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欧洲金融中心建设 对香港的启示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http://finance.jrj.com.cn | 更新时间:2015-04-09 15:41:00

2015-04-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鲁晓芙
金融业是香港的支柱行业,但其发展需要实业经营的支撑。实业经营和金融业是唇亡齿寒、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实业经营做为支撑,本土金融业发展后劲不足;有了实业经营的优异表现,本土金融业也锦上添花。但近年来香港实业“空心化”,金融业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兼创新动力不足,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表现不佳。这在香江引发忧虑和广泛讨论。

  从欧洲的金融中心发展情况来看,如果从实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依托国内强劲的工业基础而成为金融中心的,当属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而离岸金融做得较好的有英属维京、瑞士、卢森堡、列支敦士登等。

  列支敦士登国土面积是香港的14%,以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闻名。区区弹丸之地却有工业企业602家,从业人员13242人,占总从业人口的44%。列支敦士登蜚声海内外的工业,要数假牙和邮票,除此之外,在水泥、电气电工设备行业方面列支敦士登也有世界级的企业。

  卢森堡国土面积是香港的2.3倍,号称世界第七大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第二基金中心。但金融业仅是该国经济结构“三足鼎立”之一足,传统的钢铁业和电视卫星传媒占据了卢森堡经济的主要地位,它也是欧洲电影拍摄工业中心之一。

  瑞士国土面积是香港的37倍,金融业发达,苏黎世和日内瓦都为世界私人银行业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可是,瑞士的工业基础雄厚,医药行业有罗氏制药,电气设备行业有ABB,在水泥行业,霍尔希姆集团(Holcim)是行业领军的跨国公司之一。

  英国的情况相对复杂些。金融业成为英国国家支柱产业,“去工业化”的趋势比较明显。英国的著名品牌劳斯莱斯被德国人买走了,捷豹被印度人买走了,黑色出租车被中国吉利集团买走了。但是,最高端的工业,英国仍然在全力发展,例如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AE Systems plc)在跨国军火工业与航空太空设备业,为世界领先企业,还有大名鼎鼎的联合利华(Unilever)和葛兰素史克。

  反观香港,可以说,香港在战略方面犯了错误,片面强调金融业,忽略、丢弃了工业发展。目前香港的工业产值仅占GDP的6%左右。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高层和不少社会精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多次提出“发展工业”的口号,但由于无法达成共识而陷入内部争吵,错失了很多机会。

  比如,1998年香港提出“数码港”概念,当时在全世界互联网都是在创业初期,这个概念可谓超前。但具讽刺意味的是,“数码港”的提出,本意是要摆脱香港房地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最后,“数码港”本身也搞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

  “中芯国际”在上海创办之前,台积电本来想在香港搞半导体芯片制造厂,但遭到了香港民众的反对,项目后来迁至上海。以中芯国际为发端,中国国内的芯片业如雨后春笋一样飞速发展起来。香港再也没有机会了。

  其他的概念,“中药港”、“红酒交易中心”、“生物技术谷”、“鲜花交易中心”等等,要不无疾而终,要不小打小闹。

  多年来的鼠目寸光和踟蹰不前,导致香港的后续产业发展出现困局,甚至连累了香港原本的优势产业。

  例如,香港本是电影制作中心,但现在,“东方之珠”的影视基地面临杭州的激烈争夺;香港作为自由港,有“购物天堂”之称,但现在其面临着深圳前海和海南岛的激烈争夺,“反水客行动”更败坏了其购物天堂的声誉;而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更是在战略上抄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后路。

  除了实业空心化,香港金融业还面临一个现实:地产绑架金融,使金融业创新动力不足。

  1997年以后,香港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比重已超过四成,整个香港经济活动几乎都围绕着房地产业而转。香港财政长期依靠土地批租收入以及其他房地产相关税收。房地产投资长期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3。而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住宅按揭始终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0%以上。

  综合来看,香港的金融市场基本靠股票市场和银行业撑腰,而这两者背后的最大“金主”,还是房地产业。

  地产业绑架了金融,使得金融业对于地产业“不敢不重视,不能不发展”。香港楼市价格高企,银行通过按揭业务,长期以来可以获得风险很低的利润来源,其市场开拓和产品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香港金融市场创新不足,市场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债券市场和PE投资行业发展不足,在一些细分行业,例如大宗商品行业、财富管理和基金、信托行业,已经开始落后于同在亚洲的竞争者新加坡。

  以大宗商品行业为例,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托克(Trafigura)将其名义总部从瑞士迁至新加坡,宣示了新加坡在大宗商品行业的地位日益稳固,吸引力与日俱增。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商齐聚新加坡,也凸显了香港同新加坡在此领域竞争上的力不从心。

http://finance.jrj.com.cn/2015/04/090503190758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