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欧洲体系变革与“东方问题”的欧洲化
作者:孙兴杰 | 文章来源:http://www.cssn.cn/ | 更新时间:2019-11-08 15:25:00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东方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19世纪以来欧洲强国面临着如何处置不断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难题东方问题成为欧洲国际体系的一个黑洞最终成为引爆欧洲体系内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东方问题并不是到了19世纪才产生的奥斯曼帝国从15世纪就嵌入到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之中是欧洲最先面对的他者之一。18世纪中后期西欧北欧以及东欧次区域体系相互融合与挤压欧洲大陆体系与海外殖民体系相互博弈奥斯曼帝国恰恰处于这种体系挤压的切面上被动地卷入到了欧洲体系之中然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体系并没有将东方问题纳入其中从地缘文明的角度奥斯曼帝国并非欧洲一员在主观意识上维也纳体系的设计者也忽视了奥斯曼帝国欧洲体系的变迁改变了东方问题的内涵东方问题也挑战了维也纳体系的僵化与狭隘希腊革命之后依靠维也纳体系确立的通过会议体制解决争端的方式就难以奏效了  

  关键词:“东方问题”;维也纳体系;侧翼大国;奥斯曼帝国  

  作者简介:孙兴杰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长春 130012)  

  

    论及维也纳体系多数人都会接受百年和平的说法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阐释了欧洲百年和平的制度基础即防止大国之间发生任何持久破坏性战争的势力均衡体系金本位制自我调解的市场体系和自由主义国家相比于18世纪以及20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19世纪的欧洲的确有些不同寻常除了克里米亚战争以及围绕德国统一发生的三场有限战争之外欧洲基本保持了和平在论述百年和平的时候克里米亚战争成为一个例外这场发生在黑海地区的战争仅仅是个例外还是欧洲百年和平中的漏洞呢?哈尔珀琳指出从19世纪20年代的希腊暴动开始欧洲强国利用巴尔干地区和其他奥斯曼领土上的种族分裂预料(或者希望)奥斯曼帝国的瓦解(东方问题)成为欧洲整个世纪危机的一个持久原因亨利基辛格以研究维也纳体系而成名在《重建的世界》一书中基辛格以希腊叛乱作为终章以卡斯尔雷的自杀而结尾他认为没有英国的介入梅特涅在维也纳和会中操持下来的欧洲大国协调体制就难以应对东方问题所带来的挑战而最终欧洲协调终于在解决东欧问题时被粉碎维也纳体系漠视东方问题其焦点是重新构建中欧秩序梅特涅依靠对亚历山大一世和卡斯尔雷的外交周旋而成为欧洲首相他试图通过国际会议体制在欧洲建立某种程度的大国治理然而东方问题一直嵌套在欧洲秩序之中  

  与欧洲百年和平同步的是欧洲海外殖民体系的建立转换视角就会发现,19世纪对于亚洲非洲来说并不和平甚至毋宁说是屈辱历史的开始保罗施罗德认为维也纳体系的稳定性部分依赖于欧洲能够从欧洲以外冲突的影响中隔离开来奥斯曼帝国在地理意义上早就是欧洲的一部分占据了欧洲三分之一的面积当欧洲国际体系的空间处于扩张与重组进程之中时奥斯曼帝国就变成了欧洲体系扩张的障碍从经验主义的角度看其逻辑结果应当是土耳其帝国是一个欧洲国家但悖论是它恰恰不属于欧洲即使帝国的一部分在欧洲它也算不上曾经是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奥斯曼帝国恰好处于欧洲体系和海外殖民体系之间受到双重的挤压克里米亚战争从根本上说是英国与俄国这两大侧翼国家之间的博弈终结了维也纳和会开启的脆弱和平此后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体系的正式成员东方问题也就变成了欧洲的问题完成了欧洲化的进程

  

  1822年神圣同盟在维罗纳召开会议以解决希腊独立问题东方问题第一次作为特定政治术语出现在文献中东方问题是国际关系史上绕不开的一个问题,19世纪中期之后衰弱的奥斯曼帝国摇摇欲坠权力的真空必然引发混乱,东方问题体现了诸列强和奥斯曼帝国的对抗他们希望在即将崩溃的奥斯曼帝国获取权力或地缘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为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奥斯曼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简而言之这是奥斯曼帝国解体的历史东方问题展现了奥斯曼帝国与欧洲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一进程要远远比很多欧洲学者所认定的要漫长从奥斯曼帝国进入巴尔干半岛攻陷君士坦丁堡欧洲与奥斯曼帝国的频繁互动就开始了  

  奥斯曼帝国跨过黑海海峡进入巴尔干半岛之后就嵌入到了欧洲的地理空间但是又作为异己的力量存在可以说奥斯曼帝国是欧洲形成自我认同过程中的首要的他者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奥斯曼帝国在东地中海的崛起不无关系而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可以兵锋直指维也纳城下给欧洲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因此彼时的东方问题更多的是欧洲面对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该怎么办的问题法国和奥斯曼帝国在1536年缔结的条约使奥斯曼帝国介入到欧洲的历史进程包括宗教改革西方一个半岛在地理上的被锁闭的特征给所有统一趋向提供了天然支持然而现在这锁闭的区域已被宽广地开放朝东南开放而土耳其人之引入政治上的纵横捭阖加强了西方的分裂趋向对奥斯曼帝国开放的中东欧是相当晚近才出现的概念在奥斯曼帝国奥地利的废墟上重建的主权国家一直缺少明确的身份认同时至今日欧盟内部依然存在西欧与中东欧之间的界线一个不断扩大的欧盟撑破了欧洲根源还是在于东方问题所界定的欧洲的地理和心理空间的边界依然存在  

  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奥斯曼帝国处于比较强势地位是欧洲体系发展必须面对的外部力量直到1798奥斯曼帝国都保持相对独立性18世纪的历次战争中它几乎都需要依靠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与俄国进行调停但是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参与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东方问题与欧洲国际体系的发展是相对隔离的。18世纪初欧洲存在三个区域性国际体系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以波罗的海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围绕东方问题形成的国际体系奥地利是连接三个体系的枢轴但是却无力同时参与三个区域性国际体系的博弈俄国是连接南北两个国际体系的桥梁但是也没有力量进行两线作战1700年几乎同时爆发了两场大战一场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一场是北方大战期间还有奥斯曼帝国与俄国之间的一场短暂战争这三场战争将欧洲国际体系的现状与逻辑清晰地表露出来三场战争的界线非常分明«乌得勒支和约»标志着在西欧国际体系中确立了均势原则可以说是国际体系对帝国野心的胜利而北方大战使俄国取代瑞典成为波罗的海的新霸主奥斯曼帝国与俄国的战争则暂时阻止了俄国的扩张延缓了南北两个次区域国际体系的合并  

  北方大战结束之后瑞典全面衰落俄国将扩张的矛头对准奥斯曼帝国如果说18世纪初期彼得大帝向普鲁斯河方向的扩张是一时冲动之举的话那么到了安娜女王当政之际俄国向黑海的扩张便是一项长久的战略“1736-1739年的土俄之战可以被视为俄国向黑海推进的有系统的战争的开始而这场战争的前提是瑞典波兰的衰落如果瑞典与波兰依然强大那么俄国便会被封堵在亚洲的大草原上难以进入欧洲18世纪波兰的急剧衰落为俄国进入中欧打开了方便之门瓜分与蚕食波兰成为几代沙皇的重要的扩张方向波兰在一定程度上为奥斯曼帝国提供了陆上缓冲直到波兰被瓜分殆尽之后奥斯曼帝国才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扩张对象进入欧洲之后俄国成为改变欧洲地缘政治结构的关键性力量其广袤的领土空间宗教热情加上欧洲的技术使俄国成为左右欧洲体系的大陆侧翼国家  

  自三十年战争之后西欧国际体系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因此欧洲的诸多战争都是围绕德意志而展开这一体系在18世纪中期面临着普鲁士崛起的课题,1740年弗里德里克大帝不宣而战进军西里西亚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开启战端此后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使欧洲陷入了几十年战火之中而奥斯曼帝国的几代皇帝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姿态超然于欧洲霸权战争之外。1756欧洲霸权体系发生了外交革命而其操控者便是奥地利的首相考尼茨普鲁士在欧洲大陆孤立无援弗里德里克大帝想到了奥斯曼帝国希望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军事与商业条约期待奥斯曼帝国从背后攻击奥地利但是奥斯曼苏丹拒绝了普鲁士的结盟要求对于奥斯曼帝国而言坐观奥地利与俄国卷入欧洲大战消耗两国的国力是有益于奥斯曼帝国的生存与安全的欧洲的战争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近三十年的和平此时东方问题与欧洲国际体系还是分立的而普鲁士的结盟要求势必会将奥斯曼帝国拉入欧洲国际体系之中因此短期来看奥斯曼帝国采取孤立的政策合乎其国家利益但是正是在这三十年中欧洲地缘政治结构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俄国在七年战争中进入中欧的心脏地带几乎占领柏林北欧体系与西欧体系融为一体而奥斯曼帝国则成为孤岛当欧洲的次区域体系合并的时候奥斯曼帝国依然作为异质性力量存在受到欧洲体系的持久性的挤压  

  七年战争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战争不仅在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还在北美加勒比海印度等殖民地展开七年战争进一步凸显了欧陆均势体系和海外殖民体系嵌套在一起的趋势欧洲的海外扩张不仅改变了殖民地的发展方向反过来对欧陆的均势体系产生了反作用麦克尼尔说: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令欧洲内部的均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处于欧洲边缘的国家(尤其是英国和俄国)能够更快地增强对资源的控制处于更拥挤的欧洲中心的国家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欧陆均势体系就是一个内核英国和俄国这两个处于欧陆边缘的国家开始崛起欧洲大陆的均势体系的维系越来越依靠英国和俄国这两个平衡者英俄两国隔欧洲大陆而相互制衡并维持欧洲体系的平衡  

  俄国的大陆扩张和英国的海洋扩张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力量尤其是英国代表着一种新体制的出现税务机关议会国债和中央银行构成了英国的权力四角使其借贷成本远远低于自己的对手战争越来越成为烧钱的生意低成本的融资更能够支撑长期战争“1689-1713英国荷兰及其大陆上的盟国同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打了二十五年几乎接连不断的仗这场战争既为争夺财富又为争夺威势结果证明有更大海上力量去征集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的一方最终获胜通过海外市场的大循环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财富环流体系英国越来越具有大西洋的属性而与欧洲大陆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英国的光荣孤立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英国就已经成为欧陆均势体系的平衡者从那个时候就形成了一项战略传统即在联盟战争中必须向欧洲大陆派遣远征军和向欧陆盟国提供其他支援而不能单凭英国的海上优势  

  发端于西欧的现代国际体系在地理空间上逐渐覆盖了整个欧洲奥斯曼帝国面对的不再是单个的国家或者基督教国家组成的松散的联盟而是一个现代国际体系这一体系蕴涵着巨大的扩张力量东方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欧洲化的进程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东方问题的主体位移由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单个国家之间的互动变为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国际体系中的变迁当然这一过程是被动的奥斯曼帝国在东方问题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欧洲国家所替代第二东方问题发展逻辑的欧洲化随着欧洲国际体系的扩张奥地利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欧洲现代国际体系的成员无论奥斯曼帝国还是俄国都不得不按照欧洲国际体系的规则行事奥斯曼帝国无法孤立于欧洲体系之外而是借助欧洲的国际关系规则尤其是均势外交的帮助而延长了生命第三欧洲国际体系的结构更加复杂至少包含了侧翼大国与欧陆中等强国海权国家与大陆国家欧陆均势体系与海外殖民体系三对矛盾组合奥斯曼帝国则恰恰处于这种博弈切面的夹缝之中欧洲体系的广度和密度都在提升对奥斯曼帝国必然形成碾压之势东方问题由此成为德国问题之外又一重大而难解的问题 

    

  七年战争后俄国普鲁士以及奥地利成为主导中欧未来发展的大国这种权力格局的变化带来了连锁反应并使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的欧洲地图改绘。1768因波兰王位继承问题奥斯曼帝国与俄国重开战端欧洲的战火刚刚熄灭东方问题再次成为矛盾焦点  

  土俄战争不是一场双边战争而是东方问题”“欧洲化的一个新阶段欧洲诸多列强间接卷入其中欧洲体系对奥斯曼帝国的挤压也进入新的阶段土俄战争中俄国无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都居上风随着俄国军队在多瑙河地区的推进普鲁士与奥地利甚为不满:对于奥地利而言俄国在多瑙河地区的扩张无疑压缩了奥地利与俄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它不希望看到俄国成为巴尔干半岛的常客与俄国为邻无疑是一场噩梦对于普鲁士而言俄国迅速扩张版图扩大而普鲁士则难以获得利益如果奥地利与俄国开战普鲁士难免卷入其中因此普鲁士既不希望两大帝国开战也不愿意看到俄国在巴尔干继续扩张只有瓜分波兰才会使三个国家达成妥协因此普鲁士认为这场由波兰引起的战争需要波兰做出赔偿最终战争以瓜分波兰而终止奥斯曼帝国意在保护波兰极其矛盾的是最终的结果是波兰的消失。1774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俄国获得了黑海出海口同时成为巴尔干半岛的东正教徒的保护者俄国在黑海沿岸地区所取得的进展表明以前欧洲国家试图阻止俄国参与中欧事务但现在这种努力失败了俄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均势体系的平衡者甚至是破坏者“《库楚克凯纳吉条约》给予俄国的战略优势使得奥地利人法国人英国人和普鲁士人大为惊恐在随后的反对俄国战争成果的政治运作中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英国和法国格外希望支撑住这个摇摇欲坠的穆斯林帝国以其作为反对俄国进一步扩张的屏障  

  波兰是北欧体系和东南欧体系的隔离带是欧洲国家抵挡俄国的屏障波兰的衰落让俄国成为欧洲体系的仲裁者。1787年的土俄战争是叶卡捷琳娜拉拢奥地利联合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俄国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东方问题的权力格局俄国权力的快速增长引起了欧洲强国的不安尤其是英国此前老皮特支持俄国变成一个欧洲国家以此来制衡法国的势力小皮特是第一个认识到俄国的权力增长是英国威胁的英国首相他认为如果奥斯曼帝国垮台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那么将是英国利益的巨大损失为了制衡叶卡捷琳娜的扩张伦敦与柏林联合给俄国发去了最后通牒要求俄国放弃吞并的领土迫于英国与普鲁士的压力加上瓜分波兰的前景叶卡捷琳娜在1792年1月9日签订了《雅西条约》。《雅西条约》是近东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俄国作为一个近东强国的崛起黑海已经成为俄国的出海通道下一个目标便是地中海«雅西条约»还标志着英俄对抗的开始揭开了19世纪英俄争霸的序幕对于奥斯曼帝国而言外部强国的介入缓解了被瓜分的压力当波兰被三个国家从地图中抹掉的时候奥斯曼帝国便失去了屏障直面不断扩张的欧洲体系巴尔干半岛成为奥斯曼帝国与欧洲体系对峙的前沿当然无论奥地利还是俄国都需要越过各种地理障碍才能占领巴尔干半岛另一方面除了俄国之外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瓜分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帝国不愿意与俄国比邻而居更不愿意被俄国所包围而普鲁士与奥斯曼帝国相距遥远英法等国在奥斯曼帝国具有重要的商业利益随着俄国的崛起尤其是俄国自视为第三罗马对君士坦丁堡以及黑海海峡抱有不可遏制的野心和诉求奥斯曼帝国就被动卷入到了欧洲体系之中  

  法国大革命是东方问题的转折点当法国爆发革命时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国务秘书认为这是真主赐福他希望这场叛乱像梅毒一样传遍与奥斯曼帝国对抗的那些帝国之中使这些国家陷入彼此争战的泥潭中而这种局面毫无疑问将有益于奥斯曼帝国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初的前几年奥斯曼帝国安享了几年的和平欧陆的内战让奥斯曼帝国保持了相对超然的地位但是革命的浪潮既冲决了基督教国家的堤岸也涌向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在这场汹涌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浪潮中早已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只能随着欧洲大陆的战争潮涌来回摆动  

  第一次反法同盟解体之后东欧三国签订秘密条约:如果奥地利不能从法国夺取比利时就可以获得巴伐利亚或者威尼斯以作补偿在合适的时机出现时三国将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此时东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欧洲均势的一个因素换言之奥斯曼帝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欧洲的均势体系之中而真正结束奥斯曼帝国孤立状态的是拿破仑。1798拿破仑入侵埃及奥斯曼帝国与法国反目两国几百年的盟友关系出现裂痕当然拿破仑攻击埃及是为了掐断大英帝国与印度之间的联系七年战争之后英国获得了一个亚洲帝国从希腊半岛到波斯之间的通道就成为英国防御的重点英俄两国的力量也在奥斯曼帝国针锋相对拿破仑入侵埃及将奥斯曼帝国彻底卷入一个以西欧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来衰落的奥斯曼帝国需要在欧洲均势体系的夹缝中生存拿破仑的军队开往埃及之际俄国在大陆的军事压力得以缓解俄国通过外交手段从奥斯曼帝国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其权力边界得到进一步扩展。1799年1月3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这一条约扭转了两个帝国三百多年来的对峙状态也断送了奥斯曼帝国与法国几百年的同盟条约本身就构成了18世纪的第二次外交革命根据该条约俄国舰队最终可以通过黑海海峡进出地中海  

  随着欧洲战争形势的变化奥斯曼帝国的外交也随势而动现在它被纳入拿破仑的扩张主义计划范围并且反复再三地被当作它的世界范围图谋的一个目标最希望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还是俄国但是在1802年《亚眠和约》签订之后瓜分计划也被搁置和约规定:土耳其政府的领土属地和权利应和战前一样保持完整本最后和平条约应被宣布同样适用于大不列颠国王陛下的盟国崇高的土耳其政府土耳其政府应尽可能不延误地被邀请加入本条约奥斯曼帝国在法律上已经成为欧洲国际体系的一部分其地位不仅需要自己捍卫也取决于欧洲国际体系的变动  

  法国从埃及与叙利亚撤军之后法国与奥斯曼帝国的传统友谊得以恢复双方在战争中相互支持也大有可能。1805拿破仑在乌尔姆和奥斯特里茨打垮了奥地利的军队逼迫其退出战争普鲁士也遭遇了失败反法联盟只剩下英国与俄国虽然英俄也存在着诸多矛盾但是两国在反对任何第三方力量改变东南欧权力格局方面拥有共同的利益  

  拿破仑的扩张将欧洲的各个区域性的国际体系融为一体重划了欧洲的版图恢复了被大国瓜分的小国波兰复国就得到了拿破仑的支持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勒姆三世希望借助拿破仑的力量恢复对多瑙河两公国和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1806塞勒姆三世在拿破仑的鼓动之下向俄国宣战这场战争既是拿破仑宣传与鼓动的结果也是东方问题发展的逻辑使然塞勒姆三世决定与法国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以保卫帝国的生存这是奥斯曼帝国外交的创举将帝国的安危置于一个通过双边条约而结交的欧洲盟友的保护之下当然这种双边关系要遵循欧洲国际体系和外交法则  

  然而为了拉拢俄国拿破仑还是准备牺牲奥斯曼帝国的利益法俄两国缔结了瓜分欧洲大陆的《提尔西特和约》不过两个皇帝的目标背道而驰拿破仑希望得到俄国的支持以击败英国而亚历山大一世则希望获得法国的同意来瓜分奥斯曼帝国当亚历山大提出要占领君士坦丁堡时拿破仑非常愤怒:君士坦丁堡不可能!这将意味世界帝国!因此,《提尔西特和约》注定是短命的拿破仑试图弥合两国目标的鸿沟他提出法俄两国联合远征英属印度拿破仑猜测当远征军到达印度的时候伦敦的小店主便会跪倒在法国的面前而俄国可以得到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但是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俄国的积极响应因为达达尼尔海峡被法国占据俄国依然难以出入地中海对于俄国而言黑海海峡两端的海峡缺一不可如同电路的正负极一样缺少任何一端都难以形成电流除了法俄关注黑海海峡外英国也认为海峡问题关乎英国的核心利益。1809年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达达尼尔条约»规定在战时海峡对战舰关闭并认为这是奥斯曼帝国古老的传统原则毫无疑问这是英国在外交上的巨大胜利作为东方问题的另一个焦点---海峡问题浮出水面围绕黑海海峡欧洲强国进行了持久的博弈最终以国际性公约确定了这一水道的地位  

  法兰西帝国在欧洲快速扩张欧洲大陆几乎都在法国的控制之下不是其附庸就是保护国为了与英国争夺霸权拿破仑构建大陆封锁体系封闭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市场欧陆强国与海洋强国的博弈加剧。1812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的«布加勒斯特条约»便是英国分化法俄联盟的外交成果这一条约破坏了法俄之间的盟约瓦解了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  

  «布加勒斯特条约»对奥斯曼帝国而言可谓有得有失:帝国边缘地带进一步受到俄国的侵蚀塞尔维亚自治比萨拉比亚并入俄国而奥斯曼帝国从中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奥斯曼苏丹借助这一时机强化了手中的权力凝聚了改革的共识力图将奥斯曼帝国转变为欧洲样式的现代国家条约第八条并没有对塞尔维亚的地位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要求奥斯曼帝国对塞尔维亚人实施仁慈和宽大的政策奥斯曼帝国军队将重新进驻塞尔维亚地区但是要给予塞尔维亚适当的自治自己管理内政确定贡赋总数并由他们直接征收当拿破仑大举进攻莫斯科之际奥斯曼帝国军队重新占领了塞尔维亚恢复了对边缘地带的控制无论是奥斯曼帝国的命运还是边缘地带独立的前景都受制于欧洲局势的发展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几乎欧洲所有地区都未能独善其身奥斯曼帝国就是在这种情势之下被裹挟而下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战后缔结的一系列和约居然没有对东方问题做出安排维也纳体系只是在欧洲大陆重建一种均势格局东方问题遗忘事后证明这是当时维也纳和会的参与者犯下的一个致命的错误参加会议的国家中没有奥斯曼帝国单凭这一事实就令会议有意局限于小欧洲的意图昭然若揭因为唯有如此,东方问题才会成为一个特殊问题才可以避开维也纳会议决议来处理的轨道  

    

  维也纳和会的安排几乎忽视东方问题的存在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曾经建议战胜国要保证近东地区的现状但是遭到俄国的反对沙皇并不认为«布加勒斯特条约»是厘定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关系的最后法律文件因此保证现状就是限制俄国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在俄国的反对之下东方问题搁置恰恰是维也纳和会对东方问题的漠视最终使东方问题成为困扰欧洲协调的最主要的议题之一斯塔夫里阿诺斯批评维也纳和会并没有提出解决东方问题相应的办法巴尔干的边界并没有受到维也纳和会的任何影响俄国占据了比萨拉比亚奥地利继承了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的遗产爱奥尼亚群岛在1863年之前处于英国的保护虽然维也纳和会并没有讨论东方问题但是新的欧洲秩序的确立同样给东方问题带来了多重影响忽视本身就是东方问题欧洲化的表现  

  第一英国的进入。1798年法国攻占埃及之后英国意识到自己在东地中海的利益在战争期间占领了马耳他岛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前奥斯曼帝国是英国通往印度的战略通道英国的介入改变了东方问题既有的权力格局在此之前奥地利俄国与法国是影响奥斯曼帝国命运的外部力量英国进入之后东方问题进一步成为两个侧翼大国与欧陆中等强国多重博弈的焦点当然这一变局也给奥斯曼帝国提供了对抗俄国的可能依靠,1841年的«伦敦海峡公约»以及克里米亚战争便是英国介入甚至主导东方问题的明证  

  第二欧洲协调约束了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反法战争胜利之后俄国是欧洲第一陆军强国如果没有制度与道德价值的约束俄国可能会进一步扩张维也纳体系重建了欧洲均势格局权力平衡与制度约束对俄国的扩张形成了有形无形的制约神圣同盟虽然镇压了各国的起义与革命但却是以保持现状为出发点这对俄国对外扩张也是一种制约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俄国在欧洲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欧洲大陆的控制权此时俄国在西部边界的扩张已经达到最大限度面对衰落的奥斯曼帝国俄国意识到把整个帝国占为己有即使可能也是不利于加强俄国的实力的。19世纪30年代俄国采取了一种参与的姿态对苏丹继续施加压力促进俄国利益同时保存土耳其政权的一般结构以避免或推迟极难解决的君士坦丁堡和海峡的前途问题。1848年革命则为俄国扩张提供了机会借助镇压欧洲革命的机会俄国强化了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促使奥斯曼帝国清除巴尔干地区的革命分子并且获得了干预多瑙河公国的权力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实际上是俄国的省份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奥地利的背叛使神圣同盟不复存在奥地利获得了短期优势却将自己置于与俄国对抗的前沿如基辛格所论述的:一旦奥国主动摆脱共同价值观的束缚就同样让俄国获得解放使之完全可根据地缘政治的取舍来订定本身的政策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俄国势必与奥地利为巴尔干的前途而起冲突也总有一天会想到打倒奥地利帝国  

  第三民族主义思潮撬动了奥斯曼帝国的边缘地带并引发了多场战争东方问题的有形的边界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意识形态权力的板块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法国革命思潮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巴尔干半岛激发了巴尔干民族主义思潮法国大革命唤醒了所有的人近东所有的基督徒都在祈祷上帝希望法国能够发动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进而将他们解放出来当拿破仑并没有采取解放行动的时候巴尔干人开始自我解放希腊解放运动在19世纪20年代一直困扰着维也纳体系也是维也纳体系开始松动的起点在希腊起义之初欧洲强国采取漠然的态度一方面民族解放与维也纳体系的保守主义原则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用梅特涅的话来说奥斯曼帝国并不在欧洲文明之内况且苏丹是希腊合法的统治者然而1826年前后欧洲强国纷纷转变态度介入希腊起义列强之所以如此有三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是爱琴海上势将演成长期动乱和海盗出没的那种僵局原因之二是先发制人挫败俄国的愿望而更难以确切说明的则是受过古典教育的欧洲人甚至包括对希腊有好感的评论家的关切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国家是他们所熟悉的至于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便另当别论相比之下俄国占得先机。1829年9月14土俄签订«阿德里安堡条约»该条约使俄国在多瑙河与高加索两地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并且将俄国的边界向南大大推进对于俄国的扩张英国朝野上下大为不满格雷伯爵在议会中演说时指出:如果这个条约被批准那么土耳其政府的独立就会丧失欧洲的和平就会受到威胁一向亲俄的帕麦斯顿勋爵也承认:俄国在多瑙河口南高加索以及黑海沿岸等地区扩张疆界是同它在土耳其战争开始前对整个欧洲所作的庄重声明绝对不符合的希腊革命使维也纳体系的大国共管体制基本失去了效力而埃及的阿里在19世纪30年代掀起的危机则使欧洲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暴露无遗保罗施罗德认为欧洲外交体系没有成功应对土耳其和埃及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他的基本解释也是足够清晰的:法国和英国没有让苏丹相信他们的承诺和警告或者没有让穆罕默德恐惧于他们的海上强制  

  第四维也纳体系构建了一种静态的体系它不仅忽视了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也无视经济力量对国际关系的冲击而正在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正是分化瓦解维也纳体系的最核心的力量之一。19世纪发生的双元革命在维也纳体系中几乎没有得到体现维也纳体系对欧洲领土所作的安排基本没有考虑民族主义的因素从边界的角度而言维也纳体系中存在着多处边界破碎的易燃点:比利时意大利德意志波兰和东方问题当比利时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被依次解决之后东方问题成为欧洲体系留下的唯一的易燃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巴尔干这个欧洲的火药桶恰恰是欧洲制造的不是巴尔干人将欧洲拉入战争而是欧洲将巴尔干置于风暴眼的位置基督教民族主义的成功必须归因于商人移民社群的出现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但若非奥斯曼帝国军事和行政的软弱无力---尤其是在帝国的边缘地区---以及国际权力均衡的变动这些原因全不值得一述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族主义思潮最终撕裂了维也纳体系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双重挑战:帝国边缘地带的民族主义反叛和殖民主义对帝国边缘地带的侵蚀虽然奥斯曼帝国加入了欧洲体系但是体系的竞争和挤压让奥斯曼帝国边缘地带要么成为独立国家要么成为欧洲强国的殖民地比如阿尔及利亚 

    

  19世纪之交欧洲体系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18世纪的欧洲战争还是王朝战争国家治理的结构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19世纪则是以民族主义思潮涌动工业化启幕为特征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体系主要解决欧洲侧翼大国与欧陆中等国家之间的均势奥斯曼帝国也成为维也纳体系的潜在成员但其边缘的巴尔干地区早已经被卷入到欧洲的国际体系之中这也是欧洲体系在欧洲大陆的扩张与此同时欧洲的工业化使其殖民体系扩张到全世界形成了欧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进而造就了全球意义上的国际体系海权和陆权所代表的不同的权力扩张逻辑被呈现到了全球舞台上而奥斯曼帝国恰恰处于英国所代表的海权体系与俄国所代表的陆权体系的交锋地带此外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改变了欧洲国家治理和动员的模式以及欧洲国际体系的互动模式奥斯曼帝国被动卷入到一个新型的欧洲国际体系之中东方问题变成了欧洲体系的一部分欧洲地缘政治模式与欧洲国家的动员模式改变了东方问题的逻辑: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参与欧洲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却仍然难以适应欧洲体系一直存在的锦标赛帝国的边缘地带在欧洲体系的挤压之下纷纷沦陷而巴尔干地区不仅是英俄两个侧翼大国的竞争地区同时也是欧洲中等强国奥地利与俄国的争夺地区俄国和英国等侧翼大国的海外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洲内部竞争的压力但当其海外扩张遇阻海外压力就会返回欧洲巴尔干地区最终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其根源仍在于欧洲体系存在的竞争压力在这一地区不断积累这实际上还是东方问题欧洲化的体现。(注释略) 

 

http://www.cssn.cn/gjgxx/gj_ozyj/201911/t20191105_5028073_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