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接受《欧洲时报》采访 谈“16+1”合作六周年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万淑艳6月29日北京报道】2012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首届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正式开启了“16+1合作”进程。迄今,“16+1合作”已经顺利走过6年历程。

“16+1”六周年 各领域合作全面推进

中国社科院东欧研究室主任、“16+1”智库网络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刘作奎对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表示,“16+1合作”六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就令人瞩目。投资、合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双边合作日益升温,地方合作成为亮点,多个金融工具推动“16+1”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并发挥了示范作用。

首先是投资稳步增长,取得长足进展。“16+1合作”推进六年来,在投资领域取得瞩目成就,重点项目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在基建、能源、生态环保、高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取得明显成效和进展。数据显示,中国在中东欧绝大多数国家投资均出现明显增长,这一点在维谢格拉德四国(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塞尔维亚增长明显。

从投资总数看,2015年比2009年也出现较大的增长,增长15.66亿美元,增长率达到79%。增长的核心市场主要集中在市场发展程度较好、与欧盟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以及投资潜力较大、具有一定地缘优势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国家。中国投资增长明显,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对中东欧投资达到90亿美元,而许多企业投资并没有登记注册导致统计数据的缺失,中国实际投资要比官方统计数据多很多。

在投资增长过程中,大项目投资不可忽视。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克罗地亚跨海大桥建设等增加了“16+1合作”的影响。还有塞尔维亚的“泽蒙—博尔察”大桥、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黑山巴尔市至塞尔维亚边境的公路项目等,这些项目不仅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标志性成果,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联通欧亚大陆的计划的一部分,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互联互通作出了贡献。

其次是双边合作提质增效,关系日益升级。在2012年“16+1合作”框架确立之前,中国只与塞尔维亚和波兰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16+1合作”框架的推动下,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网在中东欧乃至欧洲地区越织越密。中国与捷克的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从无到有,与波兰和塞尔维亚提升了战略合作水平,从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均为2016年),与匈牙利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由此,中国在中东欧16国中已经缔结成四对程度不一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对外友好圈的工作不断做深做实。

三是地方合作成为亮点,成效显著。过去五年,中国推动“16+1合作”主要依靠中央及其所属机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积极推动17国务实合作。然而,自合作框架开启以来,中国作为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中东欧小国的不对等问题一直引起中东欧国家关注。而地方合作作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浙江宁波等城市集中发力,成为推动“16+1合作”的一个新引擎后,中央和地方双轮驱动成为未来“16+1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中国不少地方城市同中东欧国家在规模上基本对等,地方城市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参与16+1合作的积极性,为地方合作对接中东欧国家创造了新的空间。在地方合作的推动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地方间开通了越来越多的直飞航线和多趟班列。

四是陆续出台了各种金融支持工具。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在“16+1合作”框架推动下,中国出台各种融资支持举措。在2012年4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华沙会晤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推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12项举措,其中包括设立100亿美元专项贷款,100亿美元专项贷款中配备一定比例的优惠性质贷款,重点用于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中国—中东欧基金、中国—中东欧国家银联体等金融工具或组织的出现,为16+1合作提供了较好的融资保障。融资工具支持开发了一系列基建、能源、节能环保等项目,服务中东欧一方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并发挥了示范作用。中东欧16国全部被纳入到“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唯一一个全部被纳入该框架的区域,凸显了中东欧地区的重要性。自“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以来,积极在中东欧地区布局五通,取得了显著成果,努力将“16+1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接口”以及中欧关系的新增长极。“16+1合作”启动一年后,就开始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乃至欧洲的落地和发展。推动了“一带一路”海上丝路(中欧陆海快线)和陆上丝路(新欧亚大陆桥和中欧班列)在欧洲的落地,推出了一系列互联互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工具,积极推进民心相通,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区之一。

贸易保护主义干扰合作 双方了解仍需加深

在刘作奎看来,每年一次的“16+1”峰会会晤对于落实成果、谋划未来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6+1合作为各国领导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各国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沟通交流。“16+1”峰会具有引领性质,具体项目落地还需要以市场为基础,为投资和经贸合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是峰会的重要功能之一。

目前,一些国家如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务实合作成果较多,而部分国家务实成果相对较少,引发了程度不一的反应。刘作奎坦言,“16+1合作”刚经历6年,短时间取得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好的合作氛围需要持续的营造,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双方为此应有足够的耐心。客观地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仍处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阶段,民心相通任务依然艰巨,民心相通的工作做好了,合作则有望迈上新台阶。

“‘16+1’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环境不太好,贸易保护主义干扰了双方合作的氛围,欧美日益强化的投资安全审查恶化了中国对欧投资环境,这对中国和中东欧双方经贸和投资合作提质增效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刘作奎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提升,欧洲出现发展问题,双方的政治互信越来越成问题,欧盟及部分成员国对中国提出的好的发展倡议充满疑虑和担忧,对华合作的意识形态因素又凸显,中国威胁论和中国“锐实力”等缺乏基础的论调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深化。

刘作奎认为,相比较而言,双方的贸易逆差、市场准入(如农产品出口到中国)等问题是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得到缓解的问题。而目前大项目落地难、进展缓慢等问题则需要中国同欧盟进一步做好沟通,推进共赢合作。

在与中东欧各国相关人士交流过程中,刘作奎发现,中东欧国家有一个比较大的疑问:为什么把16个差异很大的中东欧国家捏合到一起?它们之间本来就非同质化,整合并不容易。

刘作奎指出,“16+1合作”旨在打造一个平台,推动多边合作,面向欧盟和欧中关系做好工作。未来,双边合作、精准合作、深度合作、专业 化合作将是基础,充分发挥每个国家的特色,争取每个国家牵手至少一个专业性合作领域,推动其发挥各自优势,把双边做实做牢,多边和“16+1合作”自然行稳致远。

要做好精准合作,就必须让合作的中心下沉,让市场主体发挥基础性作用,推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的合作,让地方政府在合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国家层面做好政策支持和引导,金融工具在重大项目和产业上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中东欧国家关注的重要项目和产业中,通过竞标参与到中东欧的地方建设当中。

刘作奎表示, 中东欧市场对中国投资者来说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农业、旅游、基建、交通、能源等领域合作仍是双方的主要抓手和传统的优势合作领域。而对中东欧国家来说,中国的电子商务、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是中东欧国家可重点关注的领域,由于目前农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将会取得突出进展,未来中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是中东欧投资者可以重点发掘的领域。

地方合作成亮点 中东欧国家借鉴中国发展经验

2018年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年。今年6月7日,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在浙江宁波召开,期间中方宣布全国首个“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在宁波正式启动建设。刘作奎认为,宁波率先启动地方合作新模式,标志着一系列国际化经贸活动,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宁波集聚。宁波与中东欧之间的科教、人文、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推进。宁波示范区建设将会在多个层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8年‘16+1’合作年当中,双方在相互投资、电商、中小企业合作、园区建设、农业、旅游、人文等领域合作力度会进一步提升,双方人员往来由此能够得到进一步较大的扩展。”刘作奎说,未来“16+1合作”通过中央和地方合作双轮驱动的做法,立足将17国合作做好、做实。

事实正是如此。中国河北、浙江、四川、辽宁等近20个省与多数中东欧国家的州、市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开展了务实合作。双方通过相互投资为彼此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各国的互联互通;各种直航和中欧班列开通促进了双方的人员与货物往来;通过交换留学生、相互学习对方国家语言、设立中医诊所及医药中心、文艺团组访演、展览等方式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了解和友谊。

刘作奎在今年6月跟随中东欧国家市场代表团走访了辽宁省,对地方合作有着很深的感受。他感觉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地方政府对推进地方合作很有热情,也很有想法。通过和中东欧国家市长代表团的沟通,刘作奎发现他们并非只想着拉中国投资、创造就业等“硬任务”,更有不少国家的市场来中国地方政府走走看看,来取经,学习中国地方政府的发展经验,“软引进”地方政府发展经验也是中东欧市长们的重要目标。

 

http://www.oushinet.com/ouzhong/ouzhongnews/20180705/295400.html

(联系 刘作奎:liuzk@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