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不来梅大学访问交流所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来到了北德小城不来梅,在不来梅大学做一个半月的访问交流。不来梅大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校园,位于城市东北边缘,有轨电车车站正位于校园的正中心。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不来梅大学提供30多个学科领域的100个课程项目。学校在校学生约有2万名,这在一个仅有5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规模还是很大的。尽管学校成立于1971年,历史并不长,但是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德国西北部的科学中心。海洋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来梅大学两大重点研究领域。

    我访问交流的所在地是不来梅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生院(BIGSSS),它由不来梅大学和不来梅雅各布大学合办。BIGSSS主要有三大研究领域,分别是全球治理与区域一体化,福利国家、不平等和生活质量以及社会文化演变背景下的生活改变。我所做的欧盟移民与避难法律方面的研究被归为第二个领域。一共有近百名博士研究生在BIGSSS学习,其中大部分就读于不来梅大学或雅各布大学,也有一部分是其它学校的博士生来进行短期访问交流。

    在不来梅大学的协作研究中心,我有幸见到了Christof Roos 博士,并和他就欧盟的劳工移民政策进行了探讨。Roos 博士对欧盟的移民立法有专门的研究,并在去年出版了专著《欧盟和移民政策:欧洲堡垒出现裂痕?》。这本书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欧盟何以能够在移民这样一个具有高度主权敏感性的领域形成共同政策。在劳工移民政策领域,Roos 博士认为欧盟《蓝卡指令》不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一些国家由于指令的实施首次引入了高技术移民计划。《蓝卡指令》在德国实施比较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德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他认为当前德国是经合组织国家中劳工移民政策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

    Stephan Leibfried教授是不来梅大学社会政策中心的著名学者,曾经到欧洲研究所作过有关欧盟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讲。我去不来梅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也得益于他的推荐。Leibfried教授虽然不专门研究欧盟的移民与避难政策,但他也根据其对欧盟问题的理解尽量地给我提供一些指引。他认为当前有关是否允许移民进入的最终决定仍旧由欧盟成员国做出。当前欧盟正处于从一个以国际条约为基础的国际组织向一个民族国家过渡的过程之中。成员国移民政策的决策权在多大程度上转移到欧盟层面事实上可以反映出欧盟本身的性质。Leibfried教授学识渊博且平易近人,他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给我很大的激励。

    虽然不来梅的中国人比较少,但我在学习之余还是认识了几个在当地工作生活的中国人并有机会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小肖、小严和小强都来自于大陆,在德国留学分别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并在毕业后找到工作,可以归类为德国的高技术移民。他们跟我分享了对德国生活的一些观察。在德国生活的优势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包括洁净的空气和水、自然环境优美、买汽车较便宜且公共交通极其发达,高速路不收费,在不来梅十几万欧元即可买到非常宽敞的房子。另外,德国法律倾向于保护弱势群体,劳动者的权益有充分的保障。在德国言论自由得到保护,每年各种各样的游行很多,政治人物往往是民众和舆论丑化的对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同时德国人热衷于买各种保险,每个人都生活在缜密的安全网之中而没有后顾之忧。

    当然,在德国生活也有很多不便的地方。小肖首先提到了德国医疗资源有限且效率比较低。如果是慢性病则可能预约到几个月之后,不能及时应诊。任何人工服务都非常昂贵。德国的税收很高,对于单身无负担的工作者,税收比例高达收入的40%。与此相对应,那些没有工作依靠社会救济金的人也能维持不错的生活水准。这对工作人群是不公平的。对股票投资所得也要征收25%的收益税。对于第一代移民,融入德国社会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德国社会的排外情绪始终存在,当然在各个区域不太一样。小严认为在德国南部慕尼黑等地对外来人群还是比较包容开放的,而在原东德地区由于缺乏二战之后的悔罪过程排外情绪相对较重。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旅德华人自身也缺乏对德国文化的认同。这一点用小强的话讲就是德国人觉得好玩的我们觉得不好玩。至于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就不用多说了,在德国即使是中餐厅口味已经改良得象德国菜。

    人在国外呆久了变得坦诚而简单,再加上一些共同的兴趣和经历使我和这几位朋友的沟通非常顺畅和愉快。十几年前,我也曾经纠结是否要去国外学习或生活,但最终选择留在北京。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那条没走的路》,大意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这样关键的节点,要在两条路中做出抉择。我们注定只能选择一条路,而对那条没有走的路往往充满了好奇、向往和些许遗憾。当这几位旅德华人坐在我的对面向我侃侃而谈在德国的经历时,我依稀看到了我那条没走的路,虽然说不上触目惊心,但与当初的美好期待相去甚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互相羡慕着彼此的生活,并从对方的艳羡中得到了深深的安慰。

    我在不来梅这段时间正是北京的雾霾天气最为严重的时候。我虽然得以幸免,但每每看到北京被雾霾围困的消息心情非常沉重,并为家乡的亲人和朋友的健康担心。并不是有很多人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合法地移居海外,这段游学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最好的家园就在国内。然而,现在环境污染几乎要毁掉我们的家园,这是让人痛彻心扉的事实。在不来梅大学安静的宿舍中我不禁在想,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状?与其简单地归咎于政府失职,不如反思一下这三十几年间中国人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也许正是这种对物质贪欲的集体放任导致了今天的结局。与房子、车子和票子相比,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和食物以及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无疑更加贴近人的基本需要。

    从不来梅回来还不到一个星期,已经开始怀念在不来梅大学的游学时光。不来梅是德国童话之路的最北端。格林童话中不来梅镇那四位著名音乐家的雕像就位于中心广场市政厅的侧面。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在不来梅印象最深刻的是可敬的德国学者和可爱的中国朋友。希望他们在童话之城中一切安好,也希望尽早在中国与他们见面。感谢德国先哲们的庇佑,我的博士论文初稿在不来梅告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这一个半月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对在国外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生活在别处实在是个伪命题。每种生活都有它的好与不好,活在当下也许是最明智的。中国人不应当幻想移居海外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应当立足于国内把中国建设成理想的家园,这也许是我不来梅之行的最大收获。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2011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