该组织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仍有很多潜力需要挖掘。
首先,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发展变化很快,用瞬息万变来形容并不过分。上海合作组织所在的地区形势发展变化也很快。这就需要上海合作组织及时、从容地应对上述变化。2008年席卷全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而至,消极影响甚大。国际社会都在紧张应对这场影响巨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上海合作组织目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说是如何通过该组织自身的努力,最大限度地遏制正在全世界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维护本地区的金融稳定,减少成员国的经济损失。迄今为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是2009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应该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由其组织功能决定的。第一,上海合作组织应打破惯例,经常性地举行各层次的磋商,重点讨论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通报各国反危机的措施及其经验,探讨共同合作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举措。第二,以该组织的名义与其他相关的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沟通,探讨与其他国际金融和经济组织合作的可能性。第三,逐步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方面做出努力。第四,研究具体行动步骤,加大成员国在金融等经济领域合作的力度,深挖潜力,寻求利益的契合点。目前,中俄、中哈、俄罗斯与中亚诸国都有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反金融危机的举动,希望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也进行反金融危机方面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应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变为加强地区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发展的契机。
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进展很大,但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综合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宪章明确规定,其基本宗旨和任务就是发展多领域合作,鼓励开展政治、经贸、国防、执法、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信贷及其他共同感兴趣领域的有效区域合作,在平等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联合行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各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送生活条件。上述思想表明,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功能齐全、合作领域广泛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除了继续加强反恐合作之外,上海合作组织还应该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加深合作。从目前的情况看,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在经济合作方面,上海合作组织更应该重点解决贸易投资便利化这样一些基础性合作问题,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逐步实现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通。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上看,上海合作组织努力实现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职能发挥得越好,给各成员国带来的经济实惠就越多,上海合作组织的生命力就越强,其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经过8年的发展和壮大,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有作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具有很宽广的发展前景。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机制和常设机构运转都比较正常,通过了很多相关的决议和决定。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决议和决定落实得怎么样。因此,上海合作组织应该在自己的框架内实行小多边的有效灵活的合作运作机制,如某个成员国或几个成员国对其他成员国感兴趣的某些合作项目的实施不感兴趣,它们可以不参加这些项目,它们不参与并不妨碍有关成员国实施这些合作项目,同时也不妨碍上述国家在将来加入这些项目中来。该组织框架内的小多边合作可以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密切合作提供很大的可能性,其合作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这实际上就是对上海合作组织本身的促进。
上海合作组织在对外交往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方面,上海合作组织可以通过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开展密切的合作,形成区域合作的共力;另一方面,上海合作组织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展密切联系,形成稳定的交流机制。上海合作组织虽然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但该组织在应对全球性重大问题和全人类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时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上海合作组织作为本地区重要的国际组织,应对本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负有更大的责任。应该看到,上海合作组织周边区域情况比较复杂,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阿富汗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都需要各成员国慎重应对,更需要各成员国在该组织的框架内共同应对,尤其是一些问题具有跨国性质,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够单独解决的。目前本地区存在着其他一些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力量,上海合作组织如何处理同它们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
虽然,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是也存在着很多机遇,只要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能够继续保持团结合作、密切协作,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更佳的成绩。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编写的第一本《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我们编写这个发展报告的目的就是推动中国学术界更加关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给所有对上海合作组织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个讨论问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