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讨论:如何看待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2012年8月11日

    江时学: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另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国家就是英国了。我遇到过一个英国人说:我们正在以一种庆幸的心态观望欧洲债务危机。如果我们加入了欧元区,我们会遇到更大的麻烦。危机使我们认识到,过去、现在和将来英国不加人欧元区是千真万确的。这个人的想法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英国与欧洲一体化进程。除了我所的研究人员以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的崔洪建主任和金玲博士也参与了。非常感谢他们。我们也感谢已退休的张健雄教授。他在参与我们网站的学术讨论时非常积极。

    英国曾经是欧洲一体化的有力推动者。19421021号,丘吉尔就在致外交大臣艾登的备忘录中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思想。但自50年代以来,英国的疑欧心态很有市场。尤其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英国似乎在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开倒车。例如,英国没有签署欧盟的财政契约,有些英国人甚至希望举行一次公民表决,以决定英国是否应该留在欧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12721日)的一篇文章居然用了“Disunited states of Europe”这样的标题。英国怎么会是这样的?你们的看法是什么?

    张健雄:实践中,从欧共体成立之初,英国就采取抵触的态度,在欧洲拉起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共体抗衡。上世纪六十年代,欧共体取得显著成功,英国转而要求加入欧共体,被戴高乐拒之门外,直到七十年代初才如愿以偿。英国人的疑欧主义有自我定位、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原因。从自我定位上说,英国作为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英帝国的架子有点放不下,所以不愿意看到欧洲联合过于深化,担心欧盟的一体化将导致欧盟最后聚合成一个国家,使自己变成欧洲联邦中的一个边沿省份,更不愿意有着世界议会之母之称的英国议会会沦为欧盟的一个地方议会。从文化方面说,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文化传统与欧洲大陆有着很大的差异。要一个老大帝国放弃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而去接受别国的文化,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经济利益潜在的损失,也曾是英国反对深化一体化的原因。由于种种原因,英国过去一向希望欧洲一体化能够继续保持在松散的共同市场的层面上。

    田德文:历史上,英国一直以维持欧洲大陆国家均势为外交政策的基点。二战期间,作为战后欧洲重建计划的组成部分,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思想。但是,这个合众国中并不包括英国,英欧之间的关系是英国与欧洲,而并非欧洲的英国。直到上世纪60年代,英国才真切地感到必须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尽管如此,英国公众和政界的疑欧情绪并未缓解。由于英国的政治文化更加倾向于保障自由、减少管制,对于布鲁塞尔怪物的担心在英国各界中普遍存在。同时,由于英国是一体化进程的晚到者,在共同体内总觉得处处吃亏,这种利益上的考量也强化的了英国的疑欧情绪。欧债危机发生后,身处欧元区之外的英国还是受到不小的影响。由于担心欧盟通过财政契约干涉内政,以及征收金融交易税对伦敦城造成消极影响,英国在欧盟应对欧债危机的过程中重新扮演了坏孩子的角色。卡梅伦曾在保守党机会中声称,不能排除未来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决的可能性。当然,这种说法是在特定语境下提出的,现在还谈不上付诸实施的问题。

    李靖堃:英国的确曾经是欧洲一体化的有力推动者,也曾经是最早提出欧洲联合思想的欧洲国家之一。但在英国,疑欧主义一直存在,不仅仅是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出现。由于地缘政治等原因,英国人一直认为自己虽然是欧洲人,但并不属于欧洲。同时,由于其曾经的辉煌,英国又在历史上形成了凌驾于欧洲大陆之上的欧洲政策。此外,鉴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历史,欧洲在英国整体外交政策上的地位一直落在英联邦和美国之后(即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虽然随着英国实力的下降,它最终不得不选择加入欧洲共同体,但这种有着历史传承的欧洲政策大框架仍然没有改变,即既要加入欧洲,又不为其所束缚。以此为出发点,英国在与欧洲交往过程中的种种不和谐都应该可以理解了。

    当然,除了上述历史原因,卡梅伦政府今天的决定也有着其经济利益和政治考量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国内面临着来自保守党内部的巨大压力,使卡梅伦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总之,我认为,英国之所以似乎总是跟欧盟对着干,并非有意为之,其背后有着历史逻辑、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只是目前欧洲债务危机这样一种严峻形势下使得英国的做法显然非常抢眼(例如,到目前为止,在英国至少还没有出现像法国和荷兰否决《欧洲宪法条约》、丹麦否决《阿姆斯特丹条约》、爱尔兰否决《里斯本条约》等欧盟基础条约的情况)。

    崔洪建:其实欧盟成员国的国际地位与欧洲一体化有内在矛盾:欧洲主要国家的对外影响力一方面取决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将其利益“欧盟化”,另一方面取决于它们在欧盟之外保持多大的独立行动能力。从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上说,英国深谙此种矛盾,对欧盟持“工具化”的理性,深知欧盟的利益并非英国利益,而英国利益一定是欧盟的利益这一道理。所以保持在欧盟内外的行动自由,是英国对欧洲政策的原则,这也直接体现在此次欧债危机中。

    金玲: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一直是选择性的支持,其基本立场是是欧盟应该是主权国家的松散联盟,核心是统一的大市场。因此,英国是欧盟建设过程中要求例外最多的国家。一体化一直是英国具有争议的政治议题。英国战后的三环外交最核心的一环是英美特殊关系,欧洲只是外交中的最后一环,并且其与欧洲的关系正如田老师所述是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因此在欧共体建立之初拒绝加入。即使在入盟近40年的今天,英国也一直自我定位为跨大西洋关系中的桥梁,担心深入参与欧洲会影响其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欧债危机之后,英国的选择可以说是其一体化逻辑的必然体现。因为危机推动欧盟走向更紧密一体化的趋势与英国自由大市场以及主权观不相符合。至于公投问题,据我所知英国外长最近已启动一项有关英国与欧盟权能平衡的项目,研究欧盟更各领域权能对英国的影响。我的判断是,该研究是一项旨在告诉更多英国民众留在欧盟中符合英国利益

    张海洋:相比丘吉尔欧洲合众国的思想,在英国历史更为悠久的传统,是所谓光荣孤立政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即便欧洲一体化发展顺利,作为岛国的英国也无法像德法一样成为欧洲权力的中心,反而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只有欧洲大陆处在均势和权力平衡的状态,英国作为平衡砝码的战略地位才会凸显。

    林德山:二战结束以来,时代的变化很大,英国对欧洲的态度既有一致连贯之处,也有明显的变化。一致之处在于英国从未将自己视为欧洲整体的一员看待,也不会以这种逻辑来看待欧洲的一体化。英国从来就是把自己视为与欧洲有密切关系、但有自己明确的利益所在的力量。变化就在于英国对欧洲的联合从肯定的立场发展到了怀疑和竞争的立场。虽然有人把丘吉尔看作是推动欧洲合众国建立的先驱者,但正如你提到的那篇《经济学家》的文章中所谈到的,丘吉尔在1946年关于欧洲合众国的讲话中一方面表示英国不属于欧洲合众国,英国有自己的帝国和英联邦,另一方面又表示,英国应该成为新欧洲的支持者和朋友。此话前者明确表示了英国有自身的欧洲之外的利益,而后者则表明了英国对欧洲联合的支持态度。如果考虑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的背景,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当时冷战阴影已现的背景下,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希望看到作为西方前沿的欧洲是一支联合的而不是分裂的力量。一个联合的欧洲在当时是合乎英国的战略利益的。

    但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冷战的结束,这一前提改变了。在全球化发展以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背景下,欧洲一体化加速的进程具有了新的意义。由于英国从未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中心,英国的角色变得尴尬了,英国人对欧洲的态度转而由支持转向了怀疑和竞争。这也是从撒切尔夫人到今天的英国政府的一个基调,英国人拒绝欧元的态度表明了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欧债危机发生以来,围绕欧债问题的处置,贵为欧洲大国的英国被排除在了决策层之外,其失落感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德国和法国要求加强欧元区的财政纪律,并为此要求修改里斯本条约,英国当然觉得自己有了新的砝码。所以在去年底的欧洲峰会上,英国提出了一些条件,要求得到一个单独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以保证伦敦金融市场免受欧盟所要求的更多的财政控制,另外还要求欧洲国家开放金融服务和进入单一市场的机会,以及要求一个欧洲银行业权力机构留在伦敦的协定。但这些要求却一无所获。于是卡梅伦以不符合英国的利益为由否决了要求修改里斯本条约的提案。

    的确,围绕这一问题,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之间的立场分歧是利益不同所致。但此时此刻,英国这一选择的意义远超出了直接的利益关系。在目前欧债危机牵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时刻,人心显得都很脆弱。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一种同舟共济的态度,是相关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责任意识。所以,在欧洲人看来,英国的选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示。这无疑激怒了欧洲其他国家,除了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奇对卡梅伦直言不讳的指责外,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那一天她无法相信卡梅伦先生真的和我们坐在一个桌子上。而对于德法以及其他欧盟国家来说,目前捍卫欧元区是最大的共同利益所在,为此它们会不顾英国的立场而行事。在英国行使否决后,17个现有的欧元使用国和另8个意图加入欧洲单一市场的成员国同意加入一个政府间的协定,目的在于阻止目前的债务危机再次发生。

    目前希腊的问题还悬而未决,如果希腊被逐出欧元区,那么防止欧盟崩溃的唯一路径在于更大程度的一体化。这样,英国面临一种新的尴尬:本来英国只是想借此拿一把,可目前的情势却是,在讨论未来欧洲金融及其他问题上,英国可能会因为不在屋里而失去发言权,其地位反而会进一步地削弱。这转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国内反欧盟情绪的扩大。其实,解散欧盟、或至少从欧盟中完全退出本就是英国强硬的欧洲怀疑派的主张,《经济学家》的上述文章不过是把它摆在了明处。

    江时学:据说在1943 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曾说过: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一句转引自引自成浩元的论文:试论二战后初期丘吉尔的欧洲联合思想http://mr.gxiang.net/upfile/ebook/16/63452136149849155498.pdf)。今天,英国的这种处境早已不复存在。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英国不太愿意与欧洲一体化合群的原因吗?

    张健雄:从政治外交层面看,英国与欧洲一体化保持距离,也是考虑到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害怕与欧洲大陆太接近会影响英美之间的传统关系。在许多英国政治家眼里,缩短大西洋的距离比沟通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关系更为重要。不过,英国在入围欧元区问题上从固守自己的地位、文化和传统特性转向现实主义的考虑,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全球化发展导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迫使英国不能漠视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不联合,在与北美和日本的竞争中将无法摆脱劣势。疏离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英国将是一匹无所作为的孤狼。

    其次,置身于欧元区外使英国在吸引外资中处于不利地位。英国一向是外商在西欧投资的首选国家,继续置身于欧元区之外将可能陷入外商大批撤资的困境。

    第三,脱离西欧一体化也将使英国在西欧失去影响力,使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因此,布莱尔不断地告诫人们说:只有置身欧洲,才能够领导欧洲。英国曾经以疏远欧洲大陆来保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如今英国开始明白:如果不能在西欧发挥主导作用,英国将失去美国的青睐。因此,国际地位的变化逻辑上应该推动英国更加合群

    田德文:英国在欧盟内部表现消极的原因很多,除去前面提到的文化、历史、利益等因素外,现实政治考虑也是重要因素。加入欧共体后,英国保守党政府曾经长期采取强硬的欧洲政策。时任首相的撒切尔夫人曾经被媒体戏称为欧共体中的Mrs. No1997年布莱尔领导工党政府上台后,改变了这种消极的态度,解决了社会宪章等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大力改善与欧共体的关系。按照布莱尔的理念,英国如果要想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影响力,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不如此做,英国的国家利益将最终受到损害。布莱尔的这种积极的欧洲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布莱尔提出的以就业为中心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等思想成为欧盟的共识,对欧盟的总体政策走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玲:英国的上述处境的确不复存在,但英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显著改变,。随着新兴力量的群体性崛起,欧盟中的所有成员国都意识到欲保持和发挥国际影响力,必须借助欧盟。因此国际地位的变化逻辑上应该推动英国更加合群。因此,英国不合群的主要原因仍是今天欧盟发展的趋势令其担忧,与其一体化的逻辑不符。如果说今天更不合群,可能与欧洲范围内整个疑欧情绪的上升有关。

    李靖堃:尽管由于苏联的解体,今天的英国不再像德黑兰会议期间处在两强之间,但二战后其实力的下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英国仅为世界上第七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变化决定了其国际地位的变化,我认为,恰恰是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才决定英国最终不得不选择加入欧洲一体化。但这与英国的不合群欧洲政策关系不太大,因为如前所述,是其他一系列原因决定着英国的不合作政策。

    张海洋: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就是19世纪晚期提出的,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很高。英国对欧洲联合的负面态度,可以说是一贯的。

    林德山:这种感觉是很明显的。整个近代以来英国在欧洲不同力量之间都是扮演一个超越之上的平衡者的角色。可随着美国和苏联的崛起,英国的这一角色的意义已经今不如昔了。丘吉尔的这句话表示了当时的英国人的尴尬地位,但从丘吉尔当时对欧洲合众国的态度中,人们还隐隐感到英国人作为一个没落帝国的高傲:英国虽并不把自己视为欧洲的一员,但自认为对其负有一种责任。可随着世界以及欧洲格局的力量变化,英国对欧共体从置身事外到无奈地加入,这一过程既是欧洲力量格局变化的写照,也显示了英国人的一种心态变化,英国人变得越来越斤斤计较了。从撒切尔夫人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中人们已经感到,英国人不再把联合的欧洲看作是朋友而是争夺欧洲领导权的竞争对手。

    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围绕欧盟问题分歧的核心的问题是欧盟的权力之争。欧债危机以来,德法的态度和行动无疑成为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关注焦点,那些意欲加入欧盟的国家也更多地想要贴近德国。贵为欧洲大国,英国事实上被排除在了有关欧盟前途的核心决策圈外,其失落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英国要借修改条约问题提出一些条件,而在德法看来,这无异于一种敲诈,它会危及到欧盟的整体性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从这一变故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英国人地位的变化和自身的心态变化。

    江时学: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冷淡是不是与近几年英国经济形势不佳有关?

    金玲:看似冷淡背后表现的是逻辑的一致性。但为什么英国冷淡的表现抢眼,主要原因是债务危机更多是欧元区国家的事务,而英国不是欧元区成员国,决定了其置身事外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危机应对方案与英国的经济理念不服。

    张健雄:虽然英国的经济周期同欧洲大陆确实越来越趋同,但欧元在启动后的十年里表现不尽如人意。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在多数年份高于德、法、意等国。英国的经济结构也优于欧洲大陆。英国劳动力市场在整个欧洲最为灵活,这就意味着降低利率在英国创造的就业机会将大大高于欧洲大陆。更有甚者,英国表现出来的抵御风暴的能力强于德国和意大利。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加入欧元区获益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因此,结论恰好与问题相反。

    田德文: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趋于冷淡。这里的原因很复杂,近几年英国经济形势不佳,但主要原因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欧债危机的关系并不直接。当然,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国家的经济普遍不景气,这对英国经济增长肯定有拖累。英国在欧债危机期间疑欧情绪上升,应该主要与欧元区的经济前景黯淡、欧盟试图强化财政纪律有关。

    李靖堃:我觉得英国经济形势不佳与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有一定关系,例如在预算摊款问题上,英国就是以国内经济形势严峻,需要削减公共开支,而欧盟在这种形势下仍要增加开支为由反对欧盟大幅度增加预算。同时,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英国对其金融业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因此更需要捍卫其经济利益。但是,这并不是造成英国对欧冷淡的主要原因,其原因仍然在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张海洋: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冷淡,源于其光荣孤立的历史和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经济结构,与其国内经济形势关系不大。

    林德山:我想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英国自身的因素,包括你所说的经济形势不佳,二是想借机调整一下英国对欧盟的战略。本来人们对欧债危机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个看法是,欧洲危机之所以不断蔓延且相关国家反应无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欧元的约束,国家缺少了货币调控权。这使人们想起了当初围绕马斯特里赫条约英国人的一些看法,撒切尔夫人曾经就对欧盟步伐的加快提出过警告。对于英国的一些欧洲怀疑派来说,欧债危机多少让他们有一点心理上的满足感,尽管英国人自身的经济问题也不少。

    其实,从英国加入欧共体以来,欧洲怀疑论始终是英国政治中的一个因素。具体表现到政府行为上,疑欧派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益关系的变化,当然,欧盟以及英国自身的经济形势都会影响到人们以及政治家对此的判断。二是主要政党尤其是领导人的态度。目前英国对欧盟的态度与疑欧派对执政的保守党尤其是领导人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欧债危机的蔓延、欧洲国家的反应无力、同时英国又被排除在了主导进程力量之外,这些无疑加强了疑欧派的力量。出于压力卡梅伦想借机调整一下英国对欧盟的战略。但去年欧盟12月欧盟峰会英国的态度从国际社会的反应来看是很不好的,但在国内却得到了多数认同。尽管卡梅伦并不真正希望离开欧盟,但又不能不坚持自己已表示的立场。现在,各方之间也是在进行一场心理上的博弈。

    江时学:那么英国的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对欧洲一体化的立场和态度相同吗?

    田德文:目前,英国主要政党对欧债一体化的态度大同小异。相对而言,自民党的态度最为积极,工党其次,保守党的态度相对消极。这种差别是以维护英国国家利益为条件的,各政党在朝和在野的时候也会有态度上的差别。

    张健雄:从意识形态上说,无论在工党和保守党内部都有反对欧洲联合的声音。两党不同之处是,传统上反对欧洲一体化的人群在保守党中是右翼,而在工党中的却是左翼。保守党中的右翼认为欧共体中的社会政策和地区政策社会主义色彩太浓。而工党中的左翼又嫌欧共体政策倾向促进欧洲资本联合和垄断,体现了太浓烈的资本主义倾向。

    李靖堃:在英国,虽然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欧洲政策,但政党之间的对欧立场区别不是太大,特别是在保守党和工党之间。而且,保守党和工党内部均不是铁板一块,在对欧立场上每个政党内部都分为不同的派别。

    总起来说,自由民主党是三个政党中最支持欧洲一体化的,也希望英国加入欧元区;

    从历史上看,工党的对欧政策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二战初期反对欧洲一体化,到支持英国加入,最后发展到布莱尔时期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包括最终签署社会宪章基本权利宪章等。但在某些英国认为的核心领域,例如税收、社会政策和福利政策等应留在英国政府手中,而且,工党也不支持向欧盟进一步转让权能。

    保守党的情况相对以上两个政党而言更为复杂一些。总体上看,它的对欧政策有很多方面都与工党类似,例如认为英国应该继续留在欧盟,但不赞成欧洲向进一步的深化发展,而是希望欧盟向松散的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再如,保守党也坚持认为税收、社会政策等属于成员国的事务;它也同样不支持向欧盟转让更多的权能。但与工党相比,保守党内部的情况更为复杂,特别是,一直存在着一部分强烈反对欧洲一体化、甚至要求英国退出欧盟的力量。欧洲政策也是历史上多次造成保守党内部分歧严重、甚至直接导致其在大选中失败的直接原因。这种情况不仅在英国的其他政党,而且在其他欧洲国家都极为罕见。

    崔洪建:尽管基本立场一致,但英国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仍存在一些区别。相对而言,保守党更倾向“疑欧派”,而工党和自民党在这一问题上态度更为开放。

    金玲:总体来说,我支持田老师的立场。但历史来看,不同政党对一体化的态度也在不同时期经历着变化,取决于一体化本身的发展,英国国内民众的情绪等。例如,将英国带入欧盟的恰是英国的保守党,当时受到工党的反对。1974年工党政府还在英国进行了一场就英国欧盟成员国资格的公投。作为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1979年执政之后,虽反对政治一体化,但却积极推动欧洲单一法案,以完善其所支持的欧洲统一大市场。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时,一改其过去的反欧立场,表示要对欧盟持更加积极政策。

    张海洋:保守党强调反一体化的立场是一贯的,工党的政策相对灵活,但仍未跳出民族国家的欧洲这一立场,自由民主党希望建立民主、地方分权和多样化的欧洲联邦,反对建立过于中央集权化的超国家。

    林德山:在欧洲问题上,英国政府以及各政党内部一直存在明显的分歧。但各政党间以及各政党内部的态度也有变化。早期保守党支持加入欧共体时,英国工党反对。后来虽然通过全民公决大多数英国人支持加入欧共体,但欧洲怀疑论与欧洲支持者之间的政治分歧始终存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两党中工党的反欧洲情绪更为强烈。1983年英国工党的竞选宣言就要求摆脱罗马条约和其他共同体条约。但此后,金诺克领导下的工党转而支持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而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保守党中的反欧洲情绪却日渐强烈。布莱尔时期,工党在欧盟问题上态度更为积极,他本人也支持英国加入单一货币,但一个由工党少数派组成的反欧洲工党集团反对英国加入单一货币。

    与此同时,保守党内的反欧洲声音越来越强,尤其是的党领导层。卡梅伦本人表示不主张离开欧盟,但希望重新讨论成员条件,然后(有可能的话)将之付诸民主投票表决。对于卡梅伦政府的立场,英国工党表示担心,如果英国的立场导致其他欧洲国家决意用新的政府间协定来修改目前的政策的话,英国可能会因为不在场而失去了话语权,反而导致地位的进一步削弱。作为第三大党的自由民主党是亲欧洲的,并支持欧洲联邦主义的改革。目前,各政党中最强烈的反欧洲声音来自英国独立党(UKIP),它主张退出欧盟,而其力量在日渐扩大。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中它所获席位超过了当时执政的工党。

    江时学:如果英国真的就是否退出欧盟举行公民表决,你们认为结果会是怎样的?

    李靖堃:预测是很难的事,但首先,个人认为英国就是否退出欧盟举行全民公决这一事件本身的可能性就不是太大,因为卡梅伦曾经表示,虽然支持就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举行公决,但不支持就是否退出举行公决。这两种说法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在近一两年举行公决的可能性也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如果届时英国包括欧洲的经济形势都有所好转,就有可能削弱媒体和公众中间的疑欧情绪。再者,从历史上看,英国曾经在1975年就是否留在英国举行过一次全民公决,最终有2/3的英国人赞成英国留在欧共体。这一结果当时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也就是说,民众平时表现出的情绪与真正投票时不一定相同。因此,我认为,如果没有重大事件发生,英国通过全民公决退出欧盟的可能性不大。

    田德文:目前,英国公众的疑欧情绪很高,但如果现在就是否退出欧盟举行谈判,恐怕结果仍难预料。这是因为,即使不考虑留在欧盟内部的收益,仅仅是退出欧盟所须承担的巨大成本和引发的社会变化,也是英国公众必须加以考虑的。

    张海洋:皮尤民调在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支持退出欧盟的民众比反对者高出18个百分点。

    林德山:欧洲怀疑论者鼓动进行全民公决,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盟。如果真的就此进行全民公决,虽然结果难说,但很悲观,因为与欧洲大多数国家支持欧洲的国民比重更大不同,英国国民中不支持欧洲的比例更大。1997年大选中,金融家James Goldsmith组成了一个单一事务型的政党全民公决党(Referendum Party),要求就英国与欧盟的关系进行全民公决。当时它虽没有获得一个席位,但却获得了80万张选票。20109月,民意调查机构YouGov进行了一个民意调查,问如果就英国是否应该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决选民如何投票,主张离开欧盟的占了47%,而主张留在欧盟的只有33%,另有5%14%的人分别表示不会投票和不知道。但具体分析这些不同取向选民的年龄结构发现,年龄越大的主张离开欧盟的比例越大,反之在主张留在欧盟中的选民中,年轻人比例更高。

    英国国民为什么对欧洲如此排斥?人们认为这与一种岛国精神有关,即强调要给自己特别的独立和主权。在这一问题上,英国人显示了与欧洲大陆国家不同的思维。在欧洲大陆国家看来,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是保持各自影响力和主权的唯一道路。但英国有自己的选择,二战后英国保持了自己的殖民地和共同体,并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尽管前者越来越失去意义,但许多英国人依然认为后者是真实的,它给了英国在欧盟外施加影响的选择机会。这与英国大众中的一个普遍心态有关,民意调查显示,许多英国人认为自己不属于欧洲人。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在决定是否进行全民公决时会十分审慎的。

    崔洪建:应该以微弱的差距留在欧盟内。

    江时学:在与欧洲一体化有关的重大问题上,英国的立场是必须为修改条约而修改条约treaty change for treaty change)。英国为什么坚持这一立场?

    张海洋:戴高乐曾将英国加入欧共体比作特洛伊木马,相当数量的官员和学者都认为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一体化停滞不前。

    林德山:我认为这不过是英国人力图保持自己话语权的一个策略。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德法在欧洲一体化以及欧盟体制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德法主张通过加强欧洲一体化,尤其是加强欧元区各国的财政纪律来完善欧盟体制,为此要求修改里斯本条约,而修改条约必须得到所有27国领导人的支持。在此问题上,英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尤其是在金融方面。英国的这一主张其实就是坚持在涉及欧盟未来的问题上自己有说“No”的权利,因为还不只是这些问题上,在之如金融税等问题上英国也有自己明显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的立场。所以卡梅伦强调,欧盟的制度属于27个国家,这是对英国的重要保护。而在德法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看来,英国不能一方面批评欧元、游离于欧元之外而同时还要求成为决策的一部分。

    崔洪建:从拿破仑时代到俾斯麦时代,反抗“大陆霸权”是英国对欧陆根深蒂固的观念,至今仍有强烈的痕迹。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英国扮演的是“称职的反对党”角色,为保持其独立性和行动自由,会坚持为反对而反对的立场。

    江时学:The Telegraph网站(20111024日)的一篇文章写道,卡梅伦首相认为,更紧密的欧洲一体化会使英国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卡梅伦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田德文:从发展趋势上看,欧债危机推动欧盟加快财政一体化和建设银行业联盟的进程,对于英国这个非欧元区的金融大国来说,这种态势是不容乐观的。如果说工党上台后英国在欧盟中边缘化的程度有所增强,那么未来这种态势有加剧的可能。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与法兰克福之间加强协调与合作。按照布莱尔的观点,留在外面,是不可能对欧元区的政策施加影响的。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英国还是欧盟,恐怕都不希望双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李靖堃:我觉得他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英国实力的下降,再加上英国一直对欧洲采取的若即若离态度,特别是英国在诸如欧元和申根协定等重要领域都选择了不加入,从而使得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始终是德国和法国在起核心作用。因此,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英国实际上始终都处在欧洲的边缘。在此次债务危机的解决过程中,德国领头羊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如果欧洲一体化向更深入和更紧密的方向发展的话,一方面将导致德国的领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如果英国继续坚持一贯的“OPT OUT”政策,那么它不参与的领域,换言之,就是它没有发言权的领域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英国在欧洲地位的进一步边缘化

    金玲:更紧密的一体化当前情况下的趋势是欧元区更加紧密的经济和财政协调,更多事关欧盟的事务将在欧元区层面决策,英国不属于该俱乐部,肯定会被边缘化。

    张海洋:英国被一体化边缘化的风险,是历代英国领导人的共识。

    林德山:这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它涉及英国在欧洲的传统地位以及话语权问题。

    江时学:乐观一点的估计是,明年有望建成欧洲银行业联盟。但许多英国人反对这一联盟,认为这个机构可能会损害英国的享有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的担心是不是杞人忧天?英国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联盟?

    林德山:恐怕还不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伦敦金融市场的确有它在欧洲的特殊利益所在,英国当然不希望欧洲银行业联盟冲击其现有的利益。所以,虽然卡梅伦同意20126月欧洲峰会上的决定,即在年底前建立一个以欧洲中央银行(ECB)为基础的单一银行监督欧元地区,但英国希望欧洲中央银行承担确保其委托权限只是在于欧元区的监督作用。另外,需要建立给予英国否决权的立法手段。

    李靖堃:英国人之所以反对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开放性和自由竞争一直是英国大力倡导的核心政策,然而,欧盟此举的重点在于通过建立统一的银行监管机构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这与英国的理念无疑是相悖的,因此,英国人担心接受欧盟的监管会削弱英国作为金融中心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从而不利于其整体经济利益,甚至是政治利益和国际地位。此外,英国还反对欧盟提出的国家存款担保计划,担心要为其他成员国埋单;另外,对于欧盟拟推出的禁止成员国单独制定金融业规定的计划,英国也表示反对,认为这将使其丧失独立的金融政策决策权,同时有可能使其银行业改革计划无法顺利进行。鉴于以下种种原因,英国仅支持建立欧元区的银行业联盟,而非整个欧盟范围内的银行业联盟。

    张海洋:这个联盟如果成立,将损害英国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一个可能的折中办法,是将联盟的机构设在伦敦,以避免欧元区内部的政治博弈,这可能也是重塑欧盟与英国关系的一个途径。

    江时学:再次感谢大家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联系 江时学:jiangsx@cass.org.cn

    (联系 张健雄:zhang-jx@cass.org.cn

    (联系 田德文:tiandw@cass.org.cn

    (联系 李靖堃:lijk@cass.org.cn

    (联系 张海洋:zhanghy@cass.org.cn

    (联系 林德山:lindeshan@cctb.net

    (联系 金玲:jinling@ciis.org.cn

    (联系 崔洪健:hongjian_cu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