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升:欧洲人如何看待中国车市和新能源车的发展

    【摘要】 欧洲人对中国的汽车市场持谨慎的态度、对中国的新能源车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诚然,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其实正在走欧洲人已经走过的部分弯路……希望我国能够汲取欧洲人的教训,尽量多发展公共交通,在公交与私车之间、在传统车与新能源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力争将我国的都市至少变得“可令人居住”,使城市成为名符其实的“和谐场所”。

    工信部一月发布的《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公告》显示: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840万辆,汽车市场实现平稳增长。中国作为一个新兴汽车大国,再次蝉联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桂冠。同时,今年第一季度虽然普通汽车产销同比小幅下降,但意外火爆的是新能源车的销量(10,202辆)已超过去年全年(8,159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汽车市场和新能源车的发展的呢?笔者将从欧洲的媒体、汽车制造商、普通百姓以及环保主义者的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是欧洲的媒体。他们对中国的汽车市场以及新近的新能源车都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也一直是德国和法国媒体的热点之一。法国二台前不久还有播出一个节目,专访中国的“电动汽车之乡”山东德州市;二台大力赞赏中国的电动汽车低廉的价位、环保的功能以及发展的潜力。法国的《中国汽车》杂志更是以“中国汽车市场是世界上最有前景的市场”为题,盛赞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在当前萎靡不振的经济形势下,这几乎就是一个奇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汽车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从零起步到今天……”。该杂志同时对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未来,中国将继续调整其工业结构,优化汽车市场,并强化其创新能力,旨在使中国成为人、汽车与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一个大国。”

    与法国媒体不同的是,德国媒体对世界上电动汽车的发展持理性甚至质疑的态度。默克尔总理提出在未来的10年内将电动汽车保有量从约2万辆提高到100万辆,并强调德国必须成为电动汽车的“市场领导者”。但《南德日报》、《图片报》和《日报》却认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基于内燃机的新技术开发也同样重要;现在汽车公司在高性能跑车的开发上投入了太多的力量,相对而言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还不够;同时质疑:哪有小型智能、值得政府补贴的电动车型?至少德国迄今还没有推出“名副其实”的电动汽车!

    笔者认为德法两国在电动汽车上迥异的态度,很大原因是巴黎2007年推出的“自行车自助租赁服务”(Vélib')在全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个成功让巴黎市政府尝到了甜头,进而发起“电动汽车自助租赁服务”(Autolib')计划,并于去年12月5日起开始运行。

    其次,是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他们作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受益者,自然也都看好中国市场。欧洲就数德国为最:德国戴姆勒公司2月9日宣布去年盈利60亿欧元,比前一年增长将近28%。很大原因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市场的贡献:去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奥迪第一大市场,奥迪、宝马和奔驰的销量占比分别提高3.1、3.0和3.0个百分点。法国二台报道:戴姆勒集团在德国的16万名员工每人获得4,100欧元的红包,分红和员工奖励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大家有了好处,自然对中国的汽车市场欢呼雀跃。尽管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因德国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一般采取负面或降低处理策略,但在汽车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媒体却是不约而同地“对华友善”。法国在中国的汽车市场虽不如德国成功,但法国媒体也是对华一片友好。至于新能源车,他们更是希望捷足先登,能“分得一杯羹”。

    至于欧洲的普通百姓,他们对中国的汽车市场总体持欢迎的态度。一则是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给欧洲人带来实际的好处,如就业的增加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启动;二则,由于欧洲人几十年前就已经历过了中国发展的现阶段,在理解上自然就没了障碍。对接受采访的部分巴黎市民,他们普遍有个印象是:“现在中国人似乎把汽车看作是他们身份和家族地位的象征……中国人现在对汽车的热衷程度酷似三十年前的法国。”

    最后是欧洲的环保主义者。一名视环保为己任的卡特琳娜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一再提醒:“不过,现在巴黎人的观念其实早已发生很大改变了。大家更加注意环保出行。而我看中国人却越来越喜欢块头大的、耗油高的车型……这是值得大家警觉的。但愿中国汽车的发展千万不要朝着美国汽车的糟糕方向滑去。”她希望巴黎成功的“自助自行车租赁服务””能推广到中国,同时去年年底巴黎市推出的“电动汽车自助租赁服务”也能吸引中国人的眼球,进而加以引进。

    总之,欧洲人对中国的汽车市场持谨慎的态度、对中国的新能源车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诚然,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其实正在走欧洲人已经走过的部分弯路……希望我国能够汲取欧洲人的教训,尽量多发展公共交通,在公交与私车之间、在传统车与新能源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力争将我国的都市至少变得“可令人居住”,使城市成为名符其实的“和谐场所”。

    本文作者赵永升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欧洲所访问学者,巴黎第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

    (联系 赵永升:jacques.z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