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从小我走向大我,再到无我

  根据人事教育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3月中下旬举办的针对新进站博士后人员的培训班。在接受了我院首次针对博士后专业、系统、全面的培训后,我对我院的学术传统与治学精神、院史院情院规、学术诚信及纪律要求、青年学者学术规划、院图书馆及数据库资源的使用、博士后管理政策和学术平台、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等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博士后这一群体的重视与关心,不仅用人,而且培养人,把我们纳入全院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中,教导我们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帮助我们系好第一颗扣子,迅速融入社科院这个大家庭中。

   一、知识补给:明确身份与职责定位 

  这次培训,许多专家学者向我们传授了青年学者进入社科院以及跨入学术殿堂应具备的知识,让我收获颇丰,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这次系统的培训使我对自己当前的身份与职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博士后,首先是党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其次是科研工作者,这一认知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工作职责:不仅要会写小而精的学术论文,还要会写大而广的对策报告。这启发我,在博士后期间,不仅要完成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也要撰写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着重培养自身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相互融合与转化的能力。 

  第二,这次培训传授给博士后们许多实用的知识和经验,如博士后如何做好在站课题研究、如何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如何提高申请科研项目的成功率等。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要在理论上有所追求,比如,理论论证、理论补充或理论原创等。不在本专业龙头期刊上发表论文,就不被该行业所认可,因此要加倍努力,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此外,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在学者的学术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次培训使我掌握了很多申请科研项目的方法和技巧。有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方法的培训和经验交流非常及时有效,是我们学术道路上重要的指明灯,帮助像我这样的学术新人掌握申请项目的方法,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

  第三,此次培训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博士后出站的3-5年,是学术创造和知识生产的黄金期,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学术高生产期,要利用并享受这段时光。培训中,各位授课老师不断帮助我们树立信心:博士后是重要的青年人才群体,也能够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培训相关课程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事业规划和目标,告诉我们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同时也警示我们,不做万金油式的学者,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什么领域都研究,什么领域都研究得不深入,这属于自废武功,要聚焦研究方向,把案例分析做扎实,积极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

  二、精神升华:创新、纪律、奉献、责任 

  除了获取实用的知识和经验外,七天的培训也使我的身心得到了一次洗礼,这里我把它凝聚为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创新。学术难,难在创新,因为学术必须是后来者居上的。高翔院长在开班动员会上教导我们:不要对前辈学者盲目相信,要大胆创新,不迷信教条,不盲从权威,坚持独立思考,独抒己见,努力开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术新天地。赵汀阳老师在给我们介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时谈到:当前不同学科的划分属于人为的把知识切块,而社会问题的答案却并不定分块。赵老师借助魔方来阐释这一现象,问题出现在一面,但是答案可能在另一面上,不知道决定因素在哪一块或者哪几块上。对我的启发是: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避免围墙思维,努力尝试跨学科思考,通过跨学科进行学术创新以及对学科基础进行反思。

  关键词二:纪律。在社科院做研究要更加注重政治纪律与学术品德的培养。高院长教导我们,国家队要有国家队的样子,社科院是科研机构但首先是政治机关,学术研究要服务于国家的大政方针。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我们作为博士后,要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身份转换,首先就应该严守规矩,守纪律。

  关键词三:奉献。在内卷风气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奉献一词对许多人而言显得格外陌生。但恰恰是这个时刻,奉献精神更加弥足珍贵。层层遴选的选拔制度很难完全剔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绝对做不出大学问的。我的感触是: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胸怀天下,除了为生活、为实现个人价值奋斗外,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大我的环境就没有小我的生存与发展。青年学者应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反思;少一些索取,多一些付出。

  关键词四:责任。培训中,刘跃进老师在谈及社科院学术传统与治学精神时,教导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状态,千万不可自以为是的躺在自己过去的功劳本上自生自灭。这不由地让我想到近年来盛行的一个词——“躺平。当我们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再到博士,如果我们也把躺平一词当作生活态度挂在嘴边,岂不是辜负了国家和社会这多年来对我们的精心培养。还记得,20198月我在院图书馆查找文献时,看到建国门立交桥旁的一则标语中华民族的今天是中国人民自己干出来的。我时常想: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躺平了不要紧,如果一个民族躺平了,等待它的将是被他国践踏的命运,我们这群享受国家教育红利的人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强劲崛起的关键时期,博士后这个群体正处于事业爬坡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勇于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此次培训还消解了我们这个群体中不少人的一个困惑。在我入站后不久,一位博士后告诉我,她有位同学去深圳当小学老师,不仅稳定而且薪资待遇高。相比而言,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年,现在仍在挑灯夜战,走在路上都在思考论文,且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职业本不分贵贱,梦想本不分高低,大家都渴望稳定,并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样的努力不同境遇让我们不由的自问:今日的选择到底值不值得?这次培训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也让我重新领会立志高远这个词的内涵,我们不应只盯着眼前两年三篇核心论文的目标,而是要有大格局。正如刘跃进老师所说,你今天选择的这个行当是人活着,著作活着;人死了,著作还活着这个行业能够给我们其他行业不能给的成就感!我们应坚定今日所选,在学术领域中去实践创新、坚守纪律、默默奉献、主动作为敢担当。 

  最后,我要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为这次培训付出的努力,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社科院组织的首批针对新进站博士后的系统培训;感谢人事局及欧洲所给予我生活和工作上的支持与帮助,让我迅速进入到科研状态中。我会珍惜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我提供的浩瀚的学术资源与广阔的学术平台,在博士后期间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养成自律良好的学术生活习惯,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博士后。未来无论事业处于高光时刻,还是陷入低谷,我都将不忘初心,用一生时间认真谱写治学与为人这篇文章,做好学问服务国家大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精神标杆,为党、国家和人民分忧,更好地回报社科院!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作者简介:黄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博士后。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微信公众平台,2022年3月28日。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