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30日 08:11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陈凤英
G20机制性改革势在必行,新兴市场的新思维,应该是推动其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转型。
始于华尔街金融风暴的二十国集团(G20),在2013年走到了俄罗斯圣彼得堡。但9月的峰会,将面临异常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
首先,借新兴市场发展遭遇的麻烦,西方舆论极力唱空。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靠新兴市场牵引。据统计,世界经济增长的3/4得益于新兴市场,其中仅中国就贡献了1/3。但新兴经济体当年的透支发展——2010~2011年分别增长7.6%和6.4%——却酿成了过度投资与泡沫经济的苦果。
危机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持续量化宽松,导致热钱大量流入新兴市场。但近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又反复吆喝,将提前退出量宽政策,扰得全球市场鸡犬不宁。美国经济预期走强,使美元资产更受青睐,热钱开始撤离新兴市场。同时,欧债危机触底,资金加速回流。全球资本流动转向,加剧了新兴市场的内部结构问题,也导致其经济增速放缓。
此时,西方则大做文章,舆论大肆唱空,市场疯狂做空,并将一些新兴市场推向了危机边缘。巴西、土耳其等国经济减速,通胀上升,失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西方媒体则添油加醋,恶炒“金砖”褪色,不再是世界经济引擎,并预言“第三波危机”将降临。
鉴于此,在圣彼得堡峰会上,“金砖国家”需联手其他新兴国家,要求G20强化对新兴市场的关切,呼吁美欧日承担起“强劲、可持续、包容和平衡增长”的国际责任,增加宏观政策透明度,实施有序审慎退出政策,争取在峰会上达成共识,拿出管控热钱的可行性方案,并委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订风险防范预案。
其次,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带动下,发达经济体整体形势有所改善,导致其心态发生变化。
美国经济复苏已持续近4年,实现了实体与虚拟经济同步复苏,前景相对明朗;欧债危机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经济止跌回升。
但需要看清的是,发达经济体尤其是欧洲经济仅仅是脱离了“重症监护”,转入“普通病房”,病体仍需长期调理。但是,即使只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一丝光亮,也使发达国家浮想联翩,心态开始发生变化。比如,最近美国桥水联合基金公司放言,在今年世界经济74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中,新增增量约为2.4万亿美元,其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的贡献率约为60%,自2007年以来首次超过中印等新兴经济体。
事实上,在IMF今年4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74万亿美元和2.4万亿美元这两个数据与桥水联合基金所称的基本吻合,但是,关于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数据截然相反。据IMF预测,今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GDP的增量将约为1.8万亿美元(未包括“四小龙”,其被计入发达经济体)。可见,今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超过70%。
桥水联合基金缘何作出失实判断?不管是无意失误,还是有意歪曲,它的确为西方的“唱空”论加了一把柴。
在圣彼得堡峰会上,新兴市场应明确阐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应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包容发展,切忌以种种手段转嫁危机。
最后,合作意愿弱化,离心倾向显现。
随着危机渐渐离去,G20成员间分歧增多,保护主义泛滥,南北“平起平坐”共治全球经济的氛围被打乱。特别是,美国霸权主义在回归,奥巴马坦言,“抓住千载难逢机遇”,重构世界经贸格局——在亚太,搞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在大西洋,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而日本近期已正式加入TPP谈判,欧日也开始洽谈经济合作协议。这些,都导致国际市场支离破碎,多边合作四分五裂。
因此,在圣彼得堡峰会上,新兴市场需要齐心协力,反对保护主义,促进多边合作,重启多哈回合谈判,支持WTO在国际贸易中起主导作用,要求所有区域机制遵守透明、公平、开放、包容原则。
无疑,G20机制性改革势在必行,新兴市场的新思维,应该是推动其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转型。
http://news.ifeng.com/shendu/hq/detail_2013_08/30/29157841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