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盯美是否“重返欧洲”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http://www.qstheory.cn | 更新时间:2014-03-31 17:23:51

2014.03.28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 记者 纪双城 孙微 陶短房 等 
    原标题:世界盯美是否“重返欧洲” 日怕“支点”生变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重返欧洲”,这个词近几天成了欧美众多媒体和政客使用最频繁的词汇。对于自认为美国天然盟友的欧洲来说,频频自称“太平洋国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几乎不是一位“跨大西洋”的总统,他近几年来没有去过欧盟总部,2010年甚至“放鸽子”不参加美欧峰会。尽管奥巴马刚执政时,欧洲人就慷慨地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这位仅仅动了一下嘴皮子的“超级英雄”,但近几年来美欧经济政策分歧、窃听欧洲盟国领导人都让欧洲失望不已。然而,乌克兰危机似乎意味着欧洲迅速翻过与美国之间的不愉快一页。德国《明镜》周刊欢呼,“谢谢普京,美国和欧洲再次成为最好的朋友!”美国政治新闻网也称,奥巴马需要的是与欧洲关系的“重启”。而美国的亚洲的盟友则开始担忧,如果奥巴马要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欧洲,那么“重返亚太政策将不可避免产生空白”。这种顾此失彼的慌乱让许多美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力量已经不可能面面俱到。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最明智的办法,实际上是让美国人接受现实,知道美国并非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所不能”。

  乌克兰危机拉近美欧关系

  “有个普京,真是好事情!”德国《明镜》周刊27日称,范龙佩必须感谢,即使当了近5年的欧洲理事会主席,许多美国人仍拼错他的名字;巴罗佐必须感谢,欧盟委员会主席终于在欧盟总部见到一个活生生的美国总统;甚至奥巴马也应感谢,他可以与欧洲人高兴地打招呼,而不必担心因监听而带来的尴尬。《明镜》还兴奋地呼喊,西方的骨干终于可以在布鲁塞尔的舞台上庆祝,欧美同盟回归了。曾几何时,人们都在说G20,但现在可以大声宣布,再次变成G2:欧盟和美国。

  克里米亚危机显然给跨大西洋联盟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正是奥巴马访问布鲁塞尔希望向外界展示的。3月26日,奥巴马抵达布鲁塞尔,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美国-欧盟峰会。这也是奥巴马自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以来首次访问欧盟总部。为此,比利时斥资1000万欧元,启动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安保措施。法新社称,在峰会结束后的记者会上,奥巴马宣称,“如果俄罗斯的领导人认为他们可以在美国与欧盟之间制造分裂,那么他们就大错特错了”。为了显示美欧同盟的诚意,奥巴马表示,美国准备向欧洲直接供应天然气,以降低欧盟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对此,范龙佩说:“在不确定的时候,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们的关系已刻在石头上。”巴罗佐则说:“我们捍卫共同的价值观。”

  近几年来,欧洲一直抱怨美国忘记了欧美关系的重要性和团结。“5年闭门羹后,奥巴马重新发现欧洲!”奥地利《新闻报》27日说,鉴于俄罗斯的“新沙文主义”,美国总统现在多么需要欧盟。5年来,奥巴马从未踏入布鲁塞尔的大门,却一次次去亚洲。“太平洋时代的辉煌,映衬大西洋关系的灰暗”。而现在,克里米亚危机加强了“欧美轴心”,双方有共同的价值观,他们要向外界表明:美国加欧盟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法国《费加罗报》则称,“奥巴马被迫‘重返欧洲’”。报道称,奥巴马此前放弃了欧洲,认为这里是衰落之地,而在新冷战的氛围中同莫斯科意外的针锋相对迫使他重申美国是欧洲安全保护者。

  美国政治新闻网称,奥巴马需要的另一个“重启”,即与欧洲关系的重启。经济政策分歧、间谍指控以及美国重返亚洲都说明了奥巴马与欧洲的裂痕。但现在,他要优先安抚欧洲的盟友。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也表示:“这次访问如果有一个共同主题的话,就是我们联盟的重要性。”

  美国会调整战略重心吗?

  近来在美国国内,一些保守派人士纷纷对奥巴马只顾亚太,忽视欧洲和中东等传统重心的外交安全战略提出批评。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讽刺奥巴马,“受训的猩猩都会干得好”。另一名前防长盖茨也称,西方要和俄打一场“战略性持久战”。为此,美国国防预算应该回升,美军应“暂停撤出欧洲”。

  2012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的战略,将美国战略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在这一战略重心转移的思路主导下,美国逐步削减在欧洲的军事存在,传统上美国海外军事力量投放“先欧后亚”,如今亚太地区的军事资源投放比重已超过总量的一半。然而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从一开始就在大西洋两岸遭到质疑。“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美国显得力不从心,利比亚战争中,法国喧宾夺主,而对叙利亚局势的干预更是干打雷不下雨,引发美欧保守派的不满,认为正是战略重心的转移,导致美国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环地中海地区缺乏应有的干预能力。这次乌克兰危机爆发和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美欧除了抗议、不承认和象征性制裁外,几乎无可作为,更是让欧洲,特别是东欧国家感到恐慌,它们要求美国提供切实的安全保障,而“离开欧洲”的美国却鞭长莫及。

  《华盛顿邮报》称,面对俄罗斯的威胁和咄咄逼人姿态,奥巴马必须让欧洲感到美国在支持自己,美国的战略重心势必有所调整。美国欧洲政策分析研究所负责人弗兰克在《立陶宛论坛报》上撰文称,俄罗斯的威胁是现实的,而西方的保护是有限和无能为力的。为此,美国要加强在欧洲和东地中海的军事存在,并为东欧各国提供更明确的安全保护。这些都需要付出代价,但倘不这样做,美欧付出的代价只会大得多。

  近年来,美国人对欧洲的心态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美国皮尤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人开始重新重视欧洲,1993年的民调中,认为欧洲最重要的占50%,亚洲31%;2001年变成44%对34%;2011年变成37%对47%。而2013年底,认为欧洲最重要的比例又恢复到50%。根据最新调查,美国年轻人更重视亚洲,而年长者更重视欧洲,共和党对欧洲的重视超过民主党,但各派重视欧洲的比例都大幅提高。

  美国真的会重返欧洲吗?德国《世界报》称,欧美关系重启是因为共同的敌人俄罗斯。但这种“共同敌人”的原则,是否适合欧美未来的关系?如果欧洲不能很快走出债务危机,而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实力也在不断下降,那么这种关系是否会持续更久?

  俄罗斯《独立报》认为,如果美国决定将战略重心转向遏制莫斯科,美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但目前它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

  对于要求美国“回归欧洲”, 英国《卫报》称,欧洲领导人最主要的要求是希望能共享美国的页岩气富矿,通过进口美国页岩气来帮助欧洲摆脱对俄罗斯能源需求的依赖。但俄罗斯《观点报》27日称,奥巴马要用出口页岩气帮助欧洲摆脱对俄依赖的说法是讲大话,这一计划根本无法实现。2013年俄共向欧洲出口了13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欧洲需求量的30%以上,一些东欧国家甚至90%的需求都依赖俄,因此在未来几十年内,美国无法满足如此大的需求。俄石油工业联盟专家坦卡耶夫表示,2012年前美国还是一个天然气自给不足国家,到2013年才有所节余,但数量并不大。而且美国页岩气如果要出口,还要进行液化,这也会大大提高成本。俄罗斯驻欧盟代表奇若夫表示,西方国家谈论对俄发动“天然气战争”,这完全是一种政治幻想。

  日韩担心美国“支点”转变

  尽管奥巴马及美国官方并未公开表示将调整战略重心,但美欧这样强烈的呼声仍让美国的亚太盟友们表示担忧。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面对欧洲危机,奥巴马仍在犹豫是否将“支点”从亚洲撤回欧洲。日本《每日新闻》27日称,虽然奥巴马只是为了和俄罗斯抗衡不得不“重返欧洲”,但是这样的言论和做法无论如何都会让“重返亚太”战略产生动摇。该报称,奥巴马24日在和中国领导人会谈时一开始就宣称“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虽然这是围绕乌克兰形势,美国希望在对俄罗斯、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反恐对策等广泛领域上,中国能够给予协助。但是很想问一下,希望中国给予协助从而和中国建立“新型关系”的奥巴马,未来会如何推进重视亚太的“再平衡战略”以抑制中国呢?

  《韩国日报》称,目前美国舆论出现双重性,一方面希望政府对俄罗斯强硬,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过多卷入。美国的这种慎重论正在亚洲盟国间产生疑虑。该报称,无论如何,目前美国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各种问题应接不暇,这很有可能对重返亚太政策产生影响。如果奥巴马要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欧洲,那么重返亚太政策将不可避免产生空白。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东京可能远比柏林更需要华盛顿的介入”。文章称,日本不像欧洲盟国,对美国并非一心一意,美国在亚太必须同时控制日本和威慑中国。该报认为,美国的力量是有限的,已经不可能面面俱到。

  脱欧辩论显示英国人复杂心态

  留下还是离开?英国人在跟着全世界一起听了半个多月马航失联新闻以及乌克兰变局话题之后,开始关心起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条新闻,那就是是否要脱离欧盟。

  脱欧话题在英国已经讲了一年一年又一年。最近英国人之所以重新聚焦这个老话题,是因为26日英国两位重量级辩手再次就英欧关系展开了激烈辩论,这场辩论还通过各大电视台进行直播。这两位辩手,一位是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另一位是英国独立党的党魁法拉吉。两个人在一个小时的直播辩论中,从经济谈到就业,从价值观到孩子的上学问题,但主题只有一个:英国摆脱欧盟,是不是会过得更好?

  在直播间隔壁的媒体室,英国广播公司资深政治记者史密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场政治辩论就是一场秀,大家都知道东欧移民对英国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但同时也都明白失去了欧盟,英国也会失去很多政治保障。

  辩论完毕后,各大媒体的民调随之出炉,多数英国人更加欣赏法拉吉的表现。这样的结果让在场的不少英国记者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他们大多数在之前的直播报道中都认为,这场辩论会是棋逢对手,不分高低。

  法拉吉代表的英国右翼力量占上风,其实并不奇怪。因为眼下的英国和历史上所经历的历次经济复苏后的社会氛围有所不同。二战之后国力逐步复苏的英国,让老百姓更欢迎移民,愿意支持在公共福利政策上多投入的左翼或是中间偏左的政党,克莱格所代表的就是中间偏左的政治力量。但现在的英国,虽然经济好转,人们并未感受到国力的回升。就在年初,英格兰南部遭遇罕见洪灾时,有当地居民就曾对前去采访的记者抱怨,为什么政府一方面拿不出更多资金赈灾,同时却没有停止参加国际援助。在英格兰南部,有当地人说,如果时间倒退30年,他们不觉得留在欧盟有什么不好。但近些年来,他们看到的是,英国人的利益一直在被其他国家悄悄地抽走,换来的却是和自己孩子一起在就业中心找工作的竞争者。

  这些认同“英国人应当帮英国人”的南部选民,正是法拉吉的坚强政治后盾。当地人也承认,之所以支持法拉吉,就是因为他说出了英国人的心里话。更让许多英国“新欧派”担忧的是,英格兰南部向来富庶,“脱欧派”政客选举不用太担心筹款问题。相比较而言,摆在“新欧派”面前的问题就变得更加棘手:没有人可以打包票,右翼力量不会说服更多的英国人,拉紧岛国的窗户,寻求其他的发展出路。

   (环球时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孙微 陶短房 青木 李珍 王刚 柳玉鹏 陈一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纪双城)

http://www.qstheory.cn/gj/gjgc/201403/t20140328_334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