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研究所举办首次月度学术研讨会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大力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发展,2022118日上午,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成功举办首次月度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国别研究室、中国社科院中德合作中心承办。研讨主题为“朔尔茨访华背景下的中德与中欧关系。欧洲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致开幕辞,全所人员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科院中德合作中心主任杨解朴副研究员、欧洲所国别研究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胡琨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黄萌萌博士、彭姝祎研究员,分别围绕德国内政、德国经济、中德关系、法德关系等做了主题发言。 

  杨解朴老师从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德国交通灯”联合政府整体运转、民意支持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德国国内政治形势她认为当前执政三党彼此存在政策分歧相较于2021年的联邦议会大选,三党总体支持率下降,但短期内政府仍将保持稳定。德国民众,特别是东部州民众对于能源价格高企和通货膨胀加剧不满情绪上升,加之德国国内游行示威持续,将对德国内政形成较大压力 

  胡琨老师认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随着德国能源再平衡政策的落实,廉价的俄罗斯能源逐渐离德国远去,对经济的拖累效应逐渐显现。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体系的破坏性影响不可忽视。在高通胀压力短期内无法缓解的情况下,德国中短期内经济发展前景并不乐观,2022年第二季度德国经济总量环比增速仅有0.1%,衰退风险急剧上升。与暂时的通胀压力相比,能源价格高企对德国经济运行模式的负面影响则更为深远。制造业在德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占国民经济比重高达27%,远高于英国和法国的17%。而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又与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密不可分。依托低廉的能源价格,德国化工和钢铁等行业可以低成本生产工业中间产品,低价的中间产品又促进了德国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今,能源价格上涨使产业链上游的能源密集型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例如化工巨头巴斯夫着手削减产量,而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的市值相比2022年初已缩水一半。这些压力又沿产业链传导至其他产业,给德国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带来严重的冲击。而德国政府10月将最低工资上调至每小时12欧元,更使得形势越发严峻。面对能源危机可能会给德国经济带来永久性损害的威胁,德国政府采取的应对策略是依靠整体良好的财政状况,积极运用财政工具,尽可能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并促进经济运行适应新的市场条件。 

  黄萌萌博士对近年来中德关系进行回顾与展望。德国主流媒体民调与商调数据显示,此次朔尔茨访华承受较大的内政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执政伙伴与媒体。疫情期间,德国大型跨国企业在华投资不减反增,尽管德企普遍倾向以供应链多元化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但对华“脱钩”并非选项。朔尔茨此旨在与中国进行坦诚交流,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中维持双方合作。朔尔茨访华成果清单表明未来中德在经贸、全球治理领域仍有较大的合作空间,但德国对华战略会延续“合作、竞争与制度性对手”的三维框架,只是在具体政策中三种维度比重将会有所变化。 

  彭姝祎老师就德国新政府上台后法德轴心的力量对比变化和法德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在后默克尔时代,法国的地位相对上升,德国相对下降,此前德强法弱的格局有所变化,法德关系趋于平衡;其次,尽管法德都是弱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受到一定掣肘,但法德轴心对欧盟的引领作用整体未变;再次,尽管两国目前出现一些分歧,但从历史经验来看,两国有分歧是常态,也必然会沿着合作-分歧-妥协-合作的历史路径演进;最后,尽管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东欧国家的地位有所上升,但长期看来,恐难以撼动法德轴心的地位。 

  接下来,中东欧研究室孔田平研究员、欧洲政治研究室主任李靖堃研究员、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赵晨研究员、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研究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主题发言进行了回应。 

  孔田平老师从欧洲内部关系视角,讨论了欧洲地缘政治的未来走向,特别强调了欧洲地缘政治重心东移及其影响,认为尽管乌克兰危机推动了欧盟中东欧成员国影响上升,但是由于内在问题及内部分化,中东欧国家难以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力量。 

  李靖堃老师基于英欧关系视角,认为英国退出欧盟后对中德关系、中欧关系的影响力减弱,因为它无法像从前一样对欧盟决策形成直接影响,但未来或许会在外交领域形成新的合作机制。总体上看,英国的对华政策与德国和欧盟的对华政策基本同步,未来这一特点仍将持续。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英国脱欧后,将来是否有其他成员国能够取代英国原来在英法德三角中的作用,进而对法德轴心,以及欧盟对外决策(包括对华关系)形成影响。 

  赵晨老师提出了三个未来可以继续深入讨论的学术问题:一是为什么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德国绿党支持率能够保持高位二是从长远看,德国制造业外迁是否会随着能源价格下降放缓;三是德国时代转折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孙彦红老师认为从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出发,观察中欧经贸关系离不开对欧美经贸关系的考察。虽然拜登执政后美欧在价值观方面更加接近,但是双方经贸关系在欧洲能源危机背景下依然紧张,近期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巨额补贴更引起法德强烈不满。与此同时,欧洲对待与中国合作存在一定矛盾心理,一方面提出以价值观划线减少对华依赖,另一方面在加快能源转型和制造业振兴方面又离不开对华合作,例如进口太阳能、风能设备和关键原材料等。总体而言,对中德/中欧经贸关系前景宜保持谨慎乐观,既要看到其中的机遇,又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主任周弘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对各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周老师强调由于民意具有很强的变动性,在选用民调数据作为佐证材料时应当保持慎重态度。此外,周老师也建议与会老师继续跟踪研判能源价格变动对全球产业链结构,以及中美欧战略互动的影响。副所长陈新研究员进行了会议总结,在高度肯定会议成果的同时,号召科研人员继续强化研究的专业化水平。 

  由各研究室轮流承办月度学术研讨会,围绕当前欧洲和国际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欧洲研究所加强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推动欧洲研究高质量发展系列新尝试之一。     

  撰稿:徐若杰 

  校对:齐天骄 

  审核:冯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