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默克尔“步步闹心”组阁接近成功,未来花式“妥协”在所难免
作者:崔洪建、张蓓 | 文章来源:http://www.ciis.org.cn/chinese | 更新时间:2018-03-01 14:57:00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路透社2月27日报道称,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获党内支持,与社民党联合组阁障碍再少一道。默克尔接近取得自己的第四个任期,从而使她担任欧洲最大经济体总理职务的时间延长到16年。根据程序,联合组阁协议还需要获得两党党员投票通过。而社民党全党约46.4万名党员投票的结果定于3月4号揭晓。如果社民党投票结果支持参加组阁,新一届政府有望在3月底前组建成功。
       邀“头号批评者”入阁,组建年轻化领导团队 

  媒体观察显示,本次组阁如若成功,新政府将呈现人员年轻化的特点。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25日报道称,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证实,她将把自己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延斯·施潘纳入下一届内阁,出任卫生部长。现年37岁的施潘目前担任副财长。在一个以严格纪律和凝聚力著称的政党内,他逐渐成为基民盟右翼的非正式发言人,间或直言不讳地批评默克尔的中间主义路线。

  德国电视一台分析称,默克尔此举或许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如果她再继续回避反对者,将不会得到谅解。同时默克尔或许也期待着另外一个效应:通过委任部长一职,迫使施潘接受内阁规范的约束——未来他将必须关注医护人员短缺和农村地区医生不足的问题。这样施潘就不能借助他最喜欢的议题——保守党的革新——来引人注目了。

  联合新闻网报道称,德国基民盟1月26日召开党代表大会,默克尔表示,她将提名6位阁员人选,并誓言这些年龄60岁以下的年轻血液定会成为政治新星,以回应她迟迟未就党的未来预作安排的指控。如今新的内阁团队中37岁的施潘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看出,面对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出年轻政治家的大背景下,默克尔也试图用一个年轻团队辅佐自己,寻求革新欧盟的目标,完成自己最后四年的任期。

  对于此种变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说,这涉及到德国政坛代际更替、新生代如何冒头的问题。目前德国政坛年轻人正在不断发起对权威的挑战。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内部也已经出现年轻的反对派领军人物。在未来,默克尔政府除了要面对在各党之间继续寻求妥协的任务,还要有意识地培养新生代,特别是基民盟自己的新生代政治精英,这样才能确保默克尔自身所在政党保有长期优势。

  专家:默克尔的新任期,“妥协”是关键字 

  德国组阁进展呈现大局已定的态势,延宕五个多月的政治僵局也已经被打破,但默克尔最后四年的任期依然充满危机和挑战。崔洪建认为,默克尔正承受联盟党关于她对社民党让步太大的指责,默克尔自身威望受到影响,这将限制她在新内阁中的发挥。另一方面,在施政政策上,联盟党与社民党仍存在矛盾,尤其是在目前协议将外交、财政方面权力交予社民党的局面下,两党矛盾仍将不断浮现。

  关于新内阁在未来的施政,崔洪建说本次组阁协商过程中,欧洲政策是两党主要讨论的问题。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在推行激进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德国社民党对此表示呼应。默克尔此前对激进的欧洲一体化有所保留,但目前为实现组阁已经采取妥协,原则上接受了这一方向。不过尽管德国已经开始呼应法国的提议,相关具体问题仍可能令德国内部出现争议,包括财政投入等方面。德国2017年财政盈余达到366亿欧元,创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最高值,欧洲一体化进程不可避免要求德国承担相应责任,提供资金支持恰是其中之一。此外,此次欲成立的大联合政府中,德国选择党持反欧元立场,也可能对新政府形成牵制。

  最后,关于德国新政府的对外关系走向,崔洪建认为德美关系仍很重要,此前双方有所交恶,近期由于特朗普政府态度有所转变,德国有意修复德美关系。同时社民党同俄罗斯关系相对较近,加入内阁后也将影响德国对俄态度。因此德国未来将在美俄之间寻找平衡,对美关系寻求修复,对俄关系寻求突破。

  崔洪建说,德国对华态度近两年出现一些矛盾,原因是德国想在欧洲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竞争心理发出一些所谓警惕中国的声音,对中德关系大环境造成干扰。在社民党仍将掌管德国外交部门、且默克尔总理府权威下降的背景下,德外交部门在中德关系中的作用将更加显现。如果相关警惕性言论只是少数,我们还有理由相信中德关系将得到加强。这里一个事实是,中德双方共同利益本身就很大,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相比中德之间的巨大共同利益而言,德国方面的所谓关切更多是局部和暂时的观念分歧,还是希望新政府能更多着眼于大局,提升并改善政策和舆论环境。

  在连续执政12年后,德国民众对默克尔有了“审美疲劳”,而她的中间路线——默克尔主义也被视为导致德国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原因,而非解决问题的良方。她对移民打开大门被认为把选民推向了德国选择党的怀抱,从而让这一边缘政党在议会获得92个席位。默克尔与主要对手社会民主党组建了联合政府,德国选择党成为议会主要反对党,或者就像该党表示的:德国的另一个选择。

  默克尔组建的联合政府缺少组织原则,没有一方相信它能解决德国面临的问题。双方结盟仅仅是一致认为德国不应该由少数派政府执政,以及对德国选择党的恐惧。与奥地利和法国不同,德国的极右翼政党从未形成真正的选举力量。德国选择党也不是以极端主义分子的形象走上政治舞台的。它始于一批经济学教授要保护德国经济的正统地位,反对欧元区救助希腊的计划,后来为反对2015年默克尔欢迎难民的政策而延伸并逐渐发出民粹主义的声音。它兴起的原因是默克尔政府无法为新移民提供融入社会的方法。

  默克尔的计划已使她的政党抛弃了其保守主义传统,向左转,从而为德国选择党的崛起创造了政治空间。上周的民调显示,德国选择党的支持率首次超过了社民党。

  参考消息网2月23日报道 西方又开始“警惕”中国了,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换成了一向对华呈现友好姿态的德国总理默克尔。

  根据法国《快报》周刊网站2月21日的报道,默克尔周三警告中国,称其不应把对巴尔干国家的投资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

  外界不禁感叹,默克尔怎么了?

  “警惕之意”早已有之 

  按照这家法国媒体的说法,默克尔是在与马其顿总理扎埃夫于柏林联合召开的记者会上发表上述言论的。默克尔强调,“我们赞成自由贸易”,但一方面“贸易应当是互惠的”。她指出:“开放不仅仅来自单方,而应来自所有各方,这在对华关系中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她不认为寻求将贸易关系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会有利于自由贸易”。

  在法国《快报》周刊网站看来,这次被默克尔“点名”的是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

  境外媒体报道称,这是一个中国通往欧洲沿线的庞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有人担心中国想要将其政治影响力向欧洲扩展。

  与默克尔的言论类似,德国政府官员也在此前几天表达了对中国的“警惕”。

  根据境外媒体报道,德国外交部长加布里尔表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欧洲有威胁”。加布里尔甚至称中国正在“试图‘试探和破坏’西方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

  在部分舆论看来,德国政府高层频频发表“警惕中国”言论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但实际上,德国,乃至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警惕之意”早已有之。

  据法新社报道,去年9月,德国西门子集团和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宣布将“平等”合并其铁路业务部门,并称这是一个对抗中国高铁巨头的经济联姻。法国《费加罗报》称,法国劳工总联合会代表克洛德·芒达尔公开承认,为了抗衡中国巨头,合并是必要之举。

  实为难以适应中国崛起 

  目前,对于默克尔此番“警惕中国”的言论,德国学界普遍认为,这与近来德国及欧洲出现的所谓中国“渗透论”相呼应,本质上是面临危机的欧洲无法适应崛起的中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学者张蓓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称,默克尔言论的大背景是近一两年来欧洲出现了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在政界学界都有所体现。在中欧及中德互利合作继续发展的同时,欧洲对中国的忧虑和警惕却在加深。欧洲担忧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忧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丧失对中国的优势,二是认为中国在欧洲积极主动的外交“包藏祸心”。在这样的担忧下,欧洲人才做出这样的言论。

  对于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难以客观看待中国崛起,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告诉参考消息网,这主要包含三方面原因,一是利益。在中国-中东欧“16+1”框架下的中东欧国家,此前大多处于德国产业链下游。在德国看来,中国的大量投资挤压了其产业链的延伸、市场,影响其现实利益;二是体系。在一些西方国家看来,中国正在挑战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对以西方规则为导向的全球化形成冲击。尤其是很多国家都想学习中国发展模式,鉴于此,一些西方国家就认为,这是对自由秩序的冲击。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打破了西方话语权;三是心理认知。西方文明强调二元对立,即如果不能将其皈依就将其“妖魔化”,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并非西方文明可以将之皈依的。

  事实上,与其“警惕”,不如合作。英国外交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国务大臣马克·菲尔德就对《澳大利亚人报》称,西方人如果想解除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心,办法就是加入其中。

  张蓓说,其实,中欧关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在演进,这是由中欧自身的发展决定的。欧洲人觉得现在自己的塑造力变小了,中欧之间差距缩短了,对此不太适应。但是,仍应看到中欧关系的主线是互利合作,基调依然是积极合作。

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8-02/28/content_40236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