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全国主要智库研讨会暨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第三届理事大会召开

由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承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全国主要智库研讨会”于2021年7月21日在北京召开。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中宣部中宣部社科工作办副主任操晓理、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索鹏、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等在开幕式上做主旨发言。

会议现场 

王灵桂表示,作为跨区域合作的典范,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自2012年成立以来,积极促成高层互访交流,建立了40余个专业性合作合作平台,推动了经贸投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地方合作、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推动各自经济增长、增进民众福祉、促进中欧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当前国际关系趋于复杂的背景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智库要发挥好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战略问题研究,精准对接决策需求方向,着力提升专业化素养,大力推动学术交流合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更多可行的行动方案、缔造坚实的战略基础、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王灵桂

霍玉珍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以友谊为底色,以共同发展为目标,按照各自意愿和需求,协商一致,共同创立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当前,国际局势并不太平,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而中东欧国家谋求地区携手发展的外部压力明显增大,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调。面对挑战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坚持合作的初心,保持耐心和平常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落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的成果,并不断通过丰富合作内容来涵养各方对合作的信心和雄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冯仲平

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 霍玉珍

操晓理指出,在开放包容中共同发展、通过创新不断成长是习近平主席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特点的精辟总结,也是合作机制未来发展的着力方向,这离不开中国智库的理论支撑与舆论引导。加强中东欧国别与区域研究,在深入了解中东欧各国国情民意与局势动向的基础上,做好前瞻性战略谋划和精准的舆论引导,有利于凝聚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共识,减少中东欧国家对华偏见、传递我们合作共赢的真诚愿望。智库学者应发挥自身及所属平台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创新研究,为推动中国—中东欧合作积极建言发声,用心传递中国声音,向中东欧国家宣介好新时代中国的良好形象,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造出更大的世界共鸣!

中宣部社科工作办副主任 操晓理

索鹏指出,虽然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中国—中东欧国家间企业经贸合作造成了一定干扰,但从贸易、投资、大项目、互联互通以及疫苗合作的情况来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特别是经贸合作的基本盘还是比较稳固的。商务部欧洲司将全力落实好今年2月份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成果,既要进一步加强谋划,推进政府间及企业间的精准对接,也要积极同智库开展合作,让更多的知华、友华的人士主动的发声,结合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经贸合作的诉求,有效激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更大的内生动力。

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 索 鹏

罗林表示,扎实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打造一批信得过,用得着,离不开的新型高校智库,是中央赋予教育系统的一项崇高的使命。中东欧研究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而言,中东欧研究大有作为,在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的框架下,高校智库的咨政服务水平也必将得到全面的提升。我们将秉持站位意识,服务意识,发声意识,打开高校中东欧研究的新局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中取得新的成就。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 罗 林

在主题发言环节,冯仲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欧洲研究所原所长、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分别就中欧关系的韧性、新时代中国特色多国外交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中东欧智库的理论能力建设以及提升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观点分享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主持了该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 田德文

冯仲平认为,中欧关系长期以来以稳定、务实、低调为特征,当前中欧关系虽然出现了波折,但依旧充满韧性。欧盟反对与中国经济脱钩,主张与华保持接触,经贸上既合作又竞争,在气变等问题上与中国合作意愿积极,这与美国的对华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未来中美欧三边的关系将日益重要,将中国和中东欧的关系置于中欧关系之中,把中欧关系置于中美欧关系之中,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积极作用,为中国探索新型国际合作模式,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提供借鉴与支持。

孙壮志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区域合作新模式的代表,为了充分发挥合作机制的引领作用,中国应在多边框架下开展预防性、应急性外交,并根据地区形势的差异,针对性设计合作预案。此外,虽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目前更多围绕经贸合作问题开展,但中国应加大对于双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通道建设等问题的政策谋划与实施,以相互贯通的综合性合作方式,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

黄平指出,当前中东欧研究相关智库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显著,且具备了较强的服务意识,对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推进、中欧关系的夯实,“一带一路”的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好的智库研究一定是以扎实的理论为支撑的,而这一方面正是我们智库的弱项,要做到更好对接战略需求,更加精准服务外交决策,我们智库还应进一步加强理论能力建设,为新时期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原所长 黄 平 

赵刚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推进民心相通有着坚实的基础。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巨大的文化差异,应采取灵活有效的传播方式,持之以恒地开展对中东欧各国的民心工程,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赵 刚

在随后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第三届理事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秘书长刘作奎向大会做了年度工作报告,他表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智库网络先后举办了7场线上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著作和论文集有6本,研究报告20多篇,各种报告50多篇,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进展评估报告2012-2020》一书得到了外交部秦刚副部长的力荐,中东欧国家驻华使节也见证了这本书的发布。此外,智库网络积极配合2021年2月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参与策划了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成就展,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论坛,取得了良好成效。随后刘作奎向大会宣布了新一届理事会名单。新一届理事会理事共72人,理事长为冯仲平,副理事长分别为霍玉珍、田德文、王镭、崔建民、罗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 刘作奎 

21日下午举行的三个学术分论坛上,来自国家部委、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并围绕“如何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如何通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为中东欧研究提供新机遇、新思路”“如何做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下的智库外宣和舆论引导工作”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为今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全国主要智库研讨会 现场

(韩萌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