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学者到访欧洲研究所和16+1智库网络

2019年3月11日,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教授普拉提斯(Athanassios G.Platias)、派迪昂大学教授康斯坦丁(Constantine Arvanitopoulos)和清华大学希腊留学生齐思源三位学者到访欧洲所,与我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16+1智库网络秘书长刘作奎、国际关系室主任赵晨和《欧洲研究》编辑部主任宋晓敏就中希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情况等议题进行交流。中东欧室博士后顾鸿飞、中东欧室研究实习员陈思杨、16+1智库网络秘书处项目官员邵宗默等参加会面。

刘作奎首先向来访学者介绍了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及16+1智库网络建设情况。希方学者赞赏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智库领域的地位,也十分期待与欧洲所和16+1智库网络可以展开学术合作,并提出了具体的合作建议。

希腊学者认为,现阶段希腊学界的主要关注点还是聚焦在欧盟和美国,对中国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这个领域的专家更少。然而,另一方面,希腊对中国的态度是开放的,希腊可以成为中欧之间交往的桥梁。他们建议,“一带一路”建设下,比雷埃夫斯港是非常有潜力的合作点,可以将比港作为中心,联合其他小港口进行运输;同时,中国政府可以对希腊企业进入中国采取一定的帮扶政策。

宋晓敏表示,希腊认同“双赢”合作,这是中希合作最坚实的基础。在经济、政治、人文三大合作支柱中,人文交流是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赵晨提出中希交往经历的三个阶段:一是人文交流阶段,希腊老师来中国教授希腊的文化,让中国对其有所了解;二是中国在希腊的投资阶段,大概开始于20世纪的前十年,中国在希腊的投资迅速增长;三是加强战略合作阶段,双方培养顾问和专家,建立各领域的合作网络。

双方还就共同出版书籍、合作翻译书目、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等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