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举办名家讲坛2024年第三讲

  20244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应邀到欧洲研究所做“政治的作用新论”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为欧洲所名家讲坛2024年第三讲。讲座由欧洲研究所冯仲平所长主持。 

  杨光斌教授首先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他从政治观、国家形态、政体、制度安排等方面观察多层次政治,从而引出讲座的主题。     

  杨光斌教授区分了作为一种因变量的社会史中的政治,以及作为一种自变量的国家史中的政治。他认为,社会史的起点是多元性、分散性、斗争性的“封建性”,在作为社会史的欧洲历史中,政治是对经济社会力量的一种反映和回应,政治的动力来自社会力量和经济力量,制度变迁和政策制定的推动力来自社会,并总结希腊城邦、罗马帝国、中世纪和代议制的本质和特点。杨光斌教授指出,中国在春秋晚期经历了社会史向政治史的转向,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作为自变量的政治是一套自我确认,甚至自我扩张的政治—文化的互动系统。     

  杨光斌教授提出政治的弹性”的概念,并从长程历史周期和中程历史周期观察政治,认为无论作为自变量还是因变量的政治,无论是在正式制度上还是在非正式制度意义上,政治都很难被根本性地改变、即便是一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质的变革,政治仍然有巨大的弹性。在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变都是在代议制的框架内发生的。此外,作为自变量的政治享有更多的自主性,能够包容不同的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制度,新中国以来的历史就是这一逻辑的体现。他认为,“时间容器”使政治富有弹性,因为结构本身具有超级稳定性,而人类演化的内在习得性与外在强制性,都进一步强化甚至固化着“轴心文明”时期爆发式形成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     

  杨光斌教授最后强调,我们要观察和思考政治与经济的多层次和非对称性关系,既要看到自变量政治催生的组织化国家所产生的“组织化红利”,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变量政治与生俱来的“治具过密”倾向及其导致的社会僵化这个“组织化陷阱”。 

  在自由讨论环节,杨光斌教授就科层制、大一统、中欧文明交流互鉴、中欧合作与全球治理未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世界政治学研究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讲座在热烈的交流互动中圆满结束。     

  撰稿:贺之杲 

  校对:齐天骄 

  审核:赵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