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辅导:如何评价非洲因素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刘作奎)

    在影响中欧关系的因素中,非洲问题虽然占有一定地位,但不是决定性的。不如贸易(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人权、军售、完全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那么明显,但非洲因素是影响中欧关系正常发展不可捉摸的变量之一,尤其在涉及到能源问题上,容易引发中欧之间的矛盾,应该予以关注。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趋势,并指出,随着中国在非洲影响力越来越大,欧盟可能会出台相关遏制措施,届时中欧关系走向值得关注。

    首先,非洲能源问题都是中非之间首要关注的问题。作为能源、原材料供应地和最有潜力的待开发市场之一,非洲对于欧盟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自身政治、经济实力的限制,欧盟无法独立掌控非洲的局势。但能源的需求迫使欧洲重新开始关注非洲的潜力。近年来,欧盟不断闹出能源危机,与俄罗斯能源关系紧张直接导致其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国,而非洲作为欧洲国家的后院可以扮演这样一中角色。中国人的强势介入,中国正在把非洲大陆成功地变成能源和原材料伙伴,2005年中国从非洲进口了3800多万吨石油,占全部进口的28%。中国的合同和资本迅速填补了欧洲自二战结束以来不断收缩留下的空白,而欧盟对此毫无约束力。显然欧盟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并在近几年加紧在非洲的布局和行动,同时强化对中国在非政策和活动的研究。但是欧洲要把中国在非洲的影响限制到何种程度,中国能不能接受,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

    其次,中欧之间在对非合作手段的差异有可能导致两者之间产生摩擦。欧洲对中国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中国对苏丹或津巴布韦等所谓“无赖”国家提供的“不道德”的支持,这种批评在中国举办奥运会之际达到高潮。批评者认为中国的无条件援助抵消了国际社会为促进非洲国家政府提高透明度、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所做的努力,中国的援助也危害到了非洲国家的外债可持续性,中国介入非洲无疑也启动了对非洲资源的“新一轮掠夺”。他们还指责中国劳动力的流入威胁到了当地就业,从长远来看还会破坏当地的社会团结。但中国在处理非洲事务上更有自己的原则,欧洲对此无权说三道四,两者矛盾由此而生。

    实际上,中欧对非政策手段的差异也反映出双方对各自秉承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争议。在中国对外交往中,中国一直坚持互惠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而欧洲则一直不改其改造他国制度和政策的使命,在他们看来,中国就是在纵容腐败、犯罪和危机,这是中国无法接受的。中国模式采取的政府主导,经济高增长、资源高消耗和增量民主等为特点对欧洲以民主治理、可持续发展和高福利政策形成鲜明的差异。中国由自身发展经验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模式,在非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这对欧洲的发展模式造成挑战,不同模式之争反映出两者之间对非战略的对立。

    再次,中欧对非政策冲突与否,还要看美国因素的影响。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政策可能与欧洲发生矛盾,也会与美国发生矛盾。实际上,中国和美国对非洲能源需求的增长正在导致中美两国在非洲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而且,中国在非洲已经拥有良好关系的国家中有一些恰好是美国目前对非洲政策的重点,如安哥拉、阿尔及利亚、肯尼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因此,未来中国的非洲政策,尤其是能源政策需要提前虑及与美国的潜在冲突,并及早作出预案。否则,美国极有可能重拾符合欧洲口味的“势力均衡”原则,拉拢欧洲联合抵制中国在非洲的战略,借此扩大自己的利益。届时,非洲问题有可能成为中美欧三方互动中的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