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变局时代的德国、欧洲及中德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http://www.cssn.cn | 更新时间:2019-08-07 16:12:00
 
 

   

“大变局时代的德国、欧洲及中德关系”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通讯员 吉典典/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仝薇)7月22日,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办,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编辑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德语国家分会协办的“大变局时代的德国、欧洲及中德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就当前中欧及中德关系、德国内政外交变化、人文交流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伍贻康分别主持两场研讨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刘立群认为,当下,德国人民越来越了解到,“治理好本国各个方面”和“治理好全球”之间关联度越来越大,“德国向何处去”与“世界向何处去”的关联也越来越紧密。因此,研究德国的政治文化,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德国内政外交的理念转变和发展动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解朴讲述了德国政党格局变化的情况以及原因,并分析了该变化对欧洲未来发展的影响,认为以目前的形势来看,短期内德国为欧洲一体化提供动力的意愿将有所减少。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云珍以欧洲气候政治为切入点,指出德国和欧洲的政党格局走势将会加速气候政治的极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许气候变化能够成为一种黏合剂,促进欧洲因共同面对的挑战而变得更为团结。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认为,德国产业政策的预期调整和转向将会对未来欧盟的产业政策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德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竞争力的增强,未来中德两国可能会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产生更大的竞争,如何协调好技术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是影响中德关系走向的要素之一,也是维持中德合作共赢的重要砝码。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院长吴江认为,德国已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接下来将会对如何在本土化、差异化、国际化之间进行合理的取舍,如何在传统坚守和时代的张力之间保持平衡做出更多努力,进一步推动德国教育体系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孟虹对下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执政风格和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对她风格的成因以及对欧盟以后的影响作了分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孙恪勤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与国际关系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也在同步上升。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赵柯表示,十年来中德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德之间合作面在不断拓宽,需要化解的分歧也不断增加。如何推进中德关系更进一步,是我们作为研究者需要继续深思的话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王朔表示,由于欧洲内部、外部环境的加速变化,中欧关系正在迈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中欧对彼此认知和政策将出现重大调整。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中欧将面临更多相同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要切实把握好中欧在全球治理领域内不断增加的合作机遇。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忻华看来,在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方面,欧盟与美国在一些议题上存在分歧。在此背景下,随着欧盟对与中国合作需求的提高,中欧经贸关系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宙明梳理了中德人文交流的现实情况,并对中德人文交流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展望。她认为,目前两国的交往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在教育、科研、文化领域合作更是成果累累。若要在此基础上推进两国人文交流更进一步,中国学者应增强自己的“德国能力”,对德国历史和国情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拥有与德国人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http://www.cssn.cn/gjgxx/gj_bwsf/201908/t20190807_4952631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