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姝祎:法国极右势力“国民阵线”缘何强劲崛起

    2014年,法国极右翼势力“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可谓风光无限,它首先在3月份的法国地方大选中赢得11个市镇,战胜执政的法国左翼大党“社会党”;接下来又在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25%的选票和24个议席,远超两大主流政党——执政的左翼社会党和在野的右翼大党“人民运动联盟”[i],震惊朝野,成为2014年法国和欧洲政坛的一大焦点。

    一 国民阵线的“发家史”

    国民阵线成立于1972年,是当时的极右组织“新秩序党”在整合新纳粹主义等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在最初的十来年间只是个边缘小党,从1984年欧洲议会选举起,逐步摆脱边缘地位,凭借在“移民”、“失业”、“精英的腐败”等问题上大做文章而时不时赢得两位数的选票,在法国政坛占据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在2002年的总统选举中出人意料地进入了第二轮投票,引发了震惊欧洲的“政治大地震”[1],并引起法国的高度警惕,此后曾一度偃旗息鼓,但几年后又死灰复燃:在2010年的地方选举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重返政治舞台;2011年进入省议会;2012年赢得总统大选的第三名和国民议会的2个议席;2014年3月在地方选举中赢得11个市镇,并战胜了执政的法国社会党;2014年5月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25%的选票和24个议席,远超两大主流政党——在野的右翼大党人民运动联盟和执政的左翼社会党[2]。目前国民阵线已稳坐法国政坛的第三把交椅,是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吸引力、且影响力持续上升的政党,在一定程度上把法国政坛由左(以人民运动联盟为首)右(以社会党为首)两大政治派别主导的格局变成了左翼、右翼、极右翼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2011年之前,国民阵线的领导人是玛丽·勒庞,俗称老勒庞;从2011年起,老勒庞把权力交到了其女玛丽娜·勒庞手中,俗称小勒庞。老勒庞不以上台执政为主要目的;小勒庞则大为不同,她言辞收敛,研究选举战略,从地方选举试手,谋求入主爱丽舍宫,更有野心也更“聪明”。

    二 国民阵线的特点和选民基础

    1.国民阵线有如下主要特点:

    (1)经济上的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因惧怕自由竞争和人员的自由流动而反对全球化、反对欧洲一体化、主张退出欧元区;民族利益至上,主张法国人优先就业,指责移民和外国人抢了法国人的饭碗。(2)社会、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即排外仇外,奉行极端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老勒庞时期的主要表现是反对犹太人和外来移民。在当前的小勒庞时期,反犹变成了反对阿拉伯人[3],渲染“伊斯兰威胁论”,指责阿拉伯移民侵蚀了法国的文化和民族特性。(3)政治上的民族-民粹主义。即反对精英政治,拒绝和对抗主流政党,指责他们对法国当今的衰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抨击他们腐败无能,无力阻止法国的进一步衰退。

    概括而言,“移民”、“治安”、 “购买力”、“失业”等传统议题,如今再加上“民族特性”和“文化安全”这两项,这便是国民阵线的主要议题。其中“移民”是重点,国民阵线认为,所有其他问题均由“移民”产生;而“移民”的根源是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即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是“万恶之源”。

    2.不断扩大的选民基础:

    在老勒庞时期,国民阵线的选民多出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工人和小农阶层,尤其集中在煤炭、纺织等日益衰落的老工业基地和开放程度较差的地区。原因在于这部分人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经济危机的爆发又进一步凸显了他们与外来移民在就业、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矛盾,加剧了他们的挫败感、被抛弃感和对移民的排斥心理。自小勒庞执政以来,国民阵线的选民基础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并呈现出如下特点:(1)年轻化,高达两位数的青年失业率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国民阵线的主要原因。(2)职业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经济困难地区的中间阶层如中小城市的中产者、乡村地区的公务人员等生活质量和社会等级均受到削弱,成为国民阵线的新“粉丝”。

    三 极右翼势力窜红的原因

    极右势力的强势复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国民阵线不断“漂白”自身形象

    老勒庞时期,国民阵线的极右性质十分显著,可谓一目了然,如老勒庞经常露骨地发表排犹、否认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等反动言论;小勒庞接管掌国民阵线以后,调整了战略,通过下列手段来漂白国民战线的形象,淡化它的极端色彩:(1)去反犹化,即不再提反对犹太人、否认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等敏感话题,把矛头从“历史”转向“当下”,即法国民众普遍较为反感的阿拉伯移民。(2)给一些极端的、明显“政治不正确”的主张披上合法的外衣,如把“置疑欧洲一体化”变成“重新肯定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至上”;把“反对外来移民”改为“本国优先”,“率先照顾本国国民的利益”;把“反对阿拉伯移民”变为强调 “世俗化”。(3)“去妖魔化”,即利用各种场合声明国民阵线是一个普通政党,反对被扣上“极端势力”的帽子。

    这些措施十分凑效:民调表明,半数左右的法国人对国民阵线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视之为极端势力,而是“跟其它党派一样的普通政党”,认为“它是法国民主制度的威胁因素”的人数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逾70%骤减到2013年的47%;而且一向对老勒庞进行大力封杀的主流媒体纷纷追捧小勒庞,使她在各大媒体频频亮相,法国一知名媒体人甚至公开宣称国民阵线是一个左翼政党。

    2.经济持续萧条为极端势力的泛滥提供了温床

    在经济全球化和最近十余年来接连爆发的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的持续冲击下,法国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它在传统工业领域不敌新兴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不敌美国、德国,在这双重夹击下,法国经济低靡,就业困难,失业率屡创新高,民众购买力下降,治安问题突出,社会保障水平因资金不足而不断下降,为极右势力的泛滥提供了温床:危机在一部分法国人中滋生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害怕自由竞争、反对人员跨国流动,把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都归咎到移民和外国人头上,指责外国人抢了法国人的饭碗和福利资源。国民阵线的“本国优先”、“反对全球化”、反对欧洲一体化等主张恰好迎合了这部分人的心理,不少人甚至认为国民阵线讲的都是大实话,它无非是“太傻太天真”、说出了主流政党不敢说的话而已。

    3.传统右翼政党推波助澜

    近些年,为了争抢选民和打压政治对手,主流右翼政党屡屡向极右翼靠拢或利用它,无形中助长了它的气焰。如在2007年和2012年的两次总统大选中,右翼大党、当时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为吸引选民而不断推出带有极右色彩的言论或政策:立法禁穿伊斯兰罩袍,发起伊斯兰教和政教分离等全国性的大辩论,鼓吹法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伊斯兰教的威胁,指责移民对法国的融入程度低、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等,正如美国《新闻周刊》所说的,人民运动联盟为了政治目的而疯狂地对少数族裔发难,把“世界上最民主的地方变成了极右翼势力的温床”。在当前的左翼社会党执政时期,人民运动联盟为了打压社会党而和国民阵线眉来眼去,尽管没有公开结盟:如共同签署法律提案,共同提交法律修正案,共同示威游行;在议会辩论中互相鼓掌祝贺;在2014年3月的地方选举中,20余名人民运动联盟的成员甚至欢呼老勒庞的孙女当选议员。凡此种种,无异于为极右翼势力的合法化推波助澜。

    4.主流政治危机火上浇油

    自2012年总统大选之后,法国便陷入了深重的政治危机:执政的左翼治国无方,面对民众最为关心的就业、购买力等问题,拿不出良策,民生得不到有效改善;紧缩财政、削减福利等政策和右翼趋同,引起民众的普遍置疑和不满。右翼则陷入无休止的分裂:人民运动联盟内的两大头面人物为争夺党主席的职务互相攻讦,闹的不可开交。民众对两大主流政党的表现深感失望,对政治精英的不信任空前强烈,把国民阵线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他们看来,左右翼轮流执政这么多年,法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却没有丝毫的好转,还不如让国民阵线试一试,也许它能够给法国带来切实的改变。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并不赞成极右势力的政治主张,但是为了表达对主流政党的强烈不满而投票给它。

    尽管极右势力不断地改头换面,但是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本质没有改变,具有以下的潜在危害:(1)它鼓吹民族利益至上,排斥外来合理、合法的经济活动和竞争,势必对包括中法贸易在内的正常的国际经贸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旦遇到经济危机等情况,政府很可能会迫于选民的压力而祭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2)极右势力正在改变左右两大政治派别主导法国政坛的局面,迫使右翼向极右翼看齐,对法国的民主和法制环境具有潜在的破坏作用。

     (联系 彭殊祎:pengshy@cass.org.cn

--------------------------------------------------------------------------------

[1] 当时勒庞击败了原本夺冠呼声很高的左翼社会党候选人诺斯潘,进入第二轮投票。法国被迫进行全民总动员、号召大家投票给右翼候选人希拉克来阻止勒庞当选,最终使得本来不被看好的希拉克以高达82%的选票问鼎总统。

[2] 人民运动联盟的得票率是20.6%、获得20个议席;社会党得票率为13.8%,获得13个议席。

[3] 法国本土有600多万移民,占人口的10%左右,大多来自非洲的原法国殖民地,信仰伊斯兰教。近年来,来自中东欧地区和中国的移民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i] 人民运动联盟的得票率是20.6%、获得20个议席;社会党得票率为13.8%,获得13个议席。