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09日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罗马衰落了;巴比伦衰落了;现在轮到海恩赫德了。”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在戏剧《错姻缘》(Misalliance)中的这句名言,是在提醒1910年英国戏院的观众,所有帝国最终都会衰落和灭亡。海恩赫德是英国的一个小村子,对于内含的严肃观点,它提供了轻松的伪装。
作为一位爱尔兰人,萧伯纳可能会感到比英国人更容易拿大英帝国的衰落开玩笑。但最近,身在美国的英国学者经常承担起这个局内人加局外人的双重角色,对如今首屈一指的全球强国美国的衰落发表评论。在有关美国未来实力的长期辩论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些“衰落论者”是在美国大学工作的英国历史学家:耶鲁大学(Yale)的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哈佛大学(Harvard)的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以及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
这些英国学者倾向于认为“美利坚帝国”将衰落,这不仅仅是学术辩论中的探讨,也对现实有影响。在幕后,很多英国政策制定者在工作中似乎也抱着这种假设:中国的继续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们做出的决定反映出英国正谨慎适应这种实力的变迁。英国最近违背美国,决定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就是一种迹象。
这些持衰落论调的英国人还对美国本土有关未来的辩论产生了巨大影响。肯尼迪的著作《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在1987年出版时在美国非常畅销,并影响了此后的相关讨论。上世纪80年代末是预算赤字高企和工业衰落的时期,他当时指出,与之前的西班牙和英国一样,美国也逃不过“帝国过度扩张”的命运,这一看法在那时似乎特别具有说服力。他套用萧伯纳的句子预测道:“罗马衰落了;巴比伦衰落了;现在轮到斯卡斯代尔了。”
研究大英帝国和其他帝国的历史学家弗格森也一直是美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著作《巨人:美利坚帝国的兴衰》(Colossus: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于2004年问世,当时美国正在伊拉克陷入困境。后来,弗格森提出:“21世纪将属于中国。”
衰落论英国三人组的第三个成员伊恩•莫里斯的著作《为何西方主导世界》(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2010年出版)曾引起轰动。他也关注帝国的兴衰,并将现代美国与爱德华时期的英国进行了比较。
有可能,身在美国的英国教授同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超然的态度,可以不受干扰地看清美国的未来。另外一种可能是,他们将大英帝国的命运过度套用到更为稳健的后继者美国身上。哈佛大学教授、美国人约瑟夫•奈(Joseph Nye)指出:“到一战爆发时,根据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英国仅在大国中名列第四……在军事开支方面名列第三。”相比之下,美国现在仍是全球最大或第二大经济体(这取决于你所选择的衡量标准),而且在军事预算方面轻松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
另外,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衰落,两场战争导致英国接近破产。如果美国能够避免卷入类似的世界冲突,那么该国应能更好地保持其实力。
然而,虽然这些英国学者用本国历史预测美国未来的做法是错误的,但这种习惯是根深蒂固的。我就曾亲眼目睹。在最近一次活动上,一位要退休的英国高官口若悬河地大谈在他职业生涯期间英国影响力的衰退,而后他预测下一代人将看到美国实力出现类似的衰落。在另一次宴会上,一位英国大臣告诉一位来自华盛顿的访客说,美国最终将撤出太平洋西部,就像英国曾经撤出“亚丁东部”一样。闻听此言,这位大为惊讶的美国客人只是摇了摇头。
这种思维对英国政策以及西方团结的影响只是刚刚浮现。在英国“去殖民地化”运动在上世纪60年代加快,同时美国实力上升之际,时任英国首相的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表示,面对像古罗马一样强大且实力日益上升的美国,英国或许可以扮演智慧的、衰落中的希腊的角色。但如今,英国人意识到,古罗马般的美国可能正在衰落,他们正开始再次调整。
英国历史上多次做出务实的调整。为了应对帝国的损失,麦克米伦政府削弱了与英联邦前殖民地的关系,转而依附于新的正在崛起的强者,回顾当年,这个强者似乎是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尽管一些保守人士对放弃英联邦的“亲戚朋友”提出抱怨,但商业和政治考量更为重要。
与“加入欧洲”的决定相比,英国选择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决定,不重要得多,影响也小得多。这是在防范未来风险,而不是断绝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然而,这也是一个小小的迹象,表明英国在未来几十年可能如何对全球实力变迁做出回应。英国被称为“背信弃义的阿尔比恩(Albion,不列颠的雅称——译者注)”,不是没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