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高科技产业的“欧洲梦”

  金融危机后孕育的“欧盟2020战略”,将在未来10年为欧盟国家实现在科技上赶超美国的“欧洲梦”提供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基础

  迄今为止,欧盟高科技发展战略体系包括科技框架计划、里斯本战略和正在拟定中的“欧盟2020战略”。其中,金融危机后孕育的“欧盟2020战略”,将在未来10年为欧盟国家实现在科技上赶超美国的“欧洲梦”提供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基础,令人拭目以待。

  想当年,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都发源于欧洲,因此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借助这两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欧洲一度成为世界高科技产业的执牛耳者。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给欧洲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此前20年的经济繁荣景象犹如昙花一现,欧洲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滞胀。

  造成经济滞胀的诱因源于世界能源短缺,但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欧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长期落后于美国和日本。据统计,1971~1986年间,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了46倍,日本增长107倍,而欧洲仅增长了4倍。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研究力量薄弱、缺乏高科技人才优势、缺乏统一协调的科技政策、高科技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和转型不相匹配,以及科研与生产的严重脱节等。在经济滞胀时期,欧洲国家在国际高科技的竞争中仅仅居于一个配角的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而各国在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决定着其在全球经济竞赛中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为了尽快摆脱石油危机给欧洲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普遍重视并加快了在高科技政策领域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和协调欧洲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政策,力争改变欧洲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局面。

  对高新技术的定义

  欧洲国家将高新技术视为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作硬性的统一定义,一般而言,它通常是指那些集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和科技产品。这些产业兼具如下特征:研究与开发成本高、产品附加值高、能源和自然资源依存度低、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高新技术从诞生到商品化通常需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直至生产应用等一系列过程。

  具备上述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航空航天工业、精密仪器仪表工业、通讯工业、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医疗保健工业、高级材料工业、特殊化学品与制药、环境保护工业等。在所有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技术是推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应对气候变化,减排节能过程中催生出的低碳产业正在发展成为欧盟的高新技术产业。

  七个科技框架计划

  在1984年欧共体国家推出第一个科技框架计划之前,欧共体国家在经济一体化领域中的主要进展在于建立了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并努力朝着以商品、货物、资本和服务四大自由流通为目标的单一市场方向发展。但在高科技产业领域,欧共体成员国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性和统一发展战略,造成欧洲国家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均衡,无法体现欧共体作为一个区域组织的科技优势和真正实力。为此,从1984年开始,欧共体提出了第一个科技框架计划。

  迄今为止,欧盟先后发布了七个科技框架计划。这一系列科技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具有投资规模大、研发领域宽、参与机构和人员多等特点,是近20年来欧盟实施其科技战略和行动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作为欧盟科研活动的主体,科技框架计划已经发展为欧盟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随着科技框架计划的发展,欧盟的研发投入规模显著增加,由最初的32.7亿欧元上升到第六框架计划的175亿欧元,翻了近6倍。

  研究领域也逐步拓宽,从当初以能源和工农业为主,转变为紧跟前沿学科、向多领域综合性方向发展。第一个框架计划(FP1)项目的征集、运作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以能源研究为主,主旨是开展工业技术创新研究。FP2从以能源研究为主转变为农业和工业创新为主,首次增加了有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FP3以生命科学作为重点,提出“以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的概念”,首次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专项研究,强调科研成果推广应用。FP4为欧盟诞生后的首个框架计划,经费大幅攀升,信息通讯计划、新能源、交通和生命科学作为重点,首次把国际合作作为专项计划,使欧盟框架计划跨出欧洲。FP5国际合作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认可和支持,研究目标和领域更加集中,项目数量多但研究重点不突出。FP6更加强调项目的规模效应,从独立项目向综合性项目发展,倾向长期性和结构性投入,改进了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管理程序,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即建立“欧洲研究区”,努力实现欧盟科技一体化。

  计划的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最初局限在少数欧盟成员国内开展,此后不断吸引来自世界上约60个国家近百万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参与。正在实施中的FP7(2007~2013)在经费投入和重点支持领域方面与以往具有显著的不同:首先资金投入实现了翻两番,预计将超过750亿欧元,“空间技术”和“与安全有关的研发活动”成为两个重要的战略领域;其次,更重视“国际合作”和“人力资源流动”两大专项计划,鼓励第三国科学家与欧洲科学家共同参与框架计划,以实现欧盟“把欧洲变成更能吸引世界顶尖人才的欧洲”的目标;第三,促进欧盟多个大型科技研发平台(氢能源研发平台、移动通讯技术研发平台、纳米电子技术研发平台等)的建设,政府发挥桥梁作用,吸引更多的公共和私有机构的参与,使整个欧洲在这些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达到世界领先;第四,加强“科学与社会”专项计划,推动欧盟实现其在201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的宏伟目标。

  里斯本战略的目标

  欧洲科技框架计划对于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未能根本性地改变欧洲国家在科技上落后于美日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在研发和教育上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得科研成果市场化水平较低。欧盟成员国中只有瑞典和芬兰在研发上的支出超过了GDP的3%,这两个国家企业研发投资相当于GDP的2%,其余国家则远远落后于这些指标。有鉴于此,欧盟在2000年里斯本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里斯本战略”:争取在2010年前使欧盟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实现3%的经济增长率,70%的欧洲平均就业率,创造3000万个就业机会,将科研投入从2000年的1.9%增加到3%。这是自欧盟实行单一货币、建立欧元区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又一重大里程碑。这一战略强调了通过加大欧盟成员国研发投入来实现在科技水平上追赶美国的“欧洲梦”。

  而事实上,这一梦想在短期内还很难实现,多份研究报告表明,就目前而言,欧盟的整体科技实力明显不如美国。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04年里斯本评论》佐证了欧美经济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现实。这份评估报告从信息社会、创新和研发、网络工业、金融服务业、社会凝聚力、可持续性发展、自由化和企业这八大方面将美国和欧盟进行了综合比较。采用的评分标准为1~7分,分数越高,表示改革成效越大。欧盟成员国的情况相差较大,北欧国家几乎在所有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分数,而南欧国家在所有各大领域的得分数均是相当低的。得分最高的国家是芬兰(5.8),其次是丹麦(5.63)和瑞典(5.62)。可以说这三个国家是最具竞争力的,尤其是在网络和可持续性方面的竞争优势更大。排名中间的国家,如英国在金融服务业方面排在第二位。相比之下,美国总体情况较好,总分为5.55,虽然不如三个北欧国家,但要好于其他12个欧盟国家。衡量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创新和企业环境两项指标,美国也要优于欧盟所有的国家。

  《2009年欧盟科技和创新》年度报告也显示,2006年欧盟27国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84%,其中只有瑞典(3.73%)、芬兰(3.45%),达到了里斯本战略目标。政府预算开支中投入研发的比重,欧盟占GDP的0.76%,而美国占GDP的1.03%。

  危机后的2020战略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欧洲国家金融和实体经济均产生较大影响,凸显了欧盟国家产业结构老化、创新能力较弱和科技实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欧盟国家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之际,积极利用这一新的发展机遇,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

  为此,正在拟定的“欧盟2020战略”提出的优先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欧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在欧盟看来,如何在全球高能源价格时代保持欧洲国家竞争能力,关键在于:迅速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高新、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帮助欧盟国家迅速摆脱经济衰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巩固欧洲国家高新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利用低碳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