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创新这一概念包含着更多新元素和不同权重。在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中,创新能力从以往的7个评判因素,扩充至3大项10小项。而相比研发资金投入、研究机构质量、论文专利数量等传统考量,这一报告更加关注创新的商业实现能力,而这恰恰是德国的优势所在。
众所周知,德国是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强国,也是工业4.0概念的提出者,在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拥有大量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产品和创新能力独步全球,这也是“德式创新”的核心力量所在。在德国看来,着眼制造业的创新才是立身之本。在这样的土壤下,德国并非互联网创新的领跑者,没有类似脸书、谷歌这样的高科技明星企业,人们还在大量使用现金和纸质信件。这种现象导致其创新能力常常被低估。
变化的评审标准令原本低调的“德式创新”走到台前。这种低调和务实,非常符合德国的民族性格和经济战略。作为出口大国,德国企业面对的是全球竞争,创新更多集中于提升制造业品质,而非创造概念或是金融套利。稳扎稳打聚焦自己熟知的领域和市场,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升级,也是众多德国企业的生存之道。
于是,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以产品实现创新目标,就成为“德式创新”的突出特点。也正因此,创新活动可以迅速转化为市场收益,再进一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模式,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独树一帜。
在发挥企业自主性之外,德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帮助企业应对时代巨变,着眼于未来。早在2006年,德国政府就将“高技术战略”作为国家意志来推动。在最新的战略下,又提出了6项优先发展的领域:数字经济与社会、可持续经济与能源、创新工作环境、健康生活、智能交通和公民安全。
这些领域也是目前德国创新面临的挑战和短板,特别是数字经济。同样是在上述报告里,德国的全民数字化能力仅排在第十六位,移动宽带、高速光纤的入户率更是在全球50名开外。由于德国在这一领域的保守,诸如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进展较慢,中小企业更是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缺乏敏感度和转型能力。因此,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项目,通过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帮助它们迎接数字化、全球化和价值链重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不难看出,德国对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危机感并及时应对,这大概也是德国始终能够保持竞争力的秘诀。
http://yn.people.com.cn/n2/2019/0111/c372441-3251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