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研究生毕业论文:欧盟产业政策研究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欧盟产业政策,指的是欧盟层面的产业政策,而不是对成员国产业政策的总体概括。该政策正式启动于1990年,是欧盟的一个比较“年轻”的政策领域,且不属于共同政策的范畴,因此,尚未引起国内欧洲研究学者的足够关注。本论文旨在以此前欧洲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对欧盟产业政策进行较为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无论出于认识欧盟经济的目的,还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践,本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本论文首先围绕欧盟产业政策“是什么”的问题,对该政策展开了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与新动向、政策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并选择两个代表性行业——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和纺织服装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基本理念上看,欧盟产业政策是一种自由主义的市场导向型产业政策,强调为提升工业(主要是制造业)竞争力和结构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它与传统的直接干预式产业政策的最明显区别。第二,从实施方式上看,欧盟产业政策一直以横向政策(有时称跨部门政策)为主,近几年又发展出了富有新内涵的部门政策,目前已大体形成了一个横向政策与部门政策有机结合的整体实施框架。第三,从政策重点上看,欧盟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前瞻性,特别强调技术、知识和创新活动对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产业政策。第四,从运行机制上看,须借助“其他政策和行动”得以实施的特点使得欧盟产业政策的决策主体和决策过程比其他经济政策更复杂,另外,其互动过程是一种以多方交流协商为特点的“软”机制。第五,从与成员国产业政策的关系上看,一方面,欧盟产业政策是依据辅助性原则、作为成员国产业政策的必要的补充、指导和协调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它又通过竞争政策形成了对后者的一种有力制约。第六,从价值观上看,欧盟产业政策体现了欧洲基本价值观和欧洲经济社会模式的重要影响,特别重视社会公正与社会包容的价值,注重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

继实证研究之后,本论文对欧盟产业政策的关注点转移到“为什么”的问题上来,试图挖掘该政策的理念与实施方式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并探讨其具体形成机制。将支持产业政策存在的经济学理论归纳为静态市场失灵理论、动态优势理论以及技术、知识与创新效应理论三大类并依次进行梳理和分析的结果显示,从理论基础上看,欧盟产业政策一方面基于市场失灵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受到近二十年来经济学理论新发展的重要影响。而基于理性分析的视角对欧盟的经济现实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正是欧盟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其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与特点、欧盟层面在产业政策领域的权限、各成员国政策传统和偏好的差异与博弈等重要因素的“合力”作用,使得该政策能够从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中积极地汲取养分,其理念和实施方式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带有明显的欧盟特色。

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给出的欧盟产业政策的“整体形象”,本论文最后从中欧经贸关系和中国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的角度,简要探讨了该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主要是提出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孙彦红系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是罗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