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通缩风险背后的结构性难题(国际金融观察)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 | 更新时间:2013-11-27 09:45:09

  许凯 《 国际金融报 》( 2013年11月25日   第 02 版)
  “紧缩的货币政策通常也被认为是通缩的一个原因,而欧洲这波讨论中的潜在通缩,笔者更倾向于是一场周期性的危机。其原因既有债务危机,也有救助中的紧缩货币政策,但根源应与欧洲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有关。”

  对通缩的担忧正在一步步向政策现实转化。最新的几条消息是,欧盟正在考虑为成员国提供低息贷款,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反驳德国对降息政策的批评,欧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警告说不排除选择QE。

  这几条消息共同的关注点是欧洲正在考虑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当局一方面冀望宽松货币刺激经济,另一方面也不遗余力地为宽松排除障碍。要推行宽松政策,欧洲当局首先要在内部达成共识。

  持续的财政紧缩及货币紧缩政策,以及潜在的通缩压力,成员国加速推进经济改革,提振经济增长成为非常急迫的任务。这正是欧洲经济当局考虑通过低息贷款的方式刺激的现实原因。不过,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一贷款可以被视为补贴贷款,由各成员国通过财政转移来支付并共担风险。据说,该方案将于12月的欧盟峰会进行讨论。

  这可不是德国所喜欢的方式。甚至德国对低利率的货币政策都不乏微词。德国多次批评欧央行的降息政策,而德国的意见又是那么重要,欧央行着实为难。德国批评降息政策,除了该国传统上对通货膨胀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外,德国经济对降息的需求并不大。德国经济增长较为稳定,失业率也较为乐观,对降息的需求相应要小一些。同时,德国也明显出现经常账户盈余,甚至因此遭到了美国的批评。

  德国的情况并不能代表欧洲整体。德国一向是欧洲的好学生,也是推动欧洲各国经济改革的主导国。德国一向主张通过紧缩财政和货币以及减赤,敦促重危国调整经济结构,健全货币体系,以便早日走向正轨。然而,德国的诉求,恰恰折射出欧洲复杂的经济现实。欧洲各国的不平衡是欧洲经济整体复苏的大难题,这意味着同一货币政策在各国将带来不同的现实。对德国有益的政策,对重债国未必有利。在同一国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和政策倾斜来化解区域差异,而在欧元区却意味着争吵。而争吵却又必然会贻误战机,难免拖延危机的救助。

  即使没有德国的反对,降息也更多的只是一种态度,而未必是一种有效措施。笔者在月初的专栏中分析过这一问题,倘若欧洲患的是和日本一样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又面临“流动性陷阱”,则降低利率将基本无济于事。从近期的情况看,欧洲面临着明显的内需不足问题,据媒体统计,自2011年四季度至今,欧元区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连续7个季度不足80%,家庭消费也连续7个季度同比下滑。同时,欧洲的信贷紧缩也很严重,尽管经过数拨银行业测试,欧洲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仍提升缓慢,风险敞口加大,信贷继续紧缩。即使通过这波银行业测评,不良贷款突破1.2万亿欧元的欧洲银行业仍将因企业投资消费意愿降低而持续信贷紧缩。

  其实,是否有用已不重要,重要的一是态度,二是这一态度背后的政策取向。态度更多地是表现给欧洲内部,尤其是那些亟需救助的重危国,政策取向则让欧洲外部的投资者多些参考。尽管不少投资者仍在押注欧洲复苏,笔者可以判断对通缩的担忧以及随后的低利率是欧洲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选择,而德国等少数派的反对将是欧洲执行这一政策时的异常,也应给予充分考虑。

  然后是担忧中的通缩问题。这波较为强烈的通缩担忧潮来自10月份意外降至0.7%的HICP数据。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CPI连跌三个月即已意味着出现通缩,与之伴生的是收入减少、物价下跌和购买力下降,进而生产受抑制,导致失业率升高和经济衰退。紧缩的货币政策通常也被认为是通缩的一个原因,而欧洲这波讨论中的潜在通缩,笔者更倾向于是一场周期性的危机。其原因既有债务危机,也有救助中的紧缩货币政策,但根源应与欧洲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有关。德国是欧洲经济的标杆,在推行德国版经济模式时,如何解决大欧洲的经济结构失衡,似乎应给予足够的考虑。

  (作者系本报总编辑助理)

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3-11/25/content_1333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