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法俄关系:今生难续前缘?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http://www.cicir.ac.cn | 更新时间:2014-11-02 10:28:20
发布时间:2014-10-15  作者:周谭豪  来源:《世界知识》2014年10月1日
  乌克兰危机宛如一部好莱坞大片,美国、俄罗斯、欧盟和乌克兰等各方之间盘根错节,剧情在跌宕起伏中进展了大半年,依旧让人猜不着结尾。作为久负盛名的外交大国,法国虽在传统上重心南倾,但也不愿错过这登台露脸的契机,从最初的“看热闹”到“陪吆喝”,再到“搭戏台”和“凑份子”,也算小有成绩。然而,令巴黎咂舌的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军售合同,竟让自己“如愿”承担起能左右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
 
“躺枪”的爱丽舍宫
 
  涉事的军售合同是法国拟向俄罗斯出口两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价值约12亿欧元。该舰种是法国海军现役第二大舰只,长约200米、排水量达2.1万吨,同时具备远程兵力投放及两栖作战指挥功能,可搭载直升机、水陆两栖装甲车、坦克等重型装备以及最多900名士兵,故有“直升机航母”之誉。值此考验西方“团结”的非常时期,法向对手出售顶级装备,似乎着实有些不合时宜。但事实上,法国政府或许也是一肚子委屈。
 
  一是合法履约却成众矢之的。“西北风”项目早已有之,其准备工作最早可追溯2009年,后于2011年正式签署合同,现已基本进入收官阶段。首艘军舰“符拉迪沃斯托克号”已在年初完工,可于10月按期交付;次舰“塞瓦斯托波尔号”则由两国合作建造,计划在明年交付。今年7月,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还曾明确表示,欧盟对俄制裁措施不会追溯资本市场、军购和高技术产品。因此,武器禁运将只适用于未来的合同,不会影响“西北风”交付。而且根据约定,两艘军舰都不装载武器,立竿见影地“改变地区力量对比”似有夸张。西方盟友们赋予法国人的“关键作用”,恐怕是为欧美在对俄问题上的内部分歧“背锅”。
 
  二是奥朗德总统再逢“连夜雨”。自称“正常总统”的奥朗德上任首日就在室外活动时连遭大雨侵袭,此后几乎没过几天正常日子,支持率一路走低,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经济持续低迷,赢得了“定时炸弹”、“问题儿童”、“欧洲病夫”等一系列“昵称”;内政手忙脚乱,执政联盟名存实亡,社会党内部公开分裂,五个月内倒了两届政府;就连业余生活也不省心,两年多来几度曝出绯闻,前女友特里耶韦莱近日还出书“揭露奥朗德本性”,将他“一棍子打懵”。“西北风”风波又无端给总统再浇上一盆冷水。一边是西方盟友集体炮轰,一边是法国国内从左到右一片要求履约的呼声,急需各方支持的奥朗德哪边都不好开罪,只能两头应承,念“拖”字诀。
 
  三是法国在军售领域恐名利双失。法国是全球第五大军火出口国,2013年武器出口同比增加42%,订单总额达67亿欧元;2014年预计将迈过70亿欧元门槛。特别是与印度的126架“阵风”战机出口合同(价值约104亿欧元)尚未完全落实,英等其他国家始终不甘,一直欲伺机横刀夺爱。若法果真迫于形势出尔反尔,其国际信誉势必严重受损,进而影响其他项目的谈判与落实。就“西北风”项目本身而言,俄计划在两艘军舰按期交付及使用后增购两艘,从而令合同价值翻番;若法违约,还面临最高达100亿欧元罚金。如此巨额盈亏差距,无疑给巴黎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
 
法俄“特殊关系”或为真正靶心
 
  回顾世界近现代史,自拿破仑一世失败后,迅速崛起的德国成为法俄两国共同的威胁,也让两国几乎始终站在同一阵营中。1891年,法国和俄国为对抗德、意、奥匈三国同盟,结成法俄同盟,这便是日后协约国集团的雏形。法俄、法苏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并肩作战,留下了“诺曼底-涅曼中队”等许多感人的故事。与此同时,战时的美英领导人却未对戴高乐将军予以应有的重视,这也成为后者一生的芥蒂。因此战后,历任法国总统都会在纪念二战时,对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怀念与感谢。即便是今年乌克兰危机最让人窒息之际,奥朗德总统仍坚持邀请俄总统普京参加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
 
  冷战期间,法国为恢复大国地位、制衡美国及联邦德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为少有的与苏联保持密切关系的西方国家,也是最早和苏联签订长期经济技术合作的西方国家。一些关键历史事件深刻反映出法对与苏联关系的重视程度:罹患癌症的法国总统蓬皮杜去世前三周仍坚持赴苏访问;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法坚定地站在苏一边,反对国际制裁及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还认为苏并非蓄意所为,而是阿国内局势所致;20世纪80年代,法又与苏一道反对白宫推出的“星球大战”计划,甚至欲阻挠计划实施;两德统一前夕,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疾访克里姆林宫,要求联手阻止;法也是西方少有的反对苏联解体的国家,还在苏联解体前两个月,向这个危在旦夕的国家提供了价值16亿法郎的食品和20亿法郎贷款。
 
  冷战结束后,法俄关系曾经历两次波折。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两国在北约东扩、车臣及俄与瑞士商业纠纷等问题上龃龉不断;另一次则是萨科齐在其执政前期屡次在人权、油气供应等问题上挑衅俄。但20多年来,出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的共同政治主张,法俄关系发展整体平稳,尤其是2003年,美英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促使法俄再次迅速走近,并全面进入“蜜月期”,俄政府甚至称希拉克“永远是整个俄罗斯特别是普京全家最为期待的客人”。萨科齐执政后期改弦更张加速发展法俄关系,并同意出售“西北风”,明确指出此举主要更具“政治意义”:既然双方要翻过“冷战”这一页,就不能再对俄实行武器“禁运”。奥朗德总统同样高度重视发展对俄关系,专门任命了俄罗斯事务特别代表,快速与俄实现元首互访,并表示:“法俄保持着特殊的传统关系及经济、文化关系,我们应以此为基础,向俄阐明我们的观点。”
 
  因此,法国的“躺枪”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法素来是西方阵营中特立独行的“叛逆青年”,认为“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法国就不能成为法国”,二战以来曾在与新中国建交、伊拉克战争、多极化及国际机构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上与美英等国存在巨大分歧。与莫斯科常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更令美英及中东欧国家大为不满。瞅准机会“整肃门户”,迫使奥朗德政府“选边站”,甚至延续萨科齐时期“明确站在西方阵营中”的理念不失为上策。
 
续前缘须面对新挑战
  
  常言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巴黎与莫斯科这对政治鸳鸯遭众人如此棒打,是否终将劳燕分飞?
 
  从长远看,法在战略上仍需借重俄,继续发展对俄关系仍是大势所趋。尽管欧俄在欧盟边界问题、法俄在叙利亚问题上颉颃不止,甚至相互制裁、打得头破血流,但欧洲的安全始终离不开俄罗斯的参与,俄也始终认为自己是欧洲国家,并提出建设从里斯本到海参崴的“大欧洲”。法作为欧洲核心国家及俄的“特殊伙伴”,可顺势发挥重要作用,重开俄融入欧洲之路。此外,随着欧盟东扩、德国再次崛起,法在欧洲地位相对降低,与俄保持密切关系有助于抬升自身地位。在全球层面,法俄皆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二十国集团重要成员,在推动多极化、维护海上安全、反恐等一干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看法相近,开展了广泛对话、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另一方面,法俄“特殊伙伴关系”亦面临严峻挑战。乌克兰危机倒逼法调整对俄政策,推动对俄关系再平衡,特别是努力减少能源方面对俄依赖。今夏法出台了《能源过渡法案》,此前奥朗德还与波兰总理图斯克提出一项关于成立欧盟能源联盟的共同倡议,以降低当前欧盟国家在能源上对俄依赖,确保欧盟地区天然气供应。此外,近年法因自身实力下滑较快,其原有的全球外交模式难以为继,国家哲学也逐渐显现从理想回归现实的趋势,希望对法国在世界上的位置进行重定位。相较全球治理理念等方面的“务虚”,如今法更愿从事诸如经济外交那样的“务实”工作;法还承认“单独行动无法获得成功”,强调“将与欧盟伙伴国家和盟国,特别是美国一道努力”,释放出进一步向西方盟友靠拢的明确信号。由此可见,这种重定位的一大涵义是从戴高乐主义向大西洋主义回摆。
 
  (作者单位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http://www.cicir.ac.cn/chinese/newsView.aspx?nid=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