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俄罗斯学者雅科夫•别尔格尔论中国模式
作者:贾瑞霞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更新时间:2010-07-06 09:03:18
一、论题的缘起:

2009年9月30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雅科夫·别尔格尔在《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网页)发表文章《新领导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就中国模式进行阐述。

学者指出,世界上只有不多的国家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完成两次全面的变革,中国就是其一。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压迫。在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与全面统一的旗帜下,中国努力奔向新生活。这是第一次变革。

30年之后开始的第二次转型是政治改革,对外开放,培育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多样的生活方式成为主要的运动方向。由此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中国在其历史发展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冲刺”,但没有动摇政治与社会稳定,没有损害国家的民族团结与领土完整。

别尔格尔指出,中国借鉴外部诸多事物的同时,也对周边世界显示了更多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急遽动力激励了更多专家在21世纪初就预测中国将不可避免的成为最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这一前景。中国顺利地实施完善国民经济的计划,带领亚洲走出危机,促进了全球经济前景的趋好。

一批新领导出现在世界舞台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中国就首当其冲。但别尔格尔质疑,1、准备追随美国“航线”的国家、人民圈子的缩小是否会导致北京的作用——不仅是地缘政治与经济,而且包括文明方面——的扩大?

2、中国在世界的未来优势是建立在“软实力”文化基础上还是建立在人类接受与分享中国价值观、中国发展模式的意愿不断增长的基础上?

二、对英国记者马丁·雅克著述的评论

针对英国记者马丁·雅克2009年夏出版的著述中认为中国毫无疑义将统治世界的观点,别尔格尔评价道:这些未来学者们的“洞见”与现实的相关度很低。这经常发生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身上,他们把自己的理想结构从另一个体系投射到一些国家——无论是前苏联、古巴或者今天的中国。其结果是他们有时只是加重了那些来自公开的危言耸听者给世界带来的恐惧。

对于经济规模,雅科夫·别尔格尔认为,中国多半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上超过美国,但这不会发生在最近10-20年内。在评价各国经济时,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不是最主要的指标。如果计算人均指标,中国排名还没有进入世界前100位。

至于马丁所说的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别尔格尔认为,很长时期内人民币不可能取代美元,中国货币暂时还不可兑换。而自由兑换将不可避免的造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不利。

关于科技实力,学者承认中国在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暂时还没有一位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奖。马丁所谓的“与邻居回到藩属关系”纯粹是想入非非。很难想象,哪怕只有一个中国的邻居同意这样的角色。

三、中国的现代化与变化

别尔格尔指出,中国在不断现代化,中国在变化之中。

他认为,未来学者们透过传统准则的棱镜阐释未来中国的尝试会引起不少问题。文化传统保存了很多内涵甚至是为中国政府提供了道德支撑。但走向市场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及卷入全球化导致的不只是经济的结果。在更大程度上它们将导致人与民族的心理和特性发生最深刻的变化。

俄学者认为,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现代化是经济成就的基础。但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城市文明不只有益处,同时会造成道德衰落与异化,摧毁家庭纽带,提高犯罪率。但迄今为止,中国能够将这些不良后果降至最低。

在中国,个人与国家、集体的紧密同一性并未消失。但个人利益已经不被看作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其他资本主义恶习的表现。相反,个人利益成为鼓励个体首创性与进取精神的强大动力。过去的平均主义与任人唯亲渐渐被竞争、成果与效率的定位取代。宗法制度、家长作风、依赖经常性的国家监督逐渐成为过去。

在中国,法人与自然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缺乏契约关系是根深蒂固的。快速生长的中产阶级成为新的社会阶层,为形成公民社会提供了基础。

俄学者认为官僚政治在中国仍旧强势。但今天官员们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以任命方式,而更多地通过公开考试遴选。在中国各个层次上通过决定的速度,如同投资者调查所显示的,超过了现在的很多国家。

现代化还涉及对外政策。中国多次宣布不走重建帝国的道路,不在世界上称霸,不会当类似美国那样的世界警察。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这些表态,但至少北京目前在国际上的表现是无可指责的。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中国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和平环境。当中国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它会愿意承担责任来解决复杂的国际问题,如不扩散核武器,防止饥饿和贫困,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气候变暖等。

四、作为人类财富的中国模式

别尔格尔指出,中国专家不久前还强调中国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他们说中国的发展模式与本国特点有关,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人口、文化和文明,因此中国模式不太适于其他国家复制。但随着国家实力的提高,他们强调的重点也发生着变化,越来越经常谈到中国经验具有世界意义,第三世界国家(首先是非洲国家)可以从中国的道路中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金融危机再次证实了中国模式的生命力,提高了中国模式的威望。

中国模式从西方思想中吸取了与建设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有关的不少东西。这有助于中国模式的吸引力,使其真正具有普遍意义。中国主要只是不接受西方对民主的解释:以多党制、权力分配和普选为基础。

俄学者指出,北京从来不拒绝民主。这个概念反映在党的许多重要文件中,但其内涵不同于西方。中国正在进行讨论:应当发展自下而上的民主还是自上而下的民主;党内民主与公民民主、协商民主以及代议民主的相互关系应该是什么样。

但中国政策不准备为发展民主而牺牲政治与社会的稳定。中国60年的历史不只一次证明了这一立场的充分性。因此推进民主进程不能匆忙实现,至少应在必要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条件成熟的时候。

俄学者认为,中国准备回应全球性的时代挑战。金融—经济危机不仅是考验,而且是机遇,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实施社会生活各领域不可避免的改革,以便更多地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内需从而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多依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改革医疗卫生体系,使老百姓能够看得起病。

最后,别尔格尔设问:世界是否准备接受中国挑战并利用中国经验造福人类?世界能否与中国一道建立平等、互利和有效的战略伙伴关系?

他认为,人类的将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贾瑞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