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研究生毕业论文:英国福利国家变迁中的执政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制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新的制度框架中,国家的主要政治行为者——政党的行为及其力量出现了何种新特点?得到福利制度和民主制度双重激励而获得极大发展的利益群体及其组织,对政党政治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对于这些现象和机制,目前的研究和理论,如中位选民理论、新制度主义和利益集团与社会组织研究等,都有所观察、分析和阐释,但尚未对福利国家阶段的政党政治形成完整而充分的论述。

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福利国家变迁过程中英国执政党的福利政策及其社会和体制根源,认识福利国家阶段竞争性政党制度的阶段性特质和作用。 本文认为福利国家阶段英国执政党的行为特点是:在福利国家阶段,竞争性政党制度是在稳定的经济社会基本制度框架基础上运行的,轮替上台的执政党均未将福利国家原有框架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制度框架基础上,调整福利制度;在福利国家的框架内,呈现出政党差异弱化的趋势,政党轮替对于制度和政策变革的意义降低。 导致这一特点的社会和体制根源在于福利国家在缓解社会风险和矛盾的同时,将阶级冲突转化为社会地位竞争,形成普遍而多样的福利利益团体。他们是福利国家的支持者和既得福利利益的维护者,阻止政党推倒或大幅度修改原有政策,是执政党政策行为的约束性力量。

在福利制度60年的变迁历程中,英国国家的社会职能并未弱化,为适应全球化对原有福利制度的冲击,政党轮替实现了政策继承基础上的政策调整,完成了国家社会职能履行方式手段的转变,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从直接方式转变为更多引导和利用利益群体组织的间接方式,以促进福利国家向“积极福利”的转型。

本文以正式出版或官方网站公布的官方文件资料为研究的事实依据。首先梳理战后至今英国福利开支和福利待遇水平、具体福利计划和福利服务系统的发展变化,并与政党轮替过程进行比较,论证了政党轮替与英国福利国家变迁的关系。然后,研究福利国家建立后福利利益群体的发展和格局,重点分析以工会组织为主的福利利益群体对执政党政策的制约作用,说明打破这一制约力量是撒切尔夫人政府福利国家改革的前提,但是,在原有福利利益群体格局改变后,形成了新的福利利益群体格局。

最后,分析“第三条道路”理论和新工党福利改革进程中关于“福利利益群体组织及其组织”的观念和政策,说明在现代福利国家建设中,新工党重视、利用和引导“福利利益群体组织”,较为成功地推进了福利改革,实现了福利利益群体的转型。

(郭静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是周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