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欧洲反恐斗争所需要的自我反思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http://www.ciis.org.cn | 更新时间:2015-01-27 10:42:56
国研院 时间: 2015-01-14 作者: 李子昕 责编: 龚婷
 

新年伊始,原以为生活远离战乱与恐怖主义威胁的欧洲,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中。

1月7日,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遭遇两名恐怖分子袭击;1月9日,巴黎东部一家犹太食品店内再发惨剧。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17人死亡,这一数字刷新了法国在本土恐怖袭击中人员伤亡的记录。面对恐怖袭击,国际社会予以一致谴责。无论政治观点、民族、宗教信仰,1月11日一场由逾百万人参加的反恐大游行在巴黎举行。法国政要同40余位外国领导人共同参与,显示出各国政府在反对恐怖主义这一共同议题上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决心和勇气。

恐怖袭击带给人们悲伤,但痛定思痛后团结应对共同挑战的精神亦令人动容。社会各界不断总结发生此次惨剧的原因:对恐怖嫌疑人的监控欠缺、情报收集与共享不足、应急机制的建立与运作失效等等。然而与此同时,一些对于事件深层次原因的思考却难免令人不安:在袭击发生前不久,《查理周刊》杂志刊登了有关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的讽刺漫画,众多欧洲人据此认为,此次恐怖袭击是对西方价值观之一——言论自由的攻击。民主与合作欧洲研究所所长纳洛奇尼茨卡娅坦言:“遗憾的是,好像什么还都没弄明白。占主流的看法:这不是对人的生命的侵害——这本身就是犯罪,而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大家都在宣誓:今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还要出版成千上万的此类杂志,随意讽刺谁——不管他是耶稣,还是先知默罕默德”。

不得不说,这样的思考令人担忧。诚然,西方人极为珍视其言论自由的核心价值观念——就如同穆斯林极为重视真主与先知穆罕默德在其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一样。中国有句古语:君子和而不同。彼此的核心观念不同并不一定产生冲突,只要双方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就能和谐共存。遗憾的是,许多极端主义者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宗教极端主义者无法接受任何批判乃至玷污其宗教神圣的行径;而自由主义的狂热分子却也同样追求毫无限度的肆意妄为。双方都欲以自我的准则来塑造通行世界的价值标准。这种彼此的激烈碰撞所带来的只能是矛盾的激化与仇恨的增加。

事实上,这已不是第一次西方社会因“漫画”与穆斯林结怨。2005年丹麦《日德兰邮报》刊发12幅针对伊斯兰教及先知穆罕默德的讽刺漫画,引发全球范围内伊斯兰世界的集体反弹。在伊斯兰教中,任何以图画、雕塑等形式具象化真主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行为均被视作极大的不敬,更不必说以嘲讽的形象来丑化神圣,这是任何一个穆斯林都不能接受的。然而面对这一粗鲁的冒犯行为,当时的西方政界却集体强硬以待;以“言论自由”为由,非但不予道歉,反而“引以为荣”。缺乏反思精神的应对方式不出意料地进一步激化了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普遍性的示威游行和抗议浪潮持续不断,部分阿拉伯国家召回大使并实施一系列反制措施。随着事态的扩大,西方社会似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间的推移加上部分当事者立场的软化,冲突最终得以平息。在此次冲突中,伊斯兰世界各国虽普遍通过官方途径表达不满,但对内都一再表示反对以暴力手段激化冲突。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西亚北非地区时局动荡,曾经的世俗化威权统治力量被极大削弱,政治力量碎片化,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肆意横行;曾经尚可压制恐怖组织的地区,如今却成为了无政府状态下宣传极端思想、策划恐怖活动、发动恐怖袭击的天堂。此次发生在法国的恐怖袭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恐怖分子受到伊斯兰国(IS)极端思想的蛊惑并接受其支持,在欧洲腹地发起独狼式恐怖袭击。

诚然,无论有所谓任何“借口”,恐怖主义都是应当被全人类所共同谴责的罪恶行径。此次发生在巴黎的一系列恐怖袭击案件夺去了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令人无比惋惜的同时也让全世界民众对恐怖分子的残忍手段倍感愤怒。然而可悲的是,无论曾经的“丹麦漫画事件”,抑或是如今的“《查理周刊》遭遇恐袭”,面对极端的恐怖主义行径,同样极端的反向言论亦在社会中不断流传,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的“共识”:举着维护“核心价值理念”的旗号,愈是受挫就愈要加倍为之,嘲讽不足还要肆意加以亵渎。这些人是否真的拥有这些“绝对权利”尚毋需为论,但此举必将使另一群体产生强烈不满乃至愤懑情绪,却是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横亘在不同宗教和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难免不被一再激化;稍有相反寻求和解的理性声音,却常被视为软弱妥协或是异类,而被口诛笔伐。将对不同宗教的尊重视作卑躬屈膝,将民族和解视作背弃国家传统,将包容共存视作对固有文化的侵蚀破坏。这样的思维令人遗憾,更让人感到深深的不安。在这一思维的指引下,肆意嘲讽披上了维护言论自由的绚丽外衣,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民众间的对立却只会更加激烈,彼此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恐怖分子所最愿意看到的,助使他们可以轻易利用这些极端情绪,制造更多的暴力冲突乃至恐怖袭击。

西方世界经历过宗教改革以及数百年的世俗化运动,面对宗教问题相对更加开放;但即便如此,许多国家在涉及信仰、种族等问题时依旧极其小心,力求“观点主流”和“价值观正确”。其实,这种谨慎并不是虚弱的表现,而相反正是一种彼此尊重的价值体现。言论自由在法律上的界限各国可能有所不同,但相互尊重的精神不应仅仅退居到满足法律所维系的社会准则的基本线上。西方民众视言论自由为不可剥夺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应仅仅适用于其自身,亦当作为其平等对待世界其他民族和宗教信众的观念基石。将自身的欲求建立在践踏和亵渎他人的宗教信仰之上,这显然早已超出了言论自由的应有之意;而遇到冲突时更加激进地予以回击只会令局势更加恶化。面对日益增长的恐怖主义威胁,学会彼此尊重、平等、包容相待,或许是比完善各项安保措施更加紧迫和根本性的任务。

在言论自由与相互尊重问题上的自我反思,对于西方世界尤为重要。这不仅仅因为其自身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更由于西方舆论主导着世界话语权。如果无视相互尊重的原则而过分夸大所谓的绝对“言论自由”,对别人的思想理念、宗教信仰不给予应有的尊重,西方主导下的国际舆论难免会形成对于特定群体的舆论暴力。这种无形的压力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此次巴黎恐怖袭击后,西方媒体一边倒地将其定义为针对言论自由的挑战。面对如此“定性”般的压力,阿拉伯世界主流媒体集体失声。除了新闻事实的阐述,关于此次系列恐怖袭击的各种评论均鲜有论述。这样的尴尬局面无异于是普遍施加于特定人群的集体“舆论惩罚”。对方表面反应看似平静,但往往更容易引发深层次的不满与矛盾。

此次的巴黎恐怖袭击案件是由个别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及其背后的恐怖组织所一手策划而成的。恐怖分子扭曲伊斯兰教教义,宣扬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做法必将为世人所不齿。然而若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最重要的就是破坏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弥合分歧、消除仇恨、宽容互谅的精神是对抗极端思想的根本良方;不同文明、宗教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是共同期待的目标。

 

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5-01/14/content_7601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