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德国马克的崛起——货币国际化政治经济学分析

    赵柯(博士生)

    论文《德国马克的崛起——货币国际化政治经济学分析》

    指导教师 周弘

    本文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作为一个战败国家的货币,马克为什么能够在战后克服种种不利的政治经济条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实现了国际化,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主流经济学一般将货币国际化归结为市场力量的推动,是各个经济行为体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考虑,在无数次的相互交易中自发做出的一个市场选择。与主流经济学主要将货币国际化看作是一个市场过程不同,政治经济学更为强调货币国际化进程是对国家间财富分配格局的重建,本质上是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之间对“国际货币权力”竞争、限制和占有的过程,首先是一种国际政治现象。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本文认为美元的“过度特权”对欧洲特别是对德国造成的沉重压力和负担是马克国际化的直接推动力,20世纪60到70年代一次次的美元危机和由此所带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剧烈动荡则为马克国际化打开了“机会窗口”,尤其是美国在70年过于自信的对外货币政策所引发的“大通胀”导致欧美严重对立,德国则抓住这一时机联合其他欧洲国家在美元体系之外建立了马克主导下的欧洲货币体系,这一政策选择为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治合法性,正是这一制度性安排让马克国际化的步伐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市场速度”,能够迅速取代美元,成为欧洲的主导货币。

    之所以是德国马克能够抓住20世纪60—70年代的历史机遇顺利地成为了“国际货币”,而是不法国法郎或者意大利里拉,其根源在于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对美元国际化的强有力支撑相对应,德国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为马克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马克在众多欧洲货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欧洲货币体系中唯一具备“领导资格”的币种。与美国通过向全球输出金融产品来创造对世界范围内对美元的需求不同,德国通过以“德国制造”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来保证其他国家对德国马克的需求。

    “工业竞争力+政治性货币合作制度安排”是德国马克国际化路径成功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