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中美博弈下立陶宛火中取栗
中国与立陶宛外交关系会否由“降级”走向“断交”?
11月18日,立陶宛宣布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公然在国际上挑动一中一台,中国外交部当日就发表声明,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举措,捍卫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受侵犯。11月21日,中国宣布中立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仅仅4天之后,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宣布,由于技术原因,暂停一切领事业务,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紧接着,中国外交部正式照会立陶宛外交部,决定将中国驻立陶宛外交机构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并要求立方相应更改驻华外交机构称谓。中方正告在前,行动在今,立陶宛以所谓“台湾代表处”为借口,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至今仍未改正,令中立关系降至冰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作奎:
近来中立关系的紧张根源在于立陶宛一再挑衅中国,践踏中国的利益红线。先是今年早期的时候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后来又宣布在立陶宛成立“台湾代表处”,一系列举动逐渐升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刘作奎:我觉得将来双方断交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主要还是因为立陶宛的一条道走到黑的迹象比较明显,同时美国背后积极挑唆、教唆和支持立陶宛采取冒险行动,这就使得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可能会进一步攀升,需要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
立陶宛为何甘愿冲在“反俄”“反华”最前线
中国和立陶宛的外交危机表面上看是中立双边冲突,更深层次上是中美战略对抗升级的产物。有分析指,立陶宛的作用,只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红线。把立陶宛推向“反华”前线的华盛顿才是中国需要长期重点关注的角色。华盛顿推动棋子向前的进程也同样值得注意。
日前,美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在被问及,中立两国关系降级,美方会否给予立陶宛支持时,表示美方将支持立陶宛,并宣称美立双方“正努力扩大和深化业已稳固的双边关系。”
除口头上的安抚外,美国方面也予以了立陶宛实质的“奖励”。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11月23日到25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在他到访期间,美国进出口银行同立陶宛签署了价值6亿美元的信贷协议。
俄罗斯《观点报》认为,立陶宛对美国的忠诚呈现出“夸张的特征”。无论华盛顿提出“反俄”还是“反华”的要求,立陶宛都能立刻入戏,用力过猛,不计后果。在立陶宛看来,通过充当美国的“反华急先锋”,就能够凭借美国的强大实力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地位和价值,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作奎:
立陶宛紧跟美国的利益考量我想有几个原因:
第一,立陶宛当年从苏联独立出来之后,一直追求回归欧洲,回归西方,所以在民主、人权、价值观方面一直和美国欧洲紧密地站队,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这是它的国家利益取向。
第二,是立陶宛的国家安全问题,它从苏联独立出来之后,国家安全问题一直是萦绕不去的一个问题,它生怕苏联或者俄罗斯再度将其吞并。那么安全上它主要依赖北约,经济上主要依赖欧盟。
刘作奎:综合上面两点,一个是对融入西方民主价值观的考虑,一个是对安全的考虑,使得它紧密地接近美国,紧抱美国的大腿,试图通过依赖美国来缓解对自身国家安全的焦虑。
荷兰和拉脱维亚也曾遭遇中国外交降级处理方式对今天有何借鉴?
中国因台湾问题将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上世纪80年代,荷兰政府批准向台出售6艘潜艇,中国表示强烈反对,并召回驻荷兰大使。虽然荷兰最终只出售了两艘,后续4艘未能成交,但中国还是在1981年5月将与荷兰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直至1984年两国才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设立大使馆不久的拉脱维亚,1992年与台湾当局签署了所谓的“建立领事关系的联合声明”,允许台在其境内开设“总领事馆”。中国政府随即决定从拉脱维亚撤出大使馆。两年后,拉政府代表团前往北京,承诺断绝同台湾的领事关系,双方签署中拉两国关于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并恢复大使馆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作奎:
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在处理这种“踩踏中国利益红线”的欧洲国家的时候也有先例。在处理荷兰和拉脱维亚这两个国家类似的问题上,对我们既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启示和借鉴意义有它的有限性。
刘作奎:我们需要在具体的背景下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和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中国处理的政策和策略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就是通过一步一步的降级,对对方形成持久的威慑,持久的压力,这些小国最终扛不住了,作出了妥协,这个经验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现在事实上我们也一直在用这种方式来对立陶宛施压。
刘作奎:但这次的施压政策能不能取得效果仍有待观察,因为这背后有美国的强有力的支持,有中美这个激烈博弈的背景。所以我们对前景的判断还不能过于乐观,应该客观地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有底线思维,做最坏的准备。
蕞尔小国立陶宛试图成为地区外交的“引领国家”?
1989年的8月23日,约一百万名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和爱沙尼亚人手拉手,形成了著名的“波罗的海之路”,人墙长达600公里,向苏联说“不”。立陶宛在1990年3月1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启动15个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历程,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12月解体。
1991年立陶宛重获独立后便积极寻求重返荣光,一方面加强与波兰的战略伙伴关系,一方面致力于成为欧盟议题“引领者”、英国脱欧后欧美关系的“新桥梁”,波罗的海三国的“外交中心”。因此,立陶宛积极推动冒进式外交策略,想发挥小国的“杠杆作用”。
立陶宛外长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代表本月出席第40届波罗的海大会时宣称,立陶宛正在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谈判,呼吁波罗的海三国“在中国的经济压力下团结一致”。共同制定波罗的海三国“印太战略”。中国与波罗的海国家经济联系有限,立陶宛选择投机主义、讨好美国。美国也有意利用三国在中东欧发挥更大影响力,以实现“撬动欧洲”的目的。
2019年初,波罗的海三国中的立陶宛情报部门在年度报告中首次将中国列入“威胁名单”,宣称中国情报机构在立陶宛境内进行“间谍活动”,立陶宛的政客们对华为发动了攻击,称使用的中国设备对该国构成了威胁。2019年底,拉脱维亚国家安全局首次炒作“中国威胁”,称中国在拉脱维亚的情报活动有所增长。
2020年2月,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公然宣称在国家安全方面,中国对爱沙尼亚的威胁远甚于俄罗斯。北京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直线距离为6362公里,中间隔着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十几个国家,至今都没有直达航班。随后,疫情渐起,三国都接受了中国提供的大量医疗物资,即使中国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保守反对派仍未停止对中国的恶语相向,认为中国这是用口罩等医疗物资在做意识形态输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作奎:
我们已经看到立陶宛不仅单打独斗,不仅单挑中国,而且还积极拉拢它的盟友,拉拢其他的国家为自己壮声势,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想把其他的国家拉下水。
刘作奎:历史上波罗的海三国本身就是一体的,它们双方还是比较团结一致的。当年1990年代它们从苏联脱离的时候,就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一起脱离的,三国手拉手,实现了对苏联的脱离和独立。
刘作奎:那么现在它们的内政、外交政策还是有较大的一致性,价值观取向,包括地缘政治考量都是高度一致的,又是视美国为铁杆盟友,紧密地融入欧盟。在民主价值观问题上,三国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所以我们要严防立陶宛拉更多的国家下水,拉更多的国家为其垫背,拉更多的国家为其壮声势,从而对我们的对欧外交造成一个不太好的影响和压力。
立陶宛风波会否在欧洲形成多米诺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作奎:
我想我们要有这种准备,但是也要避免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现在美国对欧洲的工作力度非常大,美国正在某种程度上把欧洲的盟友作为其代理人来挑衅中国,美国幕后主使来让这些小国家为其出谋划策,为其冲锋陷阵,来挑战中国,从而将台湾问题进一步地国际化,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刘作奎:所以在立陶宛问题上我们不能手软,不能有更多的妥协,一定要坚决地、持续地施加压力,让立陶宛知道我们的严正立场。同时,为实现我们对欧洲关系的正常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应该多做欧洲大国,欧盟机构的工作,比如说法德、欧盟委员会等等。让它们知道中欧关系的利益远远大于一个台湾问题,中欧关系的经济利益大于政治利益,那么这样也可能某种程度上缓解这个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
受采访者: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凤凰卫视公众号,2021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