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粹主义为何会盛行?
作者:约翰•劳埃德 | 文章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 更新时间:2016-08-31 09:48:00
 

劳埃德:人们只关注特朗普、勒庞和科尔宾的计划将如何摧毁国家,却忽视了这些民粹主义领袖为何能赢得人心。
人们对这两件事投入了太多关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马琳•勒庞(Marine Le Pen)以及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等民粹主义领导者有多糟糕、他们或左倾或右倾的计划将如何摧毁他们渴望执掌的国家。人们太不关注的则是他们给自己的无数追随者带来的希望和乐观。

例如,英国反对党工党(Labour party)领袖科尔宾的确没有个侯任首相的样子,正如他在议会的多数同僚所发现的那样。但是他为工党争取到的少数群体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退欧派在6月公投中以多数胜出所发出的信号——清楚表明了“落后者”对自身状态的沮丧和怨恨。

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讲中说:“你们中一些人感到沮丧——甚至愤怒。你们知道吗?你们没错。”这话正是对这部分选民说的。

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盟其他国家没有出现退欧运动,但是他们的政治建制派也面对着拒绝支持主流政党的“落后者”。根据BVA上月公布的一份民调结果,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的领袖马琳•勒庞的支持率上升至27%,超过了社会党(Socialist)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以及中右翼政党共和党(Republicans)领袖、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

6月,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Matteo Renzi)领导的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在罗马市长和都灵市长选举中输给了五星运动党(Five Star Movement)。后者是新兴的民粹主义政党,主张就是否留在欧元区进行公投,在多项民调中以微弱优势领先。今年德国新选择党(Alternative for Germany)在一些州议会赢得了席位,该党正在呼吁就是否留在欧盟内进行投票。

反对移民的瑞典民主党(Sweden Democrats)在民调中对执政党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s)形成挑战。在奥地利,10月重新举行的总统大选可能会将极右翼自由党的诺贝特•霍弗(Norbert Hofer)推到总统宝座上。

在美国和欧洲,不断加剧的不平等、薪资停滞不前、工作不安全感与对社会分裂的关切交织在一起,难以控制的移民和恐怖主义令这一切雪上加霜。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催生了一股民众的能量。在美国,这股能量向右走,就托起了共和党的特朗普;向左走,就托起了此前与希拉里竞争民主党候选人提名的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在欧洲,这股能量主要向右走。在主要的西方民主国家,很大一部分工人阶级选民支持右翼政党,因为右翼政党是抵御移民的堡垒,是对收入稳步增长、工作有保障时代走到尽头的抗议,是精英阶层的眼中钉。

6月英国退欧公投结束后,一些民众在接受采访时痛惜融洽的社会不复存在、未融入英国社会的移民以及英国的主权可能被欧盟夺走——这些受访者主要来自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下层。人们往往认为这些话不过是怀念过去的好日子,但其实这些话也传达出这些受访者的一个愿望——希望英国对他们而言变得更好。

科尔宾希望通过社会主义让英国变得更好;特朗普信奉“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勒庞主张在欧盟之外实现民族复兴。几乎没有任何批评者意识到,对于许多选民来说,这些主张描绘了一个更好的社会。

老牌政党可能最终会赢。希拉里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科尔宾预计不会入主唐宁街10号。勒庞可能会进入总统大选的第二轮——但在决选投票中依然会惨败,就像2002年她父亲的遭遇一样。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政府仍然掌控着中翼、右翼和左翼。

但是新的常态不太可能重返过去稳定的党派执政。政治精英既没有足够有力地更新对选民的承诺,也没有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幻灭。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领导下有关“第三条道路”(Third Way)的辩论以来,英国工党中的温和派一直未能描绘出,社会民主主义与已经大为改变的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之间应构建怎样的新关系。在欧洲,两件事正威胁着欧元的未来:欧盟对主权适用范围犹豫不决、以及单一货币既没能实现稳定也没能成为促进欧盟团结的手段。

这是个可怕的时代,在欧洲以东,受到民众欢迎的威权领导人正在探寻有利条件。自由派(无论左翼还是右翼)不能效仿民粹主义者,但是自由派领导人别无选择,必须更努力地改变自由主义政治的面貌,不能让人觉得它代表着精英人士对落后者的漠视。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9120?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