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孟虹:历史记忆与德波关系
作者:孟虹 | 文章来源: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网络 | 更新时间:2018-12-20 10:02:00

  

  孟虹: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8年11月11日,波兰迎来再度建国100周年庆典。波兰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国家。18世纪曾三遭俄普奥瓜分,亡国长达123年。1939年又作为二战第一个受害国,再次沦亡。1944年“波兰共和国”成立,作为《华沙条约》核心成员国又被推至冷战前沿。直至1990年东欧解体,华沙人民长期在前苏联的政治控制下争取着国家主权。1989年底,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引进半总统制和民主议会制。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又加入欧盟。

  战后至此,波兰总体处于积极的记忆建构过程中。“柏林墙”倒塌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波兰团结工会的影响。但2015年波兰大选后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政治右倾化态势,历史修正主义、战争赔偿问题以及涉及奥茨维辛等波兰境内集中营的《大屠杀法》的出台等,给德波关系及欧洲一体化带来了浓重阴霾。

  波德关系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先期波兰仅与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0年勃兰特总理的“华沙之跪”及联邦政府“新东方政策”的开启,才使得双边关系逐渐正常化;冷战结束后,双边关系一度迎来“黄金十年”。但2000年至2007年间,却开始“危机四伏”,尤其是随着德国记忆文化建构的深入,德国人对于自身战后遭驱逐历史的重新审度,以及对于原遗留在波兰财产的诉求,为两国关系布上了阴影。2007年波兰大选,以现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领导的公民纲领党获胜,波德关系开始“融冰回暖”。德方为“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的修缮工作提供了资金,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也于2009年举办“德波当代友谊”展等。然而,2015年波兰法律与公正党上台后,双边关系再度紧张。

  多年来,波德和解离不开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民间组织自下而上的努力。《民主德国与波兰建交条约》(1950)、《德国与波兰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1970)、《德波边界条约》(1990)和《睦邻友好合作条约》(1991),见证了双方政府推动和解的努力。德波还借鉴德法和解模式,建立了常态化的首脑会晤和部长会议机制,并创建了波德合作基金会。民间方面,上世纪60年代波兰新教负责人开始倡议谅解合作;70年代德波教科书委员会成立。两国积极推进合作研究与和解机构的建设,华沙建立了德国历史研究所与和解服务行动会,德国设立了“波德奖”等。

  目前,德波和解依然面临两大核心问题,即德国对波兰二战赔偿诉求的回应,以及波兰对德国“受害者”诉求的处理。德国对波兰的战争赔偿问题已在条约性协商和机构性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德国作为受害者的记忆建构要得到波兰的完全认同,却任重道远。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个受害国和奥茨维辛纳粹集中等大屠杀记忆场所的所在地,波兰是欧洲记忆文化建构进程中的一大核心。此外,拥有地缘政治优势和新型多元化政治角色的波兰,也是欧洲一体化和全球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参与者。今年11月初第15届德波政府磋商在华沙举行,波兰政府表示将与德国携手缓解与美俄的关系。今明两年,波兰和德国同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开始凭借联合国平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波德之间因惨痛的历史遭遇而造就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得到妥善解决,以及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值得我们学界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