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正所谓“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到来之际,深刻缅怀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遗产及其深远影响,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非凡。
思想巨匠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莫泽河畔的特里尔(Trier)。200年后的今天,马克思堪称名垂千古的一代思想巨匠——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同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奠基人。
古人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与重组。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成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和重要目标。正如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时代先锋
马克思可谓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志存高远的一位时代先锋。
马克思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和社会冲突,在此过程中,人类社会遭遇了种种苦难,而这些却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他在世的65年时间里,马克思正是以洞若观火的锐利眼光和卓而不群的思维方式,通过《资本论》等理论著述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未来前景;通过《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吹响了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号角。而与马克思本人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则成为了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虽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马克思的思考和探索却并非仅仅停留或局限于19世纪。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马克思主义从影响无产阶级的众多思潮之一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行动指南,并最终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同信仰,足以表明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迄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与吸引力与日俱增,为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动力。
学人楷模
作为一位严谨治学的学人,马克思也是值得当今学界特别是青年一代学者学习的楷模。
在《资本论》的法文版序言上,马克思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本人学识非常渊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政治学、文学,甚至还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他能够阅读欧洲多国的文字,并运用德法英三种文字进行写作;他著作颇丰,同恩格斯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约有160卷,足见他的勤奋精神与渊博学识。
在写作《资本论》时,马克思为了理论上的论证大量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既没有删掉任何值得一提的东西,也绝对没有增添任何其他东西”,充分体现了他对前人及其研究成果的尊重。
马克思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反复推敲和修改,不满意就绝不拿出来出版或发表。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保尔·拉法格回忆,“有一天他对我说,他宁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曾研读过一千五百本以上的书籍,并且都做了提纲、摘录和笔记,单是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就有二十多本。
“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二十来页文章,他曾把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的蓝皮书都研究过。”
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进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多彩,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性、地区性问题层出不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备受关注。这为学界和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特别是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取得光辉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都日益增强而举世瞩目。
相反,近年来在西方一些国家反全球化势力甚嚣尘上,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和单边主义裹挟交织,世界格局变革与调整过程中的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测因素不断加剧。在这一新的历史关头,哲学社会科学界等人士特别是青年学者的研究,必须在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予以更加精准的分析和判断。面对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历史大潮,学人更应该守得住原则、扛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深入基层和一线、立足现实与当前、着眼未来及长远,不忘初心、摒弃浮躁、淡泊名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在构建日益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过程中作出应有贡献。
http://theory.gmw.cn/2018-05/07/content_28658255.htm
(联系 赵纪周:zhaojizhou@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