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维伟:疫情下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的变化

鞠维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东欧国家在舆论、智库层面以及外交政策上对华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舆论智库对华态度的转变

2020年初中国疫情发生后,中东欧国家高度关注,各国媒体总体反应较理性,对中国应对疫情相关举措予以积极评价,并表达了愿与我国加强合作,共同战“疫”的态度。然而,中东欧国家对于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也有一些负面言论,例如将此次疫情暴发与中国政治体制向关联,指出在抗“疫”过程中有许多侵犯人权行为,政府压制媒体及言论自由导致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等,此外还有关于中国病毒“威胁论”,以及歧视华人甚至东亚人的言论。但上述负面言论多出现在社交媒体以及非传统的网络媒体上,而且中东欧国家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多转自美国或者西欧大国的媒体,总体上中东欧媒体对于中国的疫情态度比较“温和”。

3月中旬中东欧疫情发生后,中国立即向中东欧国家派遣医疗人员,提供防疫物资,开展视频会议分享抗疫信息经验等各种援助。这期间中东欧政府层面对于中国援助十分赞赏欢迎,但媒体、智库方面对此有些负面观点,认为中东欧国家被看成了“受援国”,但抗疫物资多数像购买,少数是来自中国的援助;本国政府在接受中国援助的时候表现得“自降身价”;中方过度宣传对中东欧的援助,批评中国所谓的“战狼外交”。很显然这是中东欧智库媒体对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并没有从骨子里认同,中国积极的外交政策往往被与“中国威胁论”相联系,他们对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合作理念不了解或者不关注。

二、中美之间的选择

在当前中美之间摩擦冲突日益紧张的国际环境下,中东欧国家的对华政策也受到“中美对抗氛围”的影响。首先,近期美国对中东欧地区越发重视并进行了政策调整。美国加强在波兰军事存在,部署长期驻军,加强波美军事合作;美国总统特朗普频频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见,国务卿蓬佩奥多次访问中东欧国家,拉近与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关系。美国在重视和调整对中东欧的政策中,有非常明显的“反华指向性”,在5G技术、能源合作、重要投资项目等要求中东欧国家将中国企业排除出去,并在中东欧国家公开污蔑中国的投资项目存在不安全性。面对美国的压力,部分中东欧国家考虑到地缘安全上要依靠美国的保护,在安全与经济之间选择了前者,在对华务实合作出现了倒退。但中东欧国家并没有完全倒向美国,对他们来说自身不具备在中美对抗中“置身事外”的能力。其最大的依靠是欧盟,只有在欧盟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才可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维护自身利益。例如8月份蓬佩奥访问捷克期间要求捷克在5G技术及核能项目上排除中国,但捷克政府表示要坚持市场原则,不会因为政治原因排除其他国家的企业,同时会跟随欧盟制定的相关政策。

三、疫情给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带来的影响

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建立以来,切实推进双边务实合作,各方实现了互惠共赢。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合作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贸易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巨大冲击,欧洲一直计划将供应链本地化或缩短,这将对17+1贸易合作产生影响,因为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关系是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投资领域,在“17+1合作”下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确实遇到一些瓶颈,如旗舰性重大项目缺乏,绿地投资项目较少,投资区域不平衡,未来投资可持续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疫情的影响下更容易被放大或者加剧,很多中东欧国家担忧疫情会使中国减少甚至取消在中东欧地区的投资项目,不利于本国的经济恢复。

总之,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出现了一些变化,我们要重视这些变化,同时继续推进“17+1合作”稳步发展,坚持务实合作,提升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信心,做好“一国一策” ,进一步寻找合作契合点。

 

 

文字编辑:齐天骄

技术支持:高葛

签发: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