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举办“气候变化、北极航道的开拓与中欧合作前景”学术讲座

2021年3月1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在所内大会议室举行“气候变化、北极航道的开拓与中欧合作前景”的学术讲座。本讲座是欧洲所“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一期,讲座主讲人是原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外交部北极事务特别代表高风。欧洲所副所长陈新主持了讲座。

高大使讲座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高大使指出,气候变化议题是欧洲首先倡导的。欧洲推动气候议题有三方面考虑:第一,出于对气候变化的关切,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第二,借绿色议题彰显欧洲价值观和政治领导力,第三,借气候议题解决经济竞争力问题,一方面推动产业创新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保证跟发展中国家的公平竞争。

第二部分为“气候问题的全球应对”。高大使指出,1980年代末气候议题在联合国首次作为正式问题被提出来,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开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又缔结《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2015年签订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文件。

第三部分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高大使指出,中国起初认为欧美提倡议题,意在扼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因此对该议题多有保留,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政府逐渐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文件开始将能源和环保问题,纳入到可持续发展问题框架中予以解决,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政府希望借助气候转型,打造经济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并在外交上获得主动权。

第四部分为“北极航道的开拓”。高大使指出,北极是欧洲侧翼,气候变化晴雨表,未来经济发展新边疆,有着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随着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北极航道将可能开通多条航道,这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地缘政治、气候生态影响。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北溪二号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气候变化移民、中欧气候谈判的互动和影响、核电技术的使用等问题展开讨论。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孔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