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薛彦平:金融监管国际化长路漫漫
作者:薛彦平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更新时间:2009-06-11 10:58:02

金融危机集中爆发暴露出金融监管缺失的巨大隐患。危机过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危机再次爆发成为各国共识。率先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欧洲,也趁热打铁吹响金融监管集结号。欧洲内部对于金融监管有怎样的诉求?未来全球金融监管方向究竟在哪?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薛彦平日前作客本报《财经对话》时表示,金融危机过后,全球金融监管制度的的改革势在必行,欧洲只是先行了一步,未来全球金融监管制度的形成必然伴随各种力量的博弈

欧洲银监会有必要 难实现  

主持人:金融危机后,欧洲在加强统一监管方面先行一步。法国总统萨科齐日前建议,应该成立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在金融监管、约束投机基金等方面做出榜样。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种提议是否有必要,有没有可行性?   

薛彦平:萨科齐的建议实际上是欧盟领导人一系列关于金融监管建议的继续。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均在不同场合谈到强化金融市场监管的问题,在今年3月的全球金融峰会上,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始终是欧洲方面的主调。萨科齐的建议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但在内容上也有新颖之处,这就是他建议,未来欧洲银监会要具有真正的处罚权,即具有超国家性质。  

萨科齐建议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必要性一方面来自欧盟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来自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需要。欧元问世以来,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但各国独立的监管政策使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受到限制,也削弱了欧洲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萨科齐建议的可操作性不是很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理由:  

第一、欧盟经济仍陷于严重危机,在短期内复苏前景不乐观,因此,欧盟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克服金融危机后果,而不是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做较大调整,这两个任务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第二、欧盟是一个由27个国家组成的主权国家联盟,金融市场监管政策历来属于各国国内政策范畴,在短期内让成员国让渡监管权力很难。  

第三、欧洲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复杂多样,协调起来比较困难,英国和德国已经采取了混业监管方式、法国、西班牙等国仍然是分业监管方式、意大利等国则实行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方式,实现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的监管机构对接有一定难度。  

欧盟有人预计,欧盟最迟将在2011年建成一个集银行、证券、保险监管职能于一身的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2013年全面实现欧洲金融市场统一监管目标。我认为,这个预计过分乐观。   

主持人:有说法称,欧洲内部急需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监管体系。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萨科齐提出的欧洲银监会,能否完成这样的使命?   

薛彦平: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泛欧的、真正发挥作用的金融监管机构。欧元问世以来,欧洲货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欧洲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欧洲资本市场资源整合速度快于资本市场监管政策整合速度,欧洲金融市场上的条块分割正在制约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深化。欧洲现有的监管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欧盟层面,如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效率较高,欧洲证券委员会(ESC),效率较低,前者的政策具有约束力,而后者则没有;二是欧洲国家层面的金融监管体系比较分散和庞杂,监管法律、政策、机构设置差异较大,是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因此,萨科齐的欧洲银监会代表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是欧盟在过去一个时期努力的方向,至于萨科齐提出的欧洲银监会能否完成历史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新机构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其政策对成员国是否具有约束力。  

全球监管 重协调 待博弈  

主持人:二十国峰会也提出应加大国际性组织的监管力度。在您看来,未来全球统一金融监管制度是否具有现实可能性?  

薛彦平:全球金融危机使主要经济体或是陷入衰退或是经济下滑,形势仍然严峻,目前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仍是刺激经济回升而不是建立新的金融监管制度。我们必须看到,全球主要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原因和强化金融市场监管上的认识正在趋同,金融危机过后,全球金融监管制度的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认为,未来全球金融监管制度仍将以主权国家为主,国际协调为辅,理由是各国金融市场规模和发育水平差异巨大,各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从欧盟的经验看,即使高度发达的国家,在金融市场监管上也未必采取同样的政策,因为金融市场监管一向被认为是主权国家的政策范畴,而且关系到主权国家的自身利益,所以,让渡这些政策难度较高。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后,国际协调的力度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一些新的规则将被融入主权国家监管体系。  

未来全球金融监管制度的形成必然伴随各种力量的博弈。美国和欧洲由于其金融市场规模、金融资产流动性、金融市场监管经验等原因,必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的主要力量。这是因为无论从市场规模、结构,还是金融监管的经验,发达国家显然比新兴经济体更丰富。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排除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尤其是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惊人,应该在构筑新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当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伦敦G20峰会是很好的开端,我认为这样的方向应该继续下去。   

主持人:这次金融危机中,过去不少火爆的金融方式因过度投机而遭遇诟病,对冲基金等都被置入各国金融部门严格监管序列。您看来,将来金融监管将主要盯住哪些方面?  

薛彦平:对冲基金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主要是比较隐蔽,长期以来是各国金融监管的死角。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同对冲基金的过度投机行为有很大关系,但对冲基金本身也是受害者,目前为止,对冲基金的损失相当严重,有一种说法是,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对冲基金缩水将近50%。  

欧洲议会在20089月的一份报告提出加强对冲基金监管的具体建议,目前欧洲对冲基金监管的主体是成员国政府监管机构,建立欧洲统一的对冲基金监管机构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可以先从立法入手,即制定若干更加严格的对冲基金管理准则,其中包括提高对冲基金透明度、控制对冲基金杠杆率、严格管理银行提供给对冲基金的信贷规模。此外,还将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约束。  

主持人:如果过一段时间回头看,金融危机会不会成为改革全球金融监管的契机?   

薛彦平:也许是,如果没有这次危机,很多金融监管的漏洞我们就发现不了。前一段时间大家一直觉得美国的市场运作、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是可行性的。但金融危机后大家对这种市场运作模式产生怀疑,开始讨论金融市场监管的问题,这起码意味着大家开始重视监管,这对防范危机再度发生是很好的开端。  

中国破题 发声音 看国情  

主持人:在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重要作用如何体现?  

薛彦平:在改革现有由欧美国家主导的游戏规则中,中国是最重要的一级,中国一定要参与规则制定。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一定要有中国的元素存在,这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如果不参与新规则的制订,很有可能在未来被排挤掉。对于中国来说,在未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建设中,积极参与并提高话语权是一个重要选择。

主持人:中国应从欧洲金融监管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薛彦平:中国金融市场与欧洲的金融市场可比性不是很多。欧洲金融业的业务模式并不统一,因此各国监管的方式也不一样。欧洲的经验表明,分业监管能够保证监管效率,因为监管对象和任务更明确,劣势主要是信息共享不够、容易造成监管的盲区、监管的权威性较差;混业监管虽然克服了分业监管的弊端,但对监管人员要求更高,需要具有复合知识的高级人才。  

中国金融业主要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并且起步较晚,主要调整和变化都发生在最近的25年。由于历史短、经验有限,并且所以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包括欧洲国家的经验,但并不一定采取与欧洲国家同样的模式,一定要立足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