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奥朗德执政一年来,展现出与前任总统萨科齐不同的外交风格和政策,在低调中积极进取,在聆听中更趋务实,在合作中寻求独立。奥朗德提出“战略经济伙伴”、“经济外交”等新理念,出访了欧非亚美地区的35国(萨执政第一年出访不到30国),法外交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外交上的三个新变化
第一,对美国、德国等传统盟友由过于倚重转为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奥朗德虽重视发展跨大西洋关系,但明显采取了与前任不同的对美政策。上台伊始即确定了从阿富撤出全部军队的时间表。法国将继续留在北约,但是“有条件的”,尤其对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持保留态度。法对即将进行的欧美自贸区协定谈判态度消极,担心一旦达成协定,将对农业、知识产权、尤其是音像产品造成强烈冲击。在欧盟内部,法国恢复了“行动自由”,由依重法德轴心转为平衡与各成员国的关系,法德热度锐减。奥朗德表示要“重新调整”欧盟发展方向,提出与德国紧缩政策截然相反的“促进经济增长战略”,法德轴心固然重要但不应成为“垄断”。
第二,以武力和军事干预应对周边威胁。在叙利亚问题上要求总统巴萨尔下台,在国际社会中率先承认叙反对派“全国联盟”为唯一合法政权,要求欧盟与法国共同行动,在5月底前解除对反对派的武器禁运。在非洲,法国直接出面,借马里、中非等国分裂和恐怖分子制造动乱之际,出兵进行军事干预。尤在今年1月,法国发动代号为“非洲山猫”的军事行动出兵干涉马里局势,派出4000人的地面部队,与马里政府军和非洲维和部队共同打击反政府武装和伊斯兰极端势力。
第三,打出“外交为经济服务”口号,开展“经济外交”。为使法国经济尽快走出欧债、经济危机的困扰,提振信心和活力,奥朗德提出外交为经济服务,旨在增强出口与竞争力,实现贸易平衡,寻求外资以增加就业的“经济外交”。
法在上述三个方面做出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一)保持外交上的“独立性”以维护国际影响力。过去因过于强调法美“跨大西洋伙伴”、“法德轴心”关系,反使自身受到损害,在国际、欧盟事务中日益边缘化。过去法德关系因具有的特殊性、示范性,形成较为稳固的法德轴心。但现在德国已成为经济强国、欧盟的中心,在投票权上拥有优势,对法亦不再有负罪感,两国的文化融入不尽人意,法德关系很难保持特殊,必然会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化。在奥朗德看来,萨科齐与默克尔形成“默科齐”,被冠以“美国人萨科”,对法国在世界上“独立”地位不利,必须回归传统,用奥朗德本人话来说,独立性“才使法国在世界变得珍贵”。
(二)以战争或武力威胁应对周边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萨执政时期提出法与西方面临的三大主要威胁是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冲突、新兴国家的崛起和气候变暖。奥朗德从现实出发,指出法面临的三大挑战是欧债、叙利亚和撒赫勒危机。法视中东、非洲为发挥大国影响的重要舞台和战略依托,明显加大对周边地区的干预力度。近十几年,美、日、中、印等国大举进军非洲,法对在非利益和影响受损心有不甘,紧迫性加强。重启了“地中海联盟”计划,加快回归非洲的步伐,加大经济援助力度,调整法非军事合作。
(三)借助外力提振法国国力。近年来,尤其是欧债危机以来,法国力衰退、经济缺乏活力、改革步履艰难。近25年来人均GDP由世界第7位下降到第18位。2012年经济增长率为零,财政赤字占GDP的4.5%,公共债务高达GDP的89.7%。失业率超过10%,2013年4月IMF公布的最新统计报告,预测今年法国增长率仍为负增长。社会党政府不愿拿高福利政策开刀,只能寻求增加税收手段,结果抑制内需的同时造成资本外逃,民众不满情绪上升。奥朗德转而把目光转向国外,更希与新兴国家开展“经济外交”,搭上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的快车。
在调整中保持连续性
奥朗德对外交进行一些调整变化的同时,注意保持连续性和继承性:
第一,继续坚持倡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多边主义。奥朗德意识到,旧秩序正在解体,但新秩序尚未出现,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在多极世界和多边主义的国际环境下,法国才能在国际舞台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极格局、大国共治将是未来国际格局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不是美国或西方的世纪,西方难以通过宣扬与推行自身和平与自由模式来掌控世界。法须同世界各国对话,以务实态度寻求化解危机与实现和平。新兴国家的崛起,预示着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因此高度重视与中、俄、印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借重多极力量实现大国关系的平衡。要在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中发挥连结北方与南方、西方与东方的“桥梁作用”。
第二,继续以欧盟为战略依托,力争挽回欧债危机后法国影响下降的局面。法国认为能否保持大国地位与欧盟的命运休戚相关,建设强大和具有行动能力的欧洲是其外交的优先任务。一年来法国相继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力显其在欧盟仍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奥朗德努力维系法德关系,化解与英矛盾,加强与深受危机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的沟通与交流。主张在现有条约基础上,改进欧盟机构运作,一些“志同道合”的国家可先行一步,发挥“先锋队”的作用。法还同德、英等欧盟国家一道,积极发挥欧盟在叙利亚、伊核、巴以对话等重大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继续增强法的“软、硬实力”。在综合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以“软实力”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提出在全球化时代,必须捍卫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允许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存在。法国以南方国家的“发言人”自居,主张优先关注发展问题,倡议征收金融交易税并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援助发展和卫生防疫。维系强大的防务是法跻身于大国行列的重要因素,也是法国捍卫独立外交的王牌。在提升“软实力”的同时,法国不忘增强自身及推动欧盟的“硬实力”建设,新版国防白皮书即将面世,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仍将保持每年300多亿欧元的防务预算。
奥属欧洲新生代政治家,执政后重点在于巩固政权基础,恢复经济,在外交方面除在欧洲、非洲事务上有所建树外,对国际政治领域仍处于学习阶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问题不太了解。在外交舞台上缺乏的经验。但奥是个讲求实效、善于聆听的人。他在访问中国时表示,“邓小平先生说过的‘摸着石头过河’方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地方都可以利用。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按自己的速度、自身的条件摸索前进”。纵观奥朗德执政一年来的外交实践,恢复法国大国地位和影响的目标未变,在具体实施的手段和方式上则根据形势变化加以调整,具有较强的务实主义色彩。
共建新型中法大国关系
奥朗德执政后高度重视发展中法关系,上台后第一个会见的驻外使节是中国大使孔泉,任命知华派人物燕保罗为总统外事顾问,一年内两次派外长法比尤斯访华。4月25、26日,奥朗德对中国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他也是中国新一届集体领导执政后接待的首位西方大国元首,因此双方新领导人均对此次访问寄予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1964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力排众议,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自此两国在国际关系中开创了诸多第一:70年代法国率先同中国开展军事交流;80年代法国第一个同中国进行核能合作;1997年中法率先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1年两国最早开展战略对话,是中国与其他大国开展战略对话的开创者;2004年两国决定建立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3年至2005年中法首先互办文化年,2006年至2007年又率先开展青年交流活动。
中法一系列创新之举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国际秩序朝着多极化、民主化和多边主义的方向发展,通过战略磋商,两国在全球、地区重大问题上加深了相互理解和信任。同时,推动了双边经贸、科技、教育、文化、青年、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全面快速的发展。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双边贸易额520.6亿美元,其中中国从法进口220.7亿美元,同比增长29.06%,对法出口299.9亿美元,同比增长8.47%。法国对华出口增速远远高于从中国进口增速。截至2012年9月底,法国在华投资项目4419个,实际投资金额120.1亿美元。2011年中国在法各类投资累计达18亿美元,落户的中国企业150多家,为当地创造就业6000多个。中国在法留学生达3.8万,法在华留学生约7600人。法国愈来愈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首选国之一,2011年到访法国的中国游客数量超过100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债务、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法国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对中国的借重日益加强。但与此同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增加,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币汇率、贸易政策、中非合作、气候环境、叙利亚立场等问题批评有加,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和矛盾心态显露。
在上述背景下,中法两国新领导人都怀有强烈的承上启下,开创未来中法关系的共同愿望。如同4月26日在北京发表的《中法联合新闻公报》中所述,“中法关系至关重要,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国家间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典范”。两国领导人期待通过延续战略伙伴关系,知难而上,增信释疑,不断巩固、加强双边战略关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意基础,挖掘两国各方面交流的新领域、新亮点,共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奥朗德首访中国虽然只有短暂的40个小时,但却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果: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战略伙伴的内涵与方向。两国元首强调了双方战略关系优先的性质,是对两国战略互信的一次提升。中法作为不同政治制度的大国和发达国家、新兴国家的代表,在双方拥有较多共同语言的基础上,今后将在国际体系和秩序方面共同探讨多极化进程、多样化发展,共同推进国际政治和经济金融体系的改革,并就各自关切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进行磋商。两国需要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强调不同制度间的共性与共同利益,尊重对方的战略利益和核心利益,冷静、客观、理性地处理好各种敏感问题。通过对话合作寻求互利共赢,避免局部竞争和摩擦对中法整体利益造成伤害,推进两国战略关系更具全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二,寻求建立新型的经贸伙伴关系。原因在于:一是时机有利。当前中法两国宏观经济政策对接,都处于深化改革、加快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实施扩大内需、增加进口以及企业“走出去”战略,奥朗德提出“外交为经济服务”的“经济外交”战略;二是传统合作领域基础扎实。两国民用核能、航空、高铁、汽车等领域上的合作少则十几年,最长达30年(核能)之久,法国的奢侈品和葡萄酒深受喜爱;三是新合作领域“互补性”强。法国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具备起步早、技术新,恰恰弥补了中国在这些领域发展之不足;中国外汇储备充足,积极推行对外投资和企业“走出去”战略,正好能满足法国和欧洲应对主权债务困难、吸引投资、增加就业的燃眉之急。
第三,充分体现合作的全面性。中方给予法“经济外交”积极回应,签署科技创新、环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核能、电力、航空、金融保险、食品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十余项合作文件,其中有中方订购60架空客飞机的意向协议,在先进反应堆研发、核燃料及经验共享、核电站运维及性能提升等方面加强长期合作协议,决定建立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机制,扩大在铁路、现代农业、工业节能、新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卫生和数字化领域的合作。在人文方面,双方确认将深化在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法国是欧盟的核心成员国,中法关系的巩固将有利中欧关系。今年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15周年。明年1月将迎来两国建交50周年,同时又是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这些重要节点将成为中法、中欧实现高层对话、以及官方、民间各界增强交流对话的平台,推动中法、中欧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
(来源:《当代世界》,2013年第6期)
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3-06/19/content_6045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