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中美欧三边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3年12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中美欧三边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非洲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学术机构的50余位学者和博士生参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发表“欧美对华政策与中美欧关系”的主题演讲,指出俄乌冲突之后,欧洲既强化北约框架下的欧美合作又强调欧盟防务建设;欧洲和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中国而言,加强互动对于发展与美、欧的关系,均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发表“对中美欧三边关系的思考”的主题演讲,指出中美欧三边关系正发生结构性变化,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的竞争性上升,近年来欧洲的对华政策显著向美国靠拢,但美欧关系也存在不确定性和明显差异;中美和中欧关系的走向不同,中美关系中竞争是大趋势,中欧关系则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总体有望实现在摩擦中合作。 

  会议分开幕式环节和主题发言环节,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刘作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赵晨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副研究员和《欧洲研究》编辑部主任张海洋分别主持研讨会个单元的主题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韦宗友以“俄乌冲突、美国印太战略新进展与国际秩序”为题,认为俄乌冲突促使美国对国际形势作出新判断,引发了美国对中俄合作的担忧,加速了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进,对亚太秩序造成了集团化、军事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孔田平以“俄乌冲突对欧洲安全秩序的影响”为题,认为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安全架构崩塌,激化了大国竞争和对抗,也影响中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以“乌克兰2024大选展望及对俄乌冲突影响”为题,主要从乌克兰面临的国内政治挑战、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欧洲的困境与分歧、俄罗斯的外交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四个方面分析了2024年乌克兰大选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大国关系的影响。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谢超以“印度应对俄乌冲突的策略演变及对印美、印欧关系的影响”为题,认为印度在俄乌冲突中采取了模糊的平衡策略,同时试图发挥中介作用,但这种策略也暴露了印度的战略困境和外交分歧。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叶海林以“时代主题变化与国际政治经济逻辑”为题,分析了三类泛安全化现象,提炼出国际格局演化的五种表象性变化,概括了时代主题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逻辑产生的四方面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以“中美欧与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为题,认为中美欧三边关系具有多面性和不对称性特点,是百年大变局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是国际格局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研究所研究员唐志超以“变化中的中东与中美欧三边关系”为题,分析了当前中东的五个特征,评述了美国和欧洲的中东战略,探讨了中美欧在中东的竞争与合作情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严少华以“从跟随到引领?跨大西洋中国议程中的欧盟角色”为题,以美欧TTC、欧盟对华三重定位和欧盟去风险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欧盟在跨大西洋中国议程中发挥了议程设置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中国运筹中美欧关系的可能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贺之杲以“欧盟自主性与中美战略博弈”为题,从欧盟自主性的内涵、动因、表现和影响四个方面,分析欧盟如何在大国竞争中生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邹志强以“土耳其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与影响”为题,认为土耳其在俄乌冲突中的政策立场和实践具有独特性和特殊性,通过在地区事务中发挥调解和平衡作用,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影响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副研究员以“欧盟的非洲政策:基于新殖民主义的视角”为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欧盟对非政策的新殖民主义特征,认为欧非寻求所谓的平等关系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关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温尧以“权力与偏见:大国政治视角视角下的治理知识传播”为题,分析美欧话语权的塑造逻辑,探讨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治理知识塑造正面形象,以应对美西方国家的身份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超以“发展援助视角下的欧盟全球门户倡议:进展与局限”为题,从欧盟援助的历史、现状、原则和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欧盟全球门户倡议的进展和困境,及其“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研究室副研究员曹廷以“欧盟对拉政策及欧拉关系前景”为题,从民主价值观、贸易、能源合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欧盟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对拉美的政策,以应对俄乌冲突和大国博弈的影响,并展望了欧拉关系的未来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慧以“欧盟碳关税-合法性及其影响”为题,分析了中美欧三方如何在气候、能源领域寻求合作,以及它们在碳市场、碳关税等领域如何维护各自的利益和发展空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张亚宁以“欧盟产业政策转型及其制度影响”为题,分析了欧盟的经济治理框架从社会市场经济向新自由主义模式转型路径塑造自身产业政策的内在动力、制度变革和政治后果,以及这种转型对欧盟战略自主的意义。 

  在会议闭幕式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原所长、资深研究员吴白乙总结认为:一是要更加重视趋势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如美欧内部的民粹主义勃兴是否将是长期性挑战,大西洋两边社会思潮的互动和影响究竟何为主次;二是要补上“读懂中国”这一块短板。长期以来,研究美欧及中美欧双边、三边关系存在一种习惯性忽视,没有完全将中国作为平行的变量加以考察;三是要把“开放”与“安全”的有机统一作为当务之急的优先选题。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刘作奎研究员在总结中对各方共同努力成功主办本次研讨会表示感谢,并期待两家机构通过更紧密的合作,持续做好中美欧三边关系学术研讨平台和品牌建设。 

  撰稿:赵晨、赵虞尧 

  校对:齐天骄 

  审核:刘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