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玉:欧盟绿色复苏:动力、门槛与壁垒
杨成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2020年6月2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3期。已获得作者授权。
伴随欧盟各成员国陆续解封复工复产,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的路线和方向备受关注。5月27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一项总值达7500亿欧元的复苏计划,其中涉及一系列支持绿色转型的措施,将落实《欧洲绿色协议》(2019年12月发布)作为疫后“化危为机、复苏经济的动力”。
该计划尚需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批准才能生效。在聚焦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有声音指出,欧盟必须对绿色复苏计划保持谨慎,尽管所有人都支持认真和具有竞争力的能源转型,但欧盟绿色计划非常重要的部分将通过增税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来达到目标,这限制了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并增加了国际贸易摩擦的可能。
社会呼声堪称空前
目前看来,欧盟绿色复苏计划是全社会就“重建更好”(愿望)达成的一致共识,呼声和推动力堪称空前。
一方面,政治推动力更强。
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绿色新政”为蓝本,实现2050年“气候中立”为目标,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卢森堡等18国环境部长4月11日发表公开信,希望《欧洲绿色协议》在欧盟复苏计划中发挥核心作用,目前已得到超100万欧洲公民和100个环保非政府组织支持。
4月14日,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帕斯卡·坎芬组织79名议员成立“绿色复兴联盟”,支持绿色复苏投资计划,呼吁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置于欧洲经济政策的核心位置。5月18日,法德发表联合经济复苏倡议,将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履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作为支柱之一。
另一方面,财政金融保障更足。
欧盟“绿色复苏”拥有多重资金保障。计划中涉及5600亿欧元预算(其中包括3100亿欧元援助和2500亿欧元贷款)帮助成员国实施经济复苏计划,并强调资金应侧重经济的绿色转型;欧盟委员会向“公平过渡基金”增加400亿欧元资金,向“欧盟农村发展基金”提供150亿欧元资金;成员国积极扩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重点产业的绿色复苏。
与此同时,欧洲各跨国企业积极参与。5月4日,法国空中客车、雷诺、赛诺菲等公司的92位工业领袖在法媒《世界报》联名刊文承诺,“以社会正义之名将环境置于经济复苏的核心。”5月11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宣布成立欧洲绿色协议首席执行官行动小组,由欧洲知名企业安盛、宜家、苏伊士、赛诺菲和施耐德电气的董事组成,旨在带动、支持和鼓励欧洲企业界专注绿色复苏。
未来执行存在挑战
看似人心所向,但这份特殊时期的绿色复苏计划,眼下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仍不可低估。
首先,欧盟复苏计划的落实存变数。欧委会全面复苏计划涉及一项融资计划——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目前计划在原2021至2027年1.1万亿预算基础上,增加 7500亿欧元作为额外支出并纳入欧盟长期预算,7500亿欧元以欧盟名义担保发行债券,在金融市场融资,其中5000亿欧元用于向重灾国提供援助。
尽管大多数成员国对该计划表示支持,但以荷兰、奥地利、丹麦和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一直以来反对欧盟债务共同化方案,不希望将自己纳税人的钱用于其他地区的支出。共同债务意味着未来债务偿还需要其付出更多资金,北欧将因此彻底沦为欧盟“净贡献国”,不符合“公平回报”原则。与此同时,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由匈牙利、捷克、波兰和斯洛伐克组成的次区域组织,代表中欧利益)认为,该计划是为财政纪律不负责任的国家量身打造的,四国将采取共同一致的抵制立场。鉴于该计划将在全体成员国通过的前提下方能生效,未来是否能够落实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疫情增添绿色复苏阻力。抗疫过程中欧盟的结构性缺陷和治理能力弊端再次充分暴露。成员国各自为政,欧洲团结一度成为“笑话”,南北成员国在救助资金和形式上争吵不休。疫情分散欧盟机构精力与资源,挤占《欧洲绿色协议》的资金保障,部分转型计划措施被抗疫冲淡甚至搁置,市场对欧盟未来政策力度保持观望。从成员国层面看,为对冲经济衰退,各成员国不得不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资助部分失业人员和纾困企业,向现实妥协因素上升,面对绿色宏伟蓝图“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淘汰化石能源产业“说易行难”。坚持淘汰化石能源产业、发展低碳产业是欧盟绿色转型主线之一。疫情重创欧盟经济基本面,解封复工复产后面临迅速激活经济、稳定就业等现实问题。相比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石能源产业因规模集约优势更易复苏,是恢复经济、稳定就业的“特效药”。据国际能源署统计,疫情导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出现自1980年以来的首次衰退,而化石能源产业将在疫后最早实现复苏。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还存在“东西绿色发展失衡”困境,波兰、捷克等困难煤炭转型国家与西欧国家绿色发展现状异质,对绿色转型的态度、立场和诉求截然不同。
贸易保护主义因素
尽管欧盟绿色复苏存在一系列阻碍,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绿色议题已成为欧盟全社会的一致共识,被视为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欧盟数字经济领域碎片化、与中美存在明显差距的背景下,未来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投入,把握时机抢占未来绿色经济“高地”,将有助于增强欧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但同时,其背后潜在贸易壁垒及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值得关注。
一是规则标准制约加大。疫情重创欧盟经济,引发衰退压力,欧委会预计2020年欧盟经济将经历萎缩7.5%的“历史性衰退”。欧盟国际影响力也受“抗疫不力”拖累有所减弱,未来对外强推绿色规则与标准,将是欧盟最直接有效的“示强”手段。
对内,欧盟及各成员国未来在实施具体的经济复苏计划中,可能会将更多的生态环保约束条件纳入产业援助中,对企业是否能够得到政府援助与环保承诺直接挂钩,从而直接督促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对外,结合低碳、环保、社会公平等意识形态,欧盟未来设置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的意图也在上升。一方面对他国产业发展施压,指责他国对《巴黎协定》承诺执行不力、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批评他国大量碳密集型基础设施项目与其绿色理念相悖,加大对他国国际合作项目的质疑,同时设置绿色规则标准的市场准入门槛。
二是经贸压力上升。欧盟复苏计划中的共同债务将由未来预算偿还,预示着未来欧盟可能通过对外加强财政税收手段,扩大“开源”力度,以增加可用资金。目前,施行“碳边境税”“数字服务税”的方案已然摆上日程,将针对生产过程碳排放密集型进口商品和跨国互联网企业增加关税壁垒,从而达成征收额外税收的目的。
有声音认为,欧盟产品必须纳入环境、社会等成本才能与廉价、低环保标准的亚洲产品竞争。欧盟未来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保护欧洲企业免受欧洲以外“碳倾销”的影响,无疑也将激增经贸壁垒。
三是对外合作需求减少。在疫情中欧盟各界多次强调“经济主权”,加快摆脱对外依赖和产业链回迁步伐。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表示,将致力于谋求疫后世界新秩序中更加独立于中美摩擦的关键角色。
伴随欧盟绿色经济深入发展,相关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对外合作需求也在下降。未来,抬高贸易壁垒、加强贸易保护,诱导企业回迁,构建电池、清洁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等产业链、价值链的“内循环”,将是欧盟加强战略自主的重要形式。
欧盟“绿色复苏”计划潜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可能给中国带来经贸压力。不过,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立场是一致的,在绿色经济领域也存在很大的优势互补空间。中欧相向而行,丰富相关领域的对话交流机制,增信释疑,将能够进一步夯实中欧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