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酒店改造及扩建工程预计明年下半年完工,整个项目的投资规模达到5000万欧元。这在当时是中国企业对比利时直接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处施工工地上,中国海航集团项目工程师雷栩对记者说。
近年来,中国对欧投资大幅增加。德意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12年底,中国对欧投资额较两年前翻了两番,达到270亿欧元。而且在未来10年间,中国对欧投资额仍将显著增加。
欧洲已成为最吸引中国投资的目的地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投资者纷纷从欧洲撤资,中国资本非但未撤离,反而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大量来自中国的资金加大进军欧洲市场的力度。德意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12年底,中国对欧投资额较两年前翻了两番,达到270亿欧元。
中国山东重工集团收购德国叉车制造商凯傲集团25%的股份;中国三一重工集团全资收购德国混凝土行业巨头普茨迈斯特;中国国家电网投资21亿欧元购买意大利国有存款银行能源网资产35%股权;中国复星集团出资10.38亿欧元收购葡萄牙储蓄总行保险公司的80%股权。
这一连串的动作仅仅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一小部分。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中国9月对外投资额为97.9亿美元,同比增加了90.5%。该数字在8月份为126.2亿美元,同比增加超过一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同比更是增长了218%。
据比利时安特卫普管理学院发布的《欧洲—中国投资报告2013—2014》显示,2012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总存量逾5000亿美元,以境外直接投资流量计算,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重要直接投资来源国。欧洲已超过美国成为最吸引中国投资的目的地。
根据信息技术公司艾玛迪斯的数据,2013年初中国在欧洲直接投资企业为7148家,企业资产总额为878亿欧元,中国企业投资的欧洲国家也由两年前的28个增至35个。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有迹象表明,在未来十年间,中国对欧投资额仍将显著增加。”
并购是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主要方式
早期,来自中国的资本主要集中在资源和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而如今,投资内容正显现出多元化特点,地产、医疗等领域均可见中国资本的身影。在投资方式上,并购已成为中资在欧洲投资的主要方式,投资者能以此获得专业技能、专有技术以及品牌,增强公司未来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中国企业投资重点由最初向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转向扩大对欧美国家投资。
美国前沿战略集团主任、《中国向西:中国企业走向全球面面观》一书作者贝卡勒认为,对新的技术与管理技能、品牌以及市场扩张的需求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主要动力。贝卡勒向记者表示,“越来越多的外国消费者使用联想电脑、华为手机、海尔冰箱。中国的企业走向海外,首先是获得国外的高新科技和管理经验,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同时借助技术实力加强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甚至向世界市场推出高端产品。其次是获得全球性品牌,以此迅速拉近和西方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最后是在竞争日趋激烈、行业产能过剩和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寻找新市场空间。”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经济学教授艾克拉斯对记者表示,“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经济环境恶化,欧洲公司不得不转向新兴市场,这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资金的进入提供了机会。此外,低廉的资产价格遇上了中国对外投资向收购品牌、技术的结构性转变,都造成近几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大幅增长。”
艾克拉斯认为,中国许多企业,在国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开拓国际市场,而资本运作则是最快的方式,可以迅速将成熟企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转化成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活动愈发抢眼
在中国海外并购投资的活动中,以前主要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但现在这一趋势正在发生改变:私营企业表现愈发抢眼。德意志银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3年间,中国民营企业在欧洲并购活动中的份额超过30%,远高于此前3年里的4%。
《欧洲—中国投资报告2013—2014》显示,目前欧洲82%的中资企业由个人或者家庭投资者拥有。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能更好地贴近当地市场,因此在欧洲市场上也获得了更高的认可度。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私营企业的活跃度依然会很高。
今年7月,中国弘毅投资斥资9亿英镑收购英国餐饮连锁企业“比萨马上诺”,成为欧洲餐饮行业过去5年中金额最大的并购案。
“在寻求新技术、知名品牌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愿望推动下,越来越多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需求被激发,他们也正在积极地寻找目标,以增加自身在国内市场和国际扩张中的竞争力。”艾克拉斯说。
普华永道公布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2014年上半年,中国私营企业海外并购年交易总金额位列历史第二,环比增幅高达218.6%。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尼古拉斯认为,中国政府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外向性,国内的产能相对过剩与激烈竞争也促使企业转向外部市场寻找利润。对于中国投资给欧洲带来的收益,尼古拉斯对记者表示,来自中国的投资使得欧洲的研发投入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其次,也让欧洲的企业能够剥离不良资产,获得亟须的资金。此外,欧洲企业也可以借助“中方伙伴”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http://www.qstheory.cn/international/2014-10/29/c_1113021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