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暨“大变局下的欧洲经济与中欧经贸关系”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3年8月25日,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暨“大变局下的欧洲经济与中欧经贸关系”研讨会在吉林大学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主办,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欧洲研究所和吉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多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共三十余人参会。
会议开幕式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欧洲研究所所长丁一兵教授主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曲红梅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会长陈新研究员先后致辞。曲红梅教授表示,近年来欧洲对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中欧关系发展面临挑战。本次会议聚焦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升级后的全球大变局时代,探讨新形势下欧洲经济及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可为中国制定对欧战略和政策提供学术参考。陈新研究员指出,近年来欧盟调整对华经贸政策,更加聚焦供应链多元化和去风险,这将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也给国际贸易格局演变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希望本次会议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相关决策。
会议的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秘书长孙彦红研究员主持。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副会长杨逢珉教授以“‘双重影响’下的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路径”为题作了发言。她指出,新冠疫情和能源危机强化了欧盟对产业链安全的关注,影响中欧经贸往来与合作。未来可通过强化中欧绿色及数字合作、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等路径促进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副会长徐明棋就“美欧对华去风险战略的异同及中国的应对”发言。他表示,“去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美欧对华政策分歧,但美欧在对待中国崛起的风险认知与判断、“去风险”的手段和能力、“去风险”的成本及收益等方面存在差异。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副会长丁纯教授围绕“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与合作”发言。他表示,欧盟在新能源汽车出口比较优势和混动汽车贸易网络影响力方面强于中国。中国在纯电动汽车贸易网络中的枢纽作用较强,且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具有更强的出口比较优势和网络结构优势。中国应继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并进一步增强芯片自主性。
会议第一个研讨环节聚焦“大变局下的欧洲经济及政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张海洋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研究员就“欧洲式现代化的跃迁逻辑”发言。他指出,欧洲现代化从技术起步的经济逻辑发端、政治逻辑和文化逻辑跟进,具有发展被动性和时间继起性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别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副研究员胡琨以“迈向财政一体化的欧洲货币联盟”为题作了发言。他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欧洲货币联盟发展模式,认为新冠疫情后欧盟提出的共同债券与财政转移支付工具是财政联盟的基本要素,给欧元区迈向财政一体化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孙艳副研究员探讨了“法国经济复苏及相关政策”。她指出,法国2020年9月启动大规模经济复苏计划,出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等各类措施。目前这些措施的成效显著,法国经济整体上已回归复苏轨道。深圳技术大学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助理教授周旺旺探讨了“欧盟国家数字平台监管的莱茵模式”。她指出,欧盟国家的数字平台监管政策强度与多方协调的一致性密切相关,成员国政府需认真对待平台监管法案中的关键内容并积极推进多方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骏驰分析了“欧盟新成员国的滞胀问题”。他表示,当前欧盟新成员国已陷入滞胀,其原因包括地缘政治局势变动、国内劳动力流失、货币及财政政策调整、生产能力和成本问题等因素,未来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雅雯探讨了“欧盟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效果与前景”。她指出,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欧盟一度陷入能源危机,欧盟及其成员国出台了多项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目前看相关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受极端天气频发、能源转型目标激进等因素影响,未来欧盟能源供应安全仍面临挑战。
研讨会的第二、第三环节聚焦“大变局下的中欧经贸关系”,分别由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成新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别研究室副主任胡琨主持。
在第二环节,上海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江时学以“欧洲能否实现 Altasia和China+1”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中国在市场规模、制造能力、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欧洲在经济层面难以实现Altasia和China+1。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孙彦红研究员就“欧盟经济安全战略与中欧经贸关系”展开讨论。她认为该战略标志着欧盟内外经济政策的底层逻辑由“效率至上”转为“效率与安全并重”,在一些领域甚至是“安全至上”,但落实前景并不明朗。她强调,欧盟虽提出逐步降低在战略领域的对华依赖,但仍视中国为重要经贸伙伴,中欧合作仍有较大潜力待挖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以“基尼系数影响因素:中欧比较”为题作了发言。他基于实证分析指出,受税收结构和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差异影响,中欧在税前、税后基尼系数差值方面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速、贸易依存度等均为收入差距的显著影响因素。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研究员探讨了“美欧对华经济遏制的战略互动机制化的趋势”。他指出,美国对欧洲对华战略认知与决策意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国际地位和对外战略、双边科技与经济竞争等因素影响,美欧对华经济遏制战略存在差异与矛盾、美欧协作也存在不确定性,中欧经贸合作仍有较大空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一凡讨论了“欧盟绿色产业政策与中欧绿色产业竞合”。他认为,欧盟绿色产业政策强调安全与韧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主义色彩。近年来中国绿色产业优势不断提升、中欧绿色产业竞争加剧。短期内欧盟难以在绿色产业领域对华“脱钩”,但长期内欧盟对华合作的“去风险”和泛安全化将更趋明显。
在第三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南平以“从全球价值链到战略供应链:一种政治经济的范式转变”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目前全球价值链向战略价值链方向演变,未来各主要经济体将大力发展本土化、联盟化的战略价值链。中国仍存在许多产业链短板,应持续推动国内经济结构升级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不断拓宽全球市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朔探讨了“中欧经济关系中的去风险问题”。他指出,“去风险”是当前中欧经济关系中最敏感复杂的问题,欧洲通过减少对华投资、建立“绿色壁垒”、强化美欧技术同盟,在科技、经济、供应链等领域限制对华合作。未来中国应加强与欧沟通,以中欧合作为全球和平发展注入新动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史世伟教授就“中德经贸关系现状和未来”展开探讨。他表示,中德经贸结构互补性强且依赖度高,德国对华“去风险”将给双方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中德在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新兴领域存在较大合作潜力。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王皓探讨了“日本汽车工业进军欧洲市场的历程及其对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启示”。他指出,受欧洲气候能源政策、新能源车“双反”政策等影响,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面临挑战。基于日本车企进军欧洲的案例分析,他认为中国车企可通过供应链合作、品牌建设等策略拓宽欧洲市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周俊子讨论了“中国-中东欧农产品贸易事实、潜力及可行路径”。她认为,中国可通过进口贸易便利化改革、发展跨境电商、建设进口供应链及中东欧消费品进口集散中心等措施促进贸易合作。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美欧战略博弈、中欧投资及贸易合作、中欧绿色及数字合作、欧洲对华“去风险”政策的预期效果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闭幕式环节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皓主持,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会长陈新研究员和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杜莉教授分别作致辞发言。陈新研究员表示,此次会议非常成功,所涉议题聚焦当下重点热点问题,内容丰富充实,讨论氛围热烈,展现出国内欧洲经济研究界专家学者们宽广的学术视野与饱满的学术热情。未来欧洲经济研究分会将继续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为党和国家对欧经贸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精准高效的决策咨询。杜莉教授表示,本次年会不仅加深了吉林大学与国内其他欧洲研究机构的学术联系,还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作用。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齐聚一堂,聚焦热点议题并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对于推动国内欧洲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不仅全面分析了当前欧洲经济形势和重要经济政策,还就目前中欧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入讨论并形成了基本共识,与会者普遍认为收获很大。此外,无论是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的日程安排,还是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组织保障,都得到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撰稿:孙雅雯
校对:齐天骄
审核:冯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