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研究所举办“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交流会

  202312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欧洲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欧洲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欧洲所社会文化研究室承办的“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交流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欧洲研究所所长兼马克思主义与欧洲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冯仲平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全球性重要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国际公共产品。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塑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文明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与欧洲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和深化双方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欧洲研究》总编辑宋晓敏和编辑部主任张海洋分别主持两个单元的探讨,与会专家学者就不同议题发言。美国所美国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魏南枝研究员认为,系统研究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意义重大,应立足历史自觉与“两个结合”视域,聚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亚太院王晓玲副研究员以韩国等亚洲国家对外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陈巍副研究员解析李约瑟的“滴定法”和“同时性”概念,强调科技知识互鉴是中外文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进行广泛结合社会文化语境、从双边向多边扩展的互鉴研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与欧洲研究所所长赵柯副教授从内容、方式和时代背景等多个维度解读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面临的新挑战,并结合当前热点和难点,提出关于构筑自主知识体系、拓展文明交流互鉴新理念的思考。拉美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研究员全面阐述了推进中拉发展知识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强调重视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性,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共享与互鉴,回应拉美等“南方国家”的现实需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法人文交流中心主任王鲲结合中法建交60周年这一重要契机,梳理了双边交流成果,总结了中法人文交流的特殊性、务实性和面向未来的特点,并从塑造人文交流可持续性、推进多方参与等角度探讨了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的新路径。俄欧亚所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研究室主任马强副研究员介绍了俄罗斯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变化,以及俄罗斯外交政策“向东转”后在人文交往领域的表现,并结合实例分析中俄文明交流互鉴中在寻求价值观共识、路径和方法上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马克思主义与欧洲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张金岭研究员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文明及其作为重要载体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而世界各国及其知识共同体对于这一多样性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如何深入理解诸多关键概念与术语在不同语言与文化语境下的内涵差异,是学界推动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时,需要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撰稿:朱锐 

  校对:齐天骄 

  审核:刘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