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永升:法国人的新公民道德课:世俗化与公民资格
作者:赵永升 |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 更新时间:2016-03-25 15:42:00

   

  与中国一样,法国也是一个一直注重公民道德教育的国家。后来很大程度上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法国也掀起反对权威、倡导自由的学生运动,其中以1968年学潮为最。在遭受“68学潮”之后,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作了大幅度的删减。 

  法国国民教育、高等教育及研究部前部长佩咏在其任期内,就曾在中小学教育改革措施中,打算重新启动《公民道德课程》的实施,并预定于2016年开始实施。后来在20151月巴黎发生了恐怖袭击,法国高教部决定提早于20159月,即学校秋季开学之际实施公民道德课的改革计划。 

  其 实,在改革之前法国传统的公民道德教育与中国的酷似,都是强调“爱国家”、“守规矩”。与此不同的是,改革之后法国实施的新公民道德课程,其重点在于政教 分离、融合与思辨,还有在一个民主社会应遵从的规则与享有的权利等,重新彰显法兰西共和国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价值观。 

  由于法国迄今早已是一个多民族与种族的国度,因而究其根,法国新道德教育课旨在反对民族歧视、提倡人人平等,这些都是法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的“共和国价值观”。而法国高教部依据的则是法国的《世俗化宪章》以及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大法,同时建议采用该部于2012年出版、由阿必达尔(A. Bidar)协调的《世俗化教学法》一书。 

  那么,为何“巴黎暴恐”会导致法国道德课改革进度的加速呢?这是因为巴 黎暴恐发生之后,法国人着手认真地反省了外国移民,其中以非洲裔为主尤其是北非裔移民在法国的“社会融入”问题。当时法国媒体广为报道的现象——有些移民 族群如穆斯林的后裔学生,不愿意为巴黎暴恐的遇难者默哀——曾引起整个法国社会乃至西方社会不小的震惊。同时,法国社会也开始检讨其自身的问题所在,如国 内的穆斯林和犹太人等族群,依旧被一部分的法国人视为外来客而加以排斥。最终,法国社会舆论批评了法国的学校教育,指责其未能成功地实现法国社会的“族群 融合”。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在这方面的教育需求,法国高教部在20151月巴黎暴恐之后,立马启动了在各个中小学校的“共和国价值观”总动员。该动员尤其旨在倡导“世俗化”,并将“共和国价值观”输入到学校的核心之地。 

  这般,《世俗化》在法国就成了一门新的课程,要求《世俗化》课程的授课教师能够快速地识别学生的现有知识与需求,并了解该课程教育的多维度特征,如班级、教育团队、机构、学校与社会等。要求参与该课程的所有教授与教育从业人员,均能“让学生分享共和国价值观”。 

  具体而言,1)要给学生传输并让学生分享民主生活的原则与共和国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世俗化以及拒绝任何歧视。2)帮助学生开发其批判精神,区别意见或信仰知识,知晓论理并尊重他人的想法。 

  至于道德课的教师如何能够做到输入“世俗化”的问题,法国高教部要求不能简单粗暴地灌输一系列的司法条款,而是要求道德课的授课教师能够抓住合适的场景或情景,用场景或情景来阐述法国世俗化的根基所需。 

  同理,在中小学的“公民资格”授课实践中,同样要做到:1)拒绝种族主义或性别主义、尊重人权等这些价值观是不可协商的,也是法国民主社会得以运行的基石;2)对共同益处与总体利益的思考等;3)涉及到冲突管理,在明确识别并由所有参与方均认可的框架内,进行仲裁实践;4)对民主生活基础的论理、辩论的“实习”。少数人有权保留不同意见,但要接受由多数人确定的法律、规则与条例。 

  总之,法国的新道德课是适时而生的,旨在实现法国社会的“族群融合”。而中国当下也正面临近乎同样的难题,尤其是穆斯林与其它族群的融合问题,倘若能从法国的《世俗化课程》与《公民资格课程》实践中有所借鉴,兴许会对中国的难题化解有所裨益。 

    

    

  本文作者赵永升为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旅法华人经济(金融)学家 

  (联系 赵永升:jacques.z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