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北欧模式能否拯救软阶层
作者:徐瑾 | 文章来源:http://www.ftchinese.com | 更新时间:2019-01-21 09:48:00

  徐瑾:对阶层下滑的广大软阶层而言,平等与发展并举的北欧模式看起来很美,然而杂糅的北欧模式有很多面,中美都需要谨防念错了经。减税而不是加税,才是正道。

  每当不平等问题重来,对于北欧模式的讨论就会密集出现,其热度隐然比肩日本模式或者德国模式。对于阶层根基不稳,面临向下滑落的广大软阶层而言,“平等与发展并举”的北欧模式,看起来很美,这真的是一根神奇稻草么?

  美国的富人税旋风

  这一次,北欧模式的旋风吹到美国政坛中心。2019年1月中旬,白宫停摆已经达到4周,不过美国女议员寇蒂兹(Alexandria Ocasio-Cortez)获得关注可能更多。新当选的寇蒂兹众议员出生于1990年,在去年已经以美国历史上最年轻当选议员赢得颇多关注,这一次再度上了新闻头条。

  根据彭博等媒体报道,她公开呼吁开征70%富人税,称其计划为绿色新政,目标在于在2030年前降低化石燃料,强调每个美国人都有资格得到公平工资。有意思的,寇蒂兹并不顾忌激进的评价,她认为当前只有激进的人才能带来改变,比如亚伯拉罕?林肯与富兰克林?罗斯福,“如果这就是激进,那我就是激进分子。”

  寇蒂兹的声音并不孤独。她曾经是2016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伯尼?桑德斯的政治义工,桑德斯本人多次称赞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北欧国家。之后寇蒂兹以民主党身份当选,并自称为民主社会主义者。

  初看起来,对富人课以重税,好像确实可以同时解决环保以及财富不匹配等问题。更有意思的,不少评价者即使不同意寇蒂兹,也会列举北欧模式作为一个案例。瑞典被认为是北欧模式的典型,现实中对富人征收接近70%的边际最高税率,对比之下美国富人最高税率大概在37%。

  北欧模式风行了多年之后,如今来到美式资本主义的堡垒中心。这背后其实揭示了美国政坛当下的分裂,新保守与新左翼针锋相对,竞相激进化。

  北欧模式:神话还是现实

  粗粗看来,北欧模式营造了一种软阶层安居乐业的神话,不少人在公号《徐瑾经济人》也留言咨询,这到底是神话还是现实?

  首先,不可否认,北欧模式有其吸引力。事实上对于北欧模式意味着什么,世界争论了很多年,但凡提到高福利、社会平等与经济发展并存,多数人第一印象都是北欧模式。北欧国家在各类竞争力榜单都斩获颇丰,例如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15年关于可持续经济发展评估报告中,如果以经济与健康教育等结合福祉指标来看,挪威排名第一,前十个中五个是北欧国家,美国排名十七,中国七十六。

  对于北欧模式的迷恋,在世界其实一直存在,其中最大吸引力在于发展与平等并举,个体与集体包容等思路。在2009年达沃斯等场所,在批判以美国为代表的撒克逊资本主义声音中,不少人在谈论只有北欧模式才能救资本主义,即使当时同属北欧国家的冰岛也爆发了金融危机。

  其中,最典型的是时任诺基亚董事长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他曾经对《金融时报》等媒体表示资本主义的未来很可能就是北欧模式,他将其总结为“对全球化持开放心态,但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措施方案作为平衡,以保护人民免受全球化的过度行为,以及一套平等的教育体制。”

  诺基亚当时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有意思的是,奥利拉话音未落,诺基亚自身就遭遇挫败。奥利拉1992年开始任职诺基亚总裁,一方面带领诺基亚占据十多年行业龙头地位,另一方也却在胜利辉煌中走向没落,失去了智能手机的未来。美国公司苹果开创智能手机时代之后,诺基亚迅速倾覆。诺基亚鼎盛时刻估值3000亿美金,2014诺基亚以54亿欧元将手机部门卖给微软,两年之后又被微软以3.5亿美元卖给富士康。交易数字背后,凸显得行业变迁与价值缩水,令人唏嘘。

  回忆这场失败, 如今奥利拉不再多谈北欧模式成功,倒是写了一本回忆录,他说2007年智能手机市场角逐在诺基亚这位行业霸主和苹果这位挑战者展开,多数都认为诺基亚稳赢,“我们懂得如何对手机进行设计、制造和营销,我们的基础设施在同行中是超群绝伦的。”

  结果,众所周知。

  美国模式vs北欧模式

  苹果打败诺基亚只是一个案例,但却引发思考,北欧模式的竞争力到底如何?回顾一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引领全球目光的科技巨头多数来自美国,如今或许加上已经诞生微信这样日活用户超过10亿的中国,欧洲以及北欧寥寥无几。

  诺基亚在理论上赢的答案显而易见,而在现实中输的答案的结局却难人寻味,也可以视为美国模式打败了北欧模式的象征:美式资本主义也许残酷,也许无情,但是始终在拓展行业的边疆,甚至新的行业,当然这也带来了贫富不均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新经济赢家的美国,新经济公司的崛起,获得不菲收入的同时,在税收以及雇佣方面并不如过去的企业贡献大,赢家通吃现象更加明显。这无疑也是美国软阶层扩大的先声,先是工作替代度高的蓝领工人,之后是专业门类的中产阶层,对于财富不平等的怨气日复一日。寇蒂兹、桑德斯不过是特朗普、班农的正反题。

  北欧模式的另一面

  对照之下,北欧国家的平等,显得颇有吸引力。但换一个角度,却有不同的景象。首先,北欧模式的平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再分配,再分配并不创造财富,其转移效率与公正性高度依赖于政治质量,并不那么容易推广到国情千差万别的其他国家。

  其次,从西方看重的代际传播来看,北欧阶层职业的壁垒同样高企,按照经济学史学家格雷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在《虎子崛起》(The Son Also Rises)的研究,如果从职业角度看,阶层突破在北欧国家和其他国并无多大区别,一两百年的医生家庭也许其后代今天还是医生。更不用说,当地亿万富翁财富基本为继承而来,如美国那样的阶层逆袭或者白手起家往往罕见。

  即使在认同北欧模式者的眼中,北欧模式也并非完美。FT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曾经在北欧学习多年,他认同北欧模式的平等与创新,但他依然指出北欧模式也并非乌托邦。在他的专栏中,他回忆了一件事,他从瑞典打车从酒店去机场,下车后车费却是天价账单,是之前从机场去酒店车费的5倍,折合人民币2000多元——更重要的,这一收费完全合法,因为瑞典为了保护出租车司机,让出租车司机可以自由定价。

  这就是北欧模式的另一面,即使再独特的模式,也必须遵循古老经济学的法则,回答一个基本问题,谁来负担成本?在上面的案例中,过分保护出租车司机,就意味着消费者吃苦。同样在北欧模式中,过度保护劳动者,即使再淡化双方对立关系,其实也意味着企业家吃亏,所谓的全民福利很多时候也建立在全体企业负担之上。

  更进一步,把北欧模式仅仅定义为高福利、高税收也是不全面的,北欧国家的真正独特之处,在于其健全的社会组织,更离不开北欧国家人口稀少、种族相对单一、文化认同度高等不可复制因素。

  这些特征其实在过去的德国日本身上也不同程度看到,它保证了北欧社会具有紧致的内部网络,传承同样的文化与行为规范,拥有远高于其他国家的“社会资本”——即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与归属感。这一丰厚的社会资本有效降低了高税收对创业与工作动力的拖累。可以说,杂糅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北欧模式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社会网络在集体对抗风险以及强调平等方面的作用强大而隐蔽,至为关键。

  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在北欧模式中常有谈及,但是内部网络这种社会资本却很少有人谈及。在一定程度上它支持了北欧人的创新意识,光瑞典这些年就诞生了Spotify、Skype、MySQL等企业。但是恰恰部分因为北欧社会网络的制约,这类公司虽然面向全球,其用户数量以及市场估值难以比肩美国科技巨头甚至中国BAT,即使Minecraft(我的世界)这一爆款游戏最终被微软收购。反过来说,类似美国这样移民社会,内部网络看起来松散,但是却能够达成更多更广的有效连接,一两百年来,雄心勃勃的人主动被动不少都会选择美国,从当年爱因斯坦到今天的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硅谷大佬不少也都是出自第一代移民家庭。

  也正因此,复合的北欧模式既无法代表社会主义,其实也没法代表资本主义,其成败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推广需要谨慎,尤其需要预防指鹿为马式的总结,防止借鉴中念错了经。

  每个国家都有其历史道路所决定的先天性质,在北欧模式之类话语流行之前,北欧国家本身已经实现了人均寿命与教育的提升,倒是此后,北欧国家再没有诞生多少改变世界游戏规则的企业。更不用说,北欧模式能够走和平路线的发展,与北约提供的安全保护不无关系,也可以说,北欧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今天美国的保护。

  面对寇蒂兹的富人税提议,退休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这是一个错误。

  自然,这不是结束,这一轮北欧模式热潮显然方兴未艾,美国国内激烈的左右对峙显然会引发更多连锁反应。

  在经济增速下行、中等收入阶层位置不稳的软阶层社会,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加税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减税而不是加税,才是正道。更重要的是,广大软阶层需要意识到,自己要的不仅是物质平等,更是机会平等。北欧模式提供的教训应该被正确接受。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亦为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公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1119#adchannelID=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